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震撼!《传曲人》影像记录昆曲人台下幕后的动人故事
2019/10/23 15:05  交汇点新闻  

  泪水、汗水、关心、迫切、不舍、期望……一组囊括了昆曲人各种鲜活面孔的展览——《传曲人》韩承峰纪实摄影展,于2019年9月在江苏省文化馆艺术展厅亮相,甫一开展就引发了极高的关注度,大批摄影人、非遗专家、媒体人、普通市民等纷纷前往参观,“有创意、有内容、有故事、有温度”成为大家点评这次展览用得最多的话语。

  

  韩承峰说,从事摄影多年,他最喜欢的还是拍人,拍摄具有人文关怀的纪实题材,既不打闪光灯,也不做任何后期处理,完全原生态、真实再现彼时人物。作为地地道道的昆曲故乡人,从何入手拍摄一组昆曲人,让他纠结了好几年。当他搜遍网络、看遍影展后发现,舞台上光鲜亮丽的剧照很多,但用纪实角度来表现昆曲人台下幕后戏外真实另一面的影像资料却很稀缺,于是,《传曲人》纪实摄影专题便由此切入铺展开来。

  

  2017年10月5日,“昆曲回家”系列活动在昆曲故乡昆山启幕,其间,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江苏省昆剧院、苏州昆剧院、昆山当代昆剧院、浙江昆剧团、湖南省昆剧团、浙江永嘉昆剧团等全国8大专业昆曲院团,以及北京、上海、江苏、浙江、香港、台湾等地京昆表演团体选派的55位昆曲名家齐聚昆山,同演经典昆剧《牡丹亭》,别有一番致敬先贤、饮水思源的特殊含义。那一天,韩承峰为《传曲人》这个题材按下了第一次快门。他将镜头“向下”,聚焦台下、幕后、戏外的昆曲人,如何以多种形式“传曲”,如何让昆曲根深叶茂。个中故事不胜枚举,令人动容。

  

  

  传曲、普及

  “南昆”代表人物之一、上海昆剧团原团长、著名昆剧艺术家蔡正仁是个对待艺术十分认真的人,后台一应事宜全都亲力亲为。10月5日那天,刚好蔡老师要演柳梦梅拾画叫画,需要用到灯笼和画轴两样道具。化好妆后,蔡老师心心念念这两件道具,满后台翻找,看到灯笼之后,心放下了一半,但那幅杜丽娘的自画像一直没有找到。于是老爷子来来回回不停地在后台搜寻,终于,在一只不起眼的道具箱里发现了这副画轴,这才放下心来。

  韩承峰发现,蔡老师不仅对艺术认真,还悉心指导中青年演员提升表演水平,醉心于创新引导普通观众赏析昆曲。“蔡老师特别喜欢跟年轻人交流,不论是自家院团的年轻演员,还是别家院团的,甚至是不怎么熟悉的,他都会主动上前打招呼,对年轻戏迷也是这样,特别热情地交流对昆曲的认识。”韩承峰说。

  

  

  蔡老师在巴城乡镇活动上的一次“传曲”过程也令他记忆深刻。那天蔡老师并不表演,而是在台上讲解一出戏,剧情大概为李白和一官员之间发生的故事。“当时台下坐着的是当地普通老百姓,很多人从来没有看过昆曲。为了让他们了解这个故事,看懂昆曲怎么来表现这个故事,蔡老师就一个人在舞台上,既表演李白,又表演官员,边演边解说,为什么这里该唱,这里的念白又是什么意思,这个动作为什么这么演……”

  韩承峰突然发现,七十多岁的蔡正仁老师竟然如此幽默、生动地给当地百姓上了一堂昆曲普及情景课。他虽年过七旬,但依然在传曲的方式方法上动脑筋,用心做着创新。这颗未泯的创新之心与年龄形成了巨大反差。拍下这组图片后,韩承峰对蔡老师的敬意又多了一层。

  不舍、惜别

  另一位让韩承峰记忆犹新的传曲人就是“北昆”代表人物之一、80岁高龄的“活关公”侯少奎。他把自己告别舞台的封箱之作留在了昆曲故里,也正是在今年6月的这次阳澄曲叙演出中,韩承峰的快门记录下了那个感慨万千的谢幕,一个充满了不舍与惜别的瞬间。

  “知道侯少奎这个‘活关公’是在网上,所以刚开始我以为那就是个封号而已。然而看过他在巴城的封箱演出之后,我确信,这个封号是如此之形象,如此之名副其实。”韩承峰一脸兴奋地向记者形容了那次看到侯少奎的关公形象之后的震撼:“虽然我并非内行,但有比较就能分出优劣。上半场是侯老的学生董红钢饰演关羽,连唱带武,十分精彩。下半场轮到侯老出场,尽管他学生年富力强唱做俱佳,但侯老一开嗓,就把我震到了,不仅仅是响亮,而是一种带着心里情绪和特别个性的音色糅合在一起的听觉效果。他一招一式、出神入化的表演,真是‘活关公’!”

  

  那天,韩承峰拍了一组幕后照片,包括侯少奎帮学生勾脸、师生走台等,“但我一直觉得没到那个感觉,一直在等待那个瞬间。”韩承峰说,只有感觉到了,你的镜头指向和快门才会精准,所有一系列技术动作才可能达到人机合一的境界。所以韩承峰一直在等,直到侯老最后谢幕,幕布缓缓拉上,即将合拢的那个瞬间,韩承峰找到了一种代入感,“我在想,如果我是侯老,那一刻对我意味着什么,那是自己一生追求的美好事业的结束,真正的结束。跟观众之间的距离渐行渐远,是那种惜别感,他双手合十,就在幕布快要合上的时候,我连拍了十几张照片。”韩承峰回忆说,“现在的戏曲舞台很少这样拉幕,他做谢别的同时幕布慢慢拉上,那一刻的确点燃了我的感慨,我把所有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感慨,化作了指间快门。很幸运,我拍到了那个瞬间,记录下了那一定格,既是侯老谢幕的瞬间,也是我内心感慨万千的瞬间。”

  

  起初,韩承峰还为了是否选这张照片入展而纠结,因为这突破了他对于传曲人纪实摄影“台下,幕后”的主题定位。但转念一想,韩承峰认为可以打一个擦边球,“台上应该是光鲜的,幕布全开的,哪有这样的台上,所以我把这个瞬间定义到台下幕后了。这个谢幕的瞬间也寓意着,侯少奎老先生因为年龄原因要告别舞台、告别观众,将以台下的姿态来传曲。”

  泪水、期望

  纪实摄影就是要抓住人物最动容的瞬间。在展出作品中,有一张昆剧名家柯军涕泪交加的图片十分引人注目。韩承峰表示,这也是一次机缘巧合,他碰巧去参加了一次新闻发布会,也刚好遇上了柯军这对有故事的师徒,才恰好抓住了这个瞬间。

  

  故事是这样的,2018年7月15日,原创新编昆剧《顾炎武》新闻发布会在昆山宾馆举行。发布会上,该剧导演卢昂和主演柯军在台上与主持人对谈。当被问到昆曲人才培养话题的时候,话筒交到了作为省演艺集团总经理的柯军手上。“当时的情况很有意思”,韩承峰说,“柯军听到这个问题,先是很激动,他愣了两三秒之后才开始说话,我感觉,这说明他将要认真地回答这个问题了。”然后,柯军说了一个故事。他很希望杨阳拜自己为师,将毕生所学传授给他。本以为这个谈话也就几分钟的事,没想到杨阳愣了半天,始终没有开口。柯军感到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复杂,于是跟杨阳约定,给他考虑一段时间再作答复。没想到第二次询问,杨阳依然不肯表态。柯军发觉事态严重,便又和杨阳约定再给三个月时间考虑。结果三个月后,杨阳谈了自己的苦衷,仍旧没有答应拜师。柯军想不通,为什么把昆曲传承事业做起来就这么难。在发布会现场,柯军说着说着就泣不成声了。当时,杨阳已被主持人请到了台上,他见老师如此执念与动情,也因受自己在《顾炎武》(青年版)中所饰演的大儒顾炎武思想感召,当场表示愿意接棒昆曲传承发展大业,全场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场新闻发布会真是超预期,很少见也很有意思,我的运气很好。”韩承峰告诉记者,那天他只是知道这个发布会顺路去听听而已,自己随身也就只带了一个长焦镜头,“不过,这个场景还真的需要长焦,否则饱满度不够。”

  沧桑、传承

  专业之外,昆山地区还有不少昆曲老师活跃在业余曲友、小朋友的传曲事业中。

  2019年3月24日,84岁高龄的昆曲继字辈老艺术家柳继雁应邀来到位于巴城老街的顾卫英工作室与昆曲曲友交流。柳继雁认真地给戏迷做着分享,告诉大家如何发挥想象、投入到情节所需的人物角色中。当她伸出双手示范闺门旦身段动作时,韩承峰抓拍到了那对手指严重变形的双手,“当年的闺门旦,在舞台上曾经多么的靓丽,如今却随着年龄增长,风华慢慢褪去,强烈的沧桑感扑面而来。”

  

  

  另一位是昆山巴城镇石牌小学“小昆班”的指导老师,75岁的老人吴美玉。吴美玉是江苏省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从事昆剧表演艺术四十多年,主攻武旦兼贴旦,2001年退休后就应邀在苏南一代给孩子们指导昆曲表演。她因为个头较小,给孩子上课的时候,手里总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一来给孩子们指点手眼身法步的位置,二来在孩子们练习空翻的时候扶上一把。“她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副嗓子,已经嘶哑得讲不出话来,却还用那低低的气声在给孩子们说戏。”

  

  

  

  

  

  

  通过这次拍摄,韩承峰了解到,如今昆山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都陆续成立了“小昆班”,常年聘请专业戏曲老师、名家培育昆曲春蕾。从“小昆班”也走出了近百名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获得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考入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或江苏省戏剧学校的昆曲专业,将把青春和热血洒向昆曲事业。

  传播、群像

  与此同时,一批极具影响力的作家、戏剧家、制作人、媒体人也正不遗余力地著书立说、策划活动、传播昆曲,持续助力昆曲艺术开枝散叶。作家杨守松历时十余载,研究昆曲史,遍访传曲人,终成“三部曲”。常年笔耕致使眼疾加重,即使弱光之下也只能佩戴墨镜。其著作《昆曲之路》《大美昆曲》《昆曲大观》轰动昆曲界,《大美昆曲》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著名戏剧导演、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卢昂在执导昆剧大戏《顾炎武》期间,先后写下的导演手记比剧本字数还多,达两万余字。

  

  昆曲回家——大师传承版昆剧《牡丹亭》总制作人、台湾籍戏剧制作人林恺为推进昆曲两岸交流走亲、繁荣昆曲市场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韩承峰表示,这些人物故事正是他《传曲人》纪实摄影专题所要讲述和传播的,此次影展所呈现的60幅昆曲题材纪实摄影作品,只是一个小结。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自己将奔赴海内外系统拍摄“传曲人”如何共同破解昆曲发展难题,突出纪录性、传播性和学术性,助推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全社会保护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记者 高利平

  (文中纪实图片全部来自韩承峰《传曲人》纪实摄影系列)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