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京昆对话《梅兰芳》|李鸿良:塑造传承深厚包容创新的“当年梅郎”
2019/10/11 22:12  交汇点新闻  高利平 实习生 金亦炜  

  今年紫金文化艺术节期间,江苏省昆剧院、江苏省京剧院分别推出了和梅兰芳有关的原创剧目。10月10日晚,“京昆对话《梅兰芳》主创分享会”在奇点书集举行。京昆两个《梅兰芳》剧组的主创、主演与戏迷见面,分享戏里戏外的有趣故事,现场观众云集,热情高涨。

  

  

  “昆剧《梅兰芳当年梅郎》9日首演那天,我心情是忐忑的。就像点焰火,‘呲’的一声,不知道最后是‘噗嗤’(熄灭),还是‘砰’(点燃)。”江苏省演艺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昆剧院院长李鸿良如是说。“后来,观众的反应告诉我是后者,当天晚上,我终于能很好地入眠了。”

  

  “用昆曲演绎京剧大师梅兰芳,既是一大挑战,也是一种致敬”,李鸿良表示。梅兰芳与昆曲有很深渊源,他的家乡江苏也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在阅读大量文献后,编剧罗周决定以20岁的梅兰芳初登上海舞台为全剧核心,刻画出年少时梅兰芳那“谦逊、勇敢、昂扬、坚毅”的“永远的少年”形象。

  谈及剧目创排过程,李鸿良表示,这出戏集聚着一批志同道合、对梅先生怀有崇敬之心的艺术家,省昆第二代、第三代艺术家或幕后顾问,或甘当绿叶,力推第四代青年演员共同打造。作为一出现代戏,昆剧《梅兰芳当年梅郎》不着厚底,不用水袖,而昆曲传统戏有着非常严格的规范和程式,这给剧目编排带来了很大难度。“为此,在导演和老艺术家的指导下,我们根据人物性格和戏剧色彩做了大胆的探索,既借鉴昆曲特有的表现手段,也靠近了现代元素。”说着,他以原本是为自己度身定做的角色黄包车夫李阿大与梅兰芳的一段对手戏为例,边说边比划起来,“一根麻绳、一盏油灯,便代指黄包车,车行车止、转弯抹角,全靠演员脚下功夫,由此表现出梅兰芳在迷茫困惑时从底层人物身上寻找到前行动力的情景以及思想升华。”

  

  当被提问“昆曲在当下的传承”问题,李鸿良表示,十年前有人认为昆曲最好的表演团队在大陆,而最好的观众在台湾,“但现在,昆曲的大陆观众绝对是风景独好。”“我们蓄昆曲之水,养观众之活鱼,这份鱼水情并非一日之功。”李鸿良说,十几年间,省昆以南京各个剧场为“点”,以南京各大高校为“面”,以点带面,立足省会,推广昆曲文化,培育年轻观众群体。当前,省昆85%的铁杆戏迷都是年轻人,其中大部分都拥有高等学历。“在政府引导、支持的基础上,我们省昆五代人前赴后继,通力合作,才有今天这样令人欣喜的局面。”

  省昆近些年的发展,既要归功于外部支持和省昆人的努力,也离不开昆曲独树一帜的艺术特性。对此,李鸿良深有体会,“昆曲人根基深厚,又张弛有度,包容创新。一个好的昆曲演员,不仅要学戏,更要学舞台规律,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在跨界的同时把握全局,这是剧种赋予昆曲人的独特优势。我们感恩昆曲,也一定不负重任。”

  交汇点记者 高利平 实习生 金亦炜

  

标签:
责编:廉昕朦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