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文艺周刊荐读|“小而美”博物馆、国庆档主旋律大片、青年作家如何成为文学新血
2019/09/19 09:28  交汇点新闻  

  

  新华日报

  文艺周刊(第52期)

  【视点】

  

  【繁花】

  

  【艺评】

  

  【新潮】

  

  

  【视点】

  小而美,这些主题博物馆缘何成网红

  博物馆如今已成为人们日常旅行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与传统大而全、厚重而有深度的国有博物馆不同,南京一批小而精、巧而美的民营主题博物馆以新颖的展陈方式、良好的互动界面和融知识与趣味于一体的活动形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成为当下年轻观众追捧的网红打卡地。

  

  有品 让博物馆变文化客厅

  9月开学上五年级的果果,为了完成一篇非遗体验作业,他选择到南京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走进大门,迎面是一架云锦织机,两位织工正在演示织锦的过程,指导老师随即给他戴上VR眼镜,突然,眼前的织机被纷纷“拆开了”——如何组装、如何走线、如何织锦,一目了然。

  博物馆副馆长马培培告诉记者,这是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推出的社会教育品牌——“江南丝塾”课程之一。作为一座从美学角度诠释江南丝绸文化的专业主题博物馆,丝博馆打出了“颠覆传统博物馆观念”的口号。

  

  那么他们是怎么颠覆的呢?

  走进丝博馆,两层共2400平方米展区,从夏商周的桑蚕规模养殖到明清的丝绸海外贸易,从缂丝的工艺、到宋锦的风格,丝博馆用实物、情景再现、实操体验等丰富的表现手法,再现了江南丝绸文化的前世今生。

  马培培说,作为一家依托企业打造的免费博物馆,丝博馆的办馆思路并不限于单纯的丝帛产业展示,而是深度挖掘丝绸文化进而打造主题活动,围绕丝绸IP进行联合开发,打造落地的文化创意产品。

  其中为孩子们定制的“江南丝塾”社会教育品牌,通过“成长的故事——蚕宝宝的美丽蜕变”“思路印记乐织奥秘”“江南色韵蓝旋之美”等课程,将传习趣味化,可以根据群体的不同需求,量身打造课程。马馆长说,仅去年“丝塾”就成功开设课程108场。

  博物馆的另一文化品牌“江南丝生活”主要为注重生活品质的女性量身打造,与妇联和漓江出版社共同打造的女性阅读活动“阅美女性丝享人生”目前已颇具影响;举办的“江南丝韵汉服文化月”活动、“新古典新时尚汉服设计大奖赛”吸引了全国汉服圈参与;而“老月份牌旗袍活化秀”则经典复刻了民国时期月份牌上的旗袍样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旗袍爱好者的参与。

  “让博物馆藏品活起来,最好的方式是文创开发。”马培培说,博物馆根据馆内藏品及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开发了《丝路千年南京印记》《和平安宁》《丝路山水地图》卷轴、《吉象》等15个系列文创产品;还与腾讯视频合作、通过网友众筹开发了“十方丝绸之路”创意丝巾;落地“丝路山水”“丝情画意”、“蚕桑丝帛”三个系列的丝绸衍生品;与光大银行合作开发云锦信用卡,与中旅集团合作“南都繁会秦淮最情怀”南京文化深度研学游。

  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作为一个非国有博物馆,依托丝绸全产业链,用创新思路颠覆了传统考古展览型博物馆只做陈列缺少互动的展陈方式,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参观、体验、交流的文化空间。自2017年开馆以来,博物馆已接待国内外观众6万余人,开展各类主题活动200余场。

  

  有趣,让博物馆变乐园

  真实且稀有是永银钱币博物馆给参观者的最初印象。

  在一楼临展厅,正在展览的是 “红色货币”,展陈的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四个时期三个政权的货币产物,而货币背后的历史也一一呈现。

  

  1926年,湖南省特派员贺尔康到达衡山,在柴山洲建成了柴山洲特别区农民协会。这实际上也是早期我党建立红色银行的一个雏形。其发行的面额为1元的白竹布货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革命货币。

  在“序厅”,最大的看点是世界货币起源之一——雅浦岛石币。“雅浦岛石币”是公元前4500年岛上的居民所使用的古老货币。将帕劳岛上的石灰岩,割下来后渡海运回雅浦岛,石币大小不一,体积越大价值越高。帕劳群岛和雅浦岛之间相差12海里,约80公里的距离,原始人如何将如此巨大的石块搬运回来,至今还是未解之谜。展厅中的雅浦岛石币是钱币馆赴美国费城,斥资数百万美元拍卖而得。

  在永银宝库展区,最珍贵的展品是号称镇馆之宝的“喜敦五大样币”。清晚期各省可以自主铸币,浙江、湖南、江南、广东、陕西五省,都委托英国伯明翰喜敦造币厂铸模并提供造币机器,模具完成后于英国制成少量样币,这便是“喜敦厂五大样币”的由来。而所谓样币,则是用于检验印制质量和鉴别真伪,或用于试制和报样送审的产品,这些标准样本或试验样品都禁止流通和使用,所以数量极其稀少且价格昂贵。

  

  除了这些货币展品稀有珍贵外,在钱币馆,新颖的展陈方式和融入现代技术的互动产品,是吸引年轻观众驻足流连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四楼展厅,一下电梯便会走上一条名为“足下生辉”的玻璃甬道,地板下铺满世界各国的不同硬币,它们总能吸引小朋友们趴在玻璃上看上好半天。甬道一侧墙上的世界地图,用各个国家的硬币镶在上面,走过这幅“有钱图”,步入的是由4万多枚国外的钱币所制成的“钱币雨”走廊,年轻人最爱在这个地方拍照留念,不仅讨个好彩头,更是朋友圈里最炫的美图。

  “博物馆是文物的陈列之所,往往多了几分历史的凝重,少了几分现代的时尚。”博物馆馆长陈永对记者说,足下生辉、“有钱图”“钱币雨”这些场景体验,就是想借助新颖的展陈设计,为参观者与藏品之间营造真切互动的空间。

  在钱币馆,有趣的互动也让钱币超越了流通概念,给游客带来惊喜:可以找到自己出生年份的纪念币,也可以亲身体验钱币的设计过程;如果你喜欢在故事中流连,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手指只需轻轻一点,钱币的流转演变足可以让你穿行于人类文明的长河,品味钱币背后的人文精神与社会经济跃迁。你甚至还可以通过视频刷脸,看看自己和世界各地钱币上的哪个人物头像最像。

  “博物馆的参观者,并不需要你以说教的方式,告诉他们钱币历史是什么,钱币文化是什么,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已经不是问题了。他们需要的是体验一场钱币文化之旅,需要高科技带来的视觉体验,需要惊奇和美”,陈永说。

  有情,让博物馆变“树洞”

  相比于丝绸馆的学术性,钱币馆的趣味性,陀螺失恋历史馆则主打情感。

  藏身于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的陀螺失恋历史馆,自4月来到南京以后,迅速成为网红店,无论是大众点评,还是小红书,输入“失恋”二字,都会自动默认到这家店,这也足以说明该馆的“江湖地位”。

  

  和传统博物馆以固定展陈为主不同,失恋馆是以巡展的方式进行,从天津开始,后到北京、上海、西安、拉萨等城市。

  走进夫子庙这家失恋馆,1000平方米的展厅被分为几个功能区,一进门就是一面被写得满满堂堂的“签字墙”,原来这里是给失恋的人书写自己故事、释放情感的地方。

  服务志愿者、18岁的南艺学生柳绍杰告诉记者,失恋馆的上级公司原本是一家在天津的旅游服务公司,一次,公司里的一位小姐姐因为失恋萌发了这个点子,最初只在天津当地试水,没想到大受欢迎,很快就在其他城市铺开,今年4月在南京开展后迅速蹿红。

  走过“签字墙”便进入失恋馆的核心展区——征集来的失恋物品:一支口红、一封撕碎的情书、一个旧的布娃娃……每个物品背后都是一段恋爱的故事和两个悲伤的人。其中号称“镇馆之宝”的是一件名为“羽瑶妇妇”的黑色婚纱,背后是一段注定没有结果的爱情,许多有类似经历的人都喜欢在婚纱旁合影。

  在主展厅一侧的好几个大玻璃瓶里,装满了“情感胶囊”,每个胶囊里是一个小纸条,将不能诉说的情愫写在上面封存起来。

  最受参观者喜欢的是时空电话亭。在进口和馆内深处各有一间电话亭,里面的电话互相连通,如果你想倾诉,就拿起电话诉说,不管另一间屋子里拿起电话的是谁,或许聆听你故事的人也有一段坎坷的情史。

  “在失恋馆,或许人们一开始感受到的是悲伤,然而走进去,细细品味,最后得到的是治愈。”失恋馆南京负责人王平告诉记者,失恋馆仅自四月到六月,营业额就有100多万元,“这对于这样规模的小馆来说算是相当不易了。”

  而更多年轻人是因为这种全新的情感体验被吸引到这里。来自扬州、马鞍山的几个年轻女孩就在失恋棺里不停地拍照留念,“网红打卡地嘛,总要来看一看。”

  在“心结墙”上,红色的心形卡片上写满了祝福和诉说。“当下人、特别是年轻人在物质消费急速发展的当下,情感需求也变得格外丰富,而当情感无法满足、或者一段恋情逝去后,无法排解的情绪就需要一个倾诉的入口,失恋馆可以说填补了这个空白。” 南京佳缘婚恋介绍所二级心理咨询师杨丽军这样总结说,“在这里人们看到的、读到的是别人的爱情,而内心里其实是在衡量自己的情感世界,与其说,失恋馆变网红是我们对别人情感的好奇,还不如说其实是我们对自我情感的需求使然。”

  交汇点记者 徐宁

  

  【繁花】

  历史瞬间打开全民记忆

  《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等国产大片预售火了!

  为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决胜时刻》《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等多部影片国庆前后将陆续与观众见面,宏大的历史视野、创新的表达方式、超强的主创阵容、屡上热搜的宣发革新,都让这些国产主旋律大片备受期待。

  最国庆的国庆档,献礼片集结

  “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感受到中国的影响力,而我们今天所有的生活其实跟1949年的这个开局有着巨大关联……”谈及将于本月20日上映的电影《决胜时刻》,导演、监制黄建新如是说。

  

  《决胜时刻》讲述了1949年中共中央“进京赶考”驻扎香山的一段真实历史,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指挥渡江战役、会见民主人士、筹备新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一系列决定中国命运走向的关键瞬间将在影片中再现,而曾多次饰演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的特型演员齐齐回归银幕,用几十年刻画领袖人物的经验,还原出一代领袖在香山时期的精神风范和情感世界。

  《决胜时刻》打开了70年前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也拉开了最国庆的国庆献礼档序幕,接下来,三部备受瞩目的献礼大片选择本月30日集中上映。

  陈凯歌总导演的《我和我的祖国》由7个小故事组成,演绎了7组普通人与祖国大事件息息相关的经历,该片片长158分钟,创近年国产电影之最;《攀登者》由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料得主阿来编剧,根据中国登山队1960年、1975年两次登顶珠峰的史实改编;刘伟强执导的《中国机长》则是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事件的还原,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脱落……虽然离上映还有十多天,但三部影片预售火爆,从预售前8天的票房情况来看,《攀登者》以2508万元暂居第一位,《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则分别拿到了2108万、1838万元。

  “看献礼片和阅兵式就是我的国庆计划”“我一口气把国庆档几部爱国电影的票都买了,还是同一天的”……不少观众在社交媒体上晒出预订单,表达对这些主旋律大片的支持,爱国热情高涨。

  

  历史瞬间、全民记忆、中国精神……

  从《战狼》《红海行动》到《烈火英雄》,“国产主旋律”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卖座片类型。如何把主流精神传递给观众,展现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的同时,创作出代表国产电影水平、符合现代观众审美、既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呢?面对这个思考题,电影人给出了自己的解题思路。

  宏大格局,聚焦重大事件。《我和我的祖国》属于多段式剧情电影,七个导演执导的七个故事主题分别为《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聚焦了第一面国旗在开国大典升起、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女排第一次夺冠、香港回归第一次实现“一国两制”、第一次举办奥运会、载人飞船第一次实现“太空超长待机”、第一个以抗战胜利为主题的盛大阅兵式等七个“新中国第一”的历史瞬间。《决胜时刻》在片尾有一个巨大的彩蛋,它首次复原了开国大典的彩色纪实影像,而这段珍贵的镜头长达4分钟,非常震撼。“中国人自己的山,要自己登上去”是《攀登者》的终极使命,在领土陷入争端的危急时刻,两代攀登者誓死捍卫领土主权,彰显了“为国登顶,寸土不让”的攀登者精神。

  

  峥嵘岁月,深情拥抱。在昂扬的主旋律中,《我和我的祖国》接地气地聚焦了历史巨变时个体小人物的生命体验,以小人物讲述大时代。无论是葛优饰演的北京奥运会期间的热心“的哥”,黄渤饰演的天安门广场旗杆设计安装者,抑或是张译饰演的为研发原子弹“人间蒸发”的科研无名英雄等,电影都是以“我”和“我的祖国”的故事为切入口,将个体和国家心灵、情感、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唤醒全民回忆。而历史片《决胜时刻》也没有采用《建国大业》那样的编年体叙事,全片从微观出发,展现了一个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的毛泽东形象,以及性格中有着倔强一面的周恩来。片中,任弼时给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四位书记拉小提琴告别的戏,在点映时看哭不少观众。

  

  中国英雄,多元讲述。《战狼》的冷锋、《湄公河行动》的高刚、《流浪地球》中的刘培强、《烈火英雄》的江立伟……中国电影工业在不断满足当下观众审美需求的同时,也让一批带有中国文化内涵、中国价值观的中国英雄脱颖而出。《攀登者》是国内首部大制作的登山电影,硬汉吴京感慨:“在高海拔拍摄,已经被‘高反’收拾得老老实实,难以想象当年真正在极寒、随时有雪崩危险的环境下,仍豁命攀登珠峰的英雄们经历了什么。我们要向攀登者们致敬。”而《中国机长》则对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民航史奇迹的5.14川航备降的事件进行了高度还原。“刘传健机长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作为演员,我会使出十二分的力量把这个戏演好。”据报道,剧组在片场配备了高压液态管和高强度风筒,拍摄时会释放最高达10mpa的气压(相当于100公斤压力),最高时能喷出接近于8级大风的风力,张涵予正是在“每天喝风喝到饱”的情况下,塑造了一位拯救了119名乘客生命的有血有肉的中国英雄。

  

  融合传播,“流量”变能量

  “四川8633请讲!”15日,《中国机长》发布的两分钟预告片吊起了不少影迷的胃口。李现虽然只在影片中客串飞机管制员,戏份不多,但作为今年暑假凭借一部甜宠剧《亲爱的热爱的》而走红的“新晋流量”,仍然吸引了不少粉丝对影片的关注。

  

  今年国庆档四部重点影片,可谓集齐了一半中国电影界重量级演员,其中吴京、章子怡、胡歌、张译等《攀登者》阵容更被观众赞誉为电影市场上的“国民级免检阵容”,而戏骨+流量的组合屡见不鲜。比如,在《决胜时刻》中,与演了40多次毛泽东的唐国强对戏的是年轻演员黄景瑜,他将出演毛泽东的警卫员陈有富,而《我和我的祖国》也启用了自带流量同样演技不俗的刘昊然,将明星自身的“流量”转化弘扬主旋律的能量,也是一种新风尚。

  

  13日,《我和我的祖国》开展宣发活动,北京(世园会)-天津(天石舫码头)-南京(南京眼)-武汉(黄鹤楼)-重庆(解放碑)-昆明(古滇小镇艺海码头)-深圳(深圳市民广场),七城接力,共唱祖国。其中执导《夺冠》单元的徐峥和江苏女排的后起之秀们选择了南京这座城市,因为中国奥委会的前身,在南京成立;中国第一个体育代表团,在南京集结出发;2014年在南京,举办了举世瞩目的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可以说,南京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对体育参与最多、对奥林匹克事业贡献最大的城市之一。除此之外,多部电影发布的预告、特辑、推广曲等物料和衍生话题登上微博热搜,主创走进北大等高校造势等,都表明了今年的献礼片在宣发上对传播方式的创新。

  交汇点记者 陈洁 冯圆芳

  

  【艺评】

  当代文学走过七十年,下个十年的“文学新血”在哪里?

  近年来,青年作家频频受到文学界的关注。回顾新中国七十年文学,青年作家贡献了怎样的力量?在自我与时代脉搏的交织中,他们应如何展开文学的行走?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历史节点上,由省作协主办的“青春的行走——作家成长与当代文学七十年”江苏青年文学论坛首场活动近日在苏州举行。省作协主席范小青、70后作家鲁敏、80后作家孙频、90后作家周恺以及青年批评家刘大先、项静、何同彬等参与了这场意义特殊的“青春茶话会”。

  

  回顾当代文学七十年,青年写作的状况和文学作品中的青年形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批评家刘大先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杨沫《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柳青《创业史》中的梁生宝构成了新中国文学中最初的青春形象。他特别强调了梁生宝作为社会主义红色青年的典型意义:“梁生宝的创业不是现在的风投、电商之类的创业,而是立志改造乡村面貌的‘大创业’,这样一个青年形象对今天不无启示。”

  

  而1980年围绕“潘晓来信”提出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命题展开的关于自我与世界关系的热烈探讨,点出了只要探讨青年和青年文学就无法回避的话题。在刘大先看来,进入新世纪以后,以郭敬明、韩寒、张悦然为代表的青年作家,他们的创作轨迹发生的从自我沉浸的“自恋式写作”,到主动接续历史的转变,就可以看做对“潘晓来信”的一种回应。

  

  有国外长大的“小留学生”,有创意写作专业学生,也有草原上的放牛娃;密切关注同代人的创作,愿意为自己的文学主张发声,多数并不是体制内作家……

  研讨会上,作家鲁敏分享了《中华文学选刊》通过对117位85后、90后写作者展开的调查所勾勒出的青年作家画像。相比于“变”,鲁敏感触最深的是当代青年写作中的“不变”:“鲁迅、老舍、莫言等经典作家仍为他们所喜爱;无论拿了多少民间大奖,他们依然会把在传统文学杂志上发表小说作为自己写作生涯的重要标志,对来自批评家的专业探讨仍然十分看重。这说明,在当代青年作家这里,文学的传统是得到继承的。”

  

  具有鲜明的个人意识、专注于自我经验,通常被视为青年写作的重要特征。会上,如何平衡自我与时代,成为探讨青年写作时被频繁打开的话题。

  在80后作家孙频看来,对能否“平衡”的忧虑其实并不必要:“青春或者说青年,首先是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影响下的产物,于我自己而言,我出生、成长的年代与环境决定了我的文学特质: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作家,我的青春时代见证了城市发展、新旧交替和种种对抗冲突,而我所成长的城乡结合带也造就了我内心秩序的某种失衡,通过写作来实现身心的平衡就构成了我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写作动力。”她认为,这种烙上浓厚社会时代印记的心灵纠结与挣扎,正是青春的内涵,而写出这种挣扎,就是写出了“小我”折射的“大历史”。

  

  90后新锐作家周恺凭借新作《苔》引发关注,这部讲述晚清蜀中家族故事的30万字长篇显示了青年作家从方志、历史、传奇中开挖文学矿藏的雄心。周恺认为,抽象的“时代”由一代一代具体的“人”构成:“写诗也好,写小说也好,作家的对大的事物的关注点一定是落在个体的身上。人的故事是最动人的,也正因为如此,当我在阅读60后作家苏童、50后作家王朔的青春小说时,仍能越过时代的鸿沟,和书中的疼痛青春发生共鸣。”

  

  所谓“青春”,一定是年轻作家的专利吗?当然不。研讨会上,作家和批评家不约而同地谈起92岁高龄的文坛老将徐怀中凭《牵风记》荣获本届茅盾文学奖,徐怀中固然不再是“青年”,却展现出了某种宝贵的“青年性”——

  “有一个文学批评术语叫作晚期风格,但徐怀中在《牵风记》中体现的并不是晚期风格,更不是‘衰年变法’,而是越写越自由,回到了生命原初的纯真。虽然出自耄耋老人之手,谁能说这不是充满青春元气的文学?”批评家刘大先说。

  

  当下,年轻作家面临的一大困境在于,八十年代中国的当代文学基本上把后几十年文学的可能性全部敞开,50后、60后作家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晚辈作家的“天花板”。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年作家如何真正成为文学新血,为下一个十年的新中国文学打开更多可能性?

  何同彬建议,充满活力的文学群体氛围和文学制度,或将是年轻作家得以突围的外部土壤:“就我作为批评家的个人成长而言,南京星罗棋布的文学圈,和这些群落举办的文学沙龙,种种思维火花的碰撞打开了我作为批评家的视野,由此可以想到,这样活跃丰润的土壤如果消失了,新鲜多元的青年写作也将变得十分困难。

  

  范小青则寄语青年写作者,千万不要以为你们的写作是孤独的,“你的自我、你的个体肯定是跟时代、社会、历史是连在一起的,你的写作也应成为折射时代海洋的滴水光辉。”刘大先提示,对青年作家来说,阅读很重要,但是阅历更重要;青年不能只读文学,还要读政府经济学,还要走出自己身边的世界,跟更广阔的社会发生密切的连接,这样的青春才能说是“行走的青春”,才能为新中国下一个十年的文学事业贡献新血。

  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新潮】

  我为什么不爱杜甫

  文|四小姐

  杜甫只会埋伏在中年的路口等候每一个经过的人。所以我其实是拒绝写杜甫的,毕竟我希望自己还年轻。

  我研究生时候的导师是个杜甫迷,有长达一学年的时间,我们上课的内容就是读杜诗。那可不是您想象中诵读的“读”,而是真刀实枪一句一句地读,每一字后面的掌故,每一句的出处,都要清清楚楚才行。

  

  单是杜诗的注本,就占了我寝室床头的半张桌子。中华书局版全五册的《杜诗详注》,浦起龙编年体的《读杜心解》,上海古籍社钱谦益的《钱注杜诗》,还有杨伦鉴赏性质的《杜诗镜铨》。据说从宋代开始,就有“千家注杜”的风潮,我所收集的不过是个零头。但就是这个“零头”,已让我不胜其烦,颇有点爱无力。

  彼时,我正是二十四五岁的花样年华,让我迷恋的是鲜衣怒马的快意人生。试想,那样的我,如何能对流落饥寒,“一饭未尝忘君”的杜甫产生共情?

  导师老雷泪水涟涟声音哽咽地讲《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而我读着“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的悲愤,未尝没有动过恻隐之心——哎呦,这个老头真可怜,从外面一回到家就看到孩子饿死了。

  可是让我落泪,不存在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我中学时代就背过的,表现了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表达了对农民群众的深切同情——仅此而已。

  那时只觉得杜甫真是个唠叨鬼,人生在世,干点啥不好,非要写诗,还一写就是一千多首。单一首加上注释,都够学上俩仨钟头。到底是恋爱不甜蜜,还是糖醋排骨不好吃,我要来读这劳什子的杜诗?

  带着对老雷的腹诽,我硬着头皮学了一年杜诗,自然是摸了一年的鱼儿。学年结课时,同门写的《杜甫评传》直接发了核心期刊,毕业时候也借此上了青云。而我潦草应付作业,磕磕巴巴写了一篇杜甫某诗的鉴赏,老雷摇头叹息,差点给我判不及格。

  这是读书时候学杜诗的往事。我极少跟人提及,因为常觉得遗憾。要是那时能学李白就好了,“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多么丰神俊逸;再不然李商隐也好,“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多么深情绵邈;哪怕苏东坡也行,“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行乐须及时啊!

  可惜学的是杜甫。二十五岁的我还太年轻,作为一个精致的自我主义者,丝毫理解不了《北征》中眼见“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而一副窘相的杜甫,如何还能“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丫自身都难保了,竟然心心念念的还是山河碎,敌未破。

  直到为毕业论文准备资料时,看闻一多的《唐诗杂论》,才第一次自我怀疑起来。这位闻先生也是个三栖斗士——诗人,学者,战士。他那飞扬的文采,跳脱的颖悟,锐利的敏感,做起文学研究来,就跟两肋生了翅膀似的,颇有些“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的气魄。

  他讲宫体诗,讲初唐四杰,讲《春江花月夜》,也倏然喟叹,也情感浓烈,但总是“隔”着,有点俯视的味道。只有写杜甫,是跪着写的。他说:“我们的生活如今真是太放纵了,太夸妄了,太杳小了,太龌龊了,因此我不能忘记杜甫”,他是“中国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这样没有边际的颂赞,委实让我吃了一惊。以先生的功力,断不会轻易向谁折腰的。于是从角落里找出蒙尘许久的杜诗,重新庄重地读起来。读着读着,我越来越羞惭,正如学者潘向黎所说的,杜甫“把千里之外的景色‘拘’到读诗人的面前,让人觉得置身其中,这个诗人很有手段”。

  禽族里再没有比凤凰善鸣的,诗国里也没有比杜甫更会唱的。譬如,曾让胡适觉得极不妥当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两句。兴冲冲要做一字师,大笔一挥改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这么一来,通则通矣,可寄托将绝,兴味也少了。老杜因为思念少年时代的凤凰,才对这凤凰枝子别有情味,故而对着空枝也能心海翻起波浪。若是改成“凤凰栖”,就变成了眼前实景,只剩下故作玄虚,而失去让人张口结舌的魅力了。

  还有那个“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的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杜甫。遑论哪个杜甫,还是鲁迅先生说得最好,“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我就这样慢慢地心折于杜甫。晓得了他曾有过怎样的悲恸,有过怎样的心焦。晓得了上苍厚他,让他“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天以百凶成就一诗人。于是,杜甫站在大唐转折的十字路口,在马嘶人喊中,在战争的洪流中,与千千万万的其他人,站成了唐诗的一座不朽丰碑。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