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良渚文化在江苏:跨越长江的文明曙光
2019/07/12 08:44  新华报业网  于锋  
  
蒋庄良渚文化遗址
 

  良渚镇在浙江余杭,但良渚文化却遍及整个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甚至在江苏的苏北地区、安徽、江西等地也能发现良渚文化遗址的身影。从1973年苏州草鞋山良渚文化遗址考古以来,江苏各地相继发现一系列良渚文化遗址,有力证明苏南是良渚文化的一个中心区域。

  几十年来,在江苏地区的考古新发现,不但改变了“良渚文化分布北不过长江”的传统观点,也大大丰富了良渚文化在物质生活、聚落形态、组织结构、等级分化、精神信仰、礼仪制度和文明化进程等方面的内容,使得人们对这个五千年前神秘文明的认识日益清晰。

  穿越五千年,博物馆里的“良渚元素”

  2013年11月,完成二期改扩建工程的南京博物院重新对外开放,步入南博院内的观众惊奇地发现,位于老大殿西侧、新建成的特展馆造型奇特,外方内圆,好似一件精美的玉琮。特展馆设计者王大鹏介绍,这一设计的灵感正是来自江苏地区发现的良渚文化典型器物玉琮,而良渚文化也是江苏地域文化的代表。

  进入南京博物院展厅,你能轻易捕捉到很多“良渚元素”。来自江苏各个良渚文化遗址的玉璧、玉琮、玉管、玉钺、玉镯环……良渚工匠巧手雕琢出的玉器代表了新石器时代玉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涵盖五千年前良渚古国宗教、政治、军事、礼制诸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向今天的人们展示良渚文化的神圣与精致。

  南京博物院曾邀请专家和各界人士研讨,从馆藏40余万件文物中评选出18件“镇院之宝”,最终入选的有两件良渚玉器,分别是被誉为“通天之宝”的透雕人鸟兽玉饰件和被誉为“祭礼之宝”的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

  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

  透雕人鸟兽玉饰件

  在南博历史馆,人们凝视着1991年出土于昆山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的透雕人鸟兽玉饰件,叹服于它穿越千年的神圣与魅惑。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人鸟兽图案透雕文物,一个神秘人物侧身蹲踞,头部有凹下的圆点,代表眼睛。头上五条平行弦纹代表冠帽。帽子上有高高的羽翎,上面栖息着一只扁喙微张的小鸟。人物的臂膀高高举起,一只小兽匍匐在手臂上,慢慢接近小鸟。

  当考古专家在赵陵山77号墓中发现透雕人鸟兽玉饰件时,它正静静地躺在墓主右脚下一件石钺圆孔处,据此可推知,玉饰件本应是钺上附加的饰件。钺是由武器演变而来的礼器,人、鸟、兽三合一的图景是良渚先民通天神、显权威的象征,散发着巫术崇拜的神秘气息。同时采用了线刻、圆雕、透雕、钻孔、琢磨抛光等多种技法,透雕人鸟兽玉饰件的历史价值和工艺价值极其突出,因此被列为南博的“镇院之宝”。

  距透雕人鸟兽玉饰件不远处的展柜内,静静躺着的是“祭礼之宝”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这件“镇院之宝”上世纪80年代出土于常州武进寺墩遗址。它内圆外方,矮方柱体,分为上下两节,各琢刻不同纹饰,上节是戴羽冠的人面,下节是兽面,组合在一起代表神人骑坐在神兽上,反映了良渚人的宗教信仰,也为破解浙江反山出土的“琮王”“钺王”上的神像之谜提供了线索。更令人惊叹的是,聪明的良渚人在小小的玉琮上尽情“炫技”,在显微镜下观察,玉琮表面1毫米宽度刻纹内竟精刻出四五条细线,在没有金属工具的年代,细如发丝的阴线竟是工匠们徒手雕刻而成。

  草鞋山考古,“汉玉”恢复历史原貌

  以透雕人鸟兽玉饰件和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为代表,大量良渚文物收藏在江苏多家博物馆内,不少贵为“国宝级文物”。在江苏各地,尤其是地处良渚文化中心区的苏南地区,散布着众多良渚文化遗址。而在距离浙江余杭良渚镇五百多公里的江苏徐州新沂,当地发现的花厅遗址中竟然也有良渚文化元素,打破了“良渚文化北不过长江”的固有观念。

  “江苏地区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时间更早,区域分布范围更广,出土文物非常丰富,从遗址类型看,有墓葬,有祭坛,有聚落等等。”83岁的考古学家、南京博物院邹厚本研究员如此概括江苏良渚文化遗址的特点。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研究员介绍,江苏地区对良渚文化的考古工作最早可上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4年11月,南京博物院对无锡仙蠡墩进行了考古发掘,在下文化层中出土了良渚文化时期的稻谷、石器、黑陶豆等遗物。1965年2月,江苏涟水县三里墩出土了玉琮、贯耳壶、竹节纹镂空豆等遗物,囿于当时的认识,并未能将其归为良渚文化。1973年初夏,南京博物院对吴县(今属苏州市)草鞋山遗址进行的考古,为科学发掘良渚文化高等级墓葬拉开了序幕。

  参与了草鞋山良渚文化遗址考古的邹厚本对46年前那个初夏的考古记忆犹新,他认为,这一次考古发掘在良渚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堪称第一次发现的良渚文化贵族墓地。

  早在20世纪30年代,位于阳澄湖畔的草鞋山遗址就出土过璧、琮、钺、镯等大量玉器。1956年冬,江苏省文管会进行文物普查时,由南博赵青芳先生调查发现并确认了草鞋山遗址。1973年间,南博对草鞋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所发现的良渚大墓M198令学者惊喜不已,这是草鞋山遗址发现的最重要的良渚文化遗存:墓内玉器种类多样,包括钺、斧、璧、琮、镯、珠、管、锥形器等各种重要的玉质兵器、礼器与装饰品,兵器的陪葬使专家判断,长眠在此的是一位良渚国的男性贵族。

  M198中发现的玉琮有“中华第一玉琮”之称,它外方内圆,刻有兽面纹饰,这是在史前墓葬中首次发现玉琮,解决了玉琮的断代问题。林留根说,早先被误认为“汉玉”的琮、璧因而恢复了历史原貌,也使良渚文化社会等级结构问题的讨论成为学术热点。

  赵陵山遗址,地下挖出良渚“金字塔”

  每一座遗址揭示出良渚人生活的不同断面。在昆山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人们得以窥见良渚文化中血腥残忍的“人殉”现象。

  从1990年到1995年,考古学家在赵陵山遗址上发掘新石器时代墓葬90座,清理出良渚文物600余件,玉器有璧、琮、环、镯、冠饰、锥形器、串饰等,品种繁多,皆以软玉精磨细琢而成。在遗址中部,考古队员揭露出一座人工堆筑的大型土台,厚约4米,面积近3000平方米。在土台之上和边围发现的墓葬规格较高,随葬品丰富,普遍有葬具。土台南部和西北部外围则出现了一大批无墓坑和葬具的“殉人墓葬”,推测有一大批青少年男性在此被杀,有的下肢被砍去,有的双脚被砍去,有的身首异处。如此大规模的集体杀殉现象在良渚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学者认为,赵陵山遗址的发掘对总体考察良渚文化社会面貌有重大价值。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更是形象地将赵陵山遗址的大型土台称为“土筑金字塔”。

  从1978年到1995年,南博对武进寺墩良渚文化遗址进行了五次发掘,发现四座良渚文化高等级墓,皆为东西向排列,与余杭反山、瑶山墓葬的埋葬形式一致。

  唯一保留骨骸的是M3,墓中残骨经北京自然博物馆专家鉴定,骨骸的主人逝去时年仅20岁。墓中的随葬品令人惊叹:124件随葬品中,玉璧24件,玉琮33件,数量之多超过其他同时期的高等级大墓。玉器放置也颇为神秘:5件玉璧均被分作两半,彼此相距较远,方体玉琮围绕在人骨周围。南京博物院汪遵国研究员认为,这个年轻人可能已被认定为军事首长的继承人,可惜过早地死去,因而得到了厚葬。如果这个分析成立,意味着军事首长已转为世袭制,氏族制度濒临崩溃。

  在江阴,江苏省第一家遗址陈列馆——高城墩良渚文化遗址陈列馆常年吸引着对良渚文化感兴趣的人们远道而来。从1975年开始,江阴石庄高城墩多次有玉琮、玉璧、镯等文物发现,从1999年开始,南京博物院、无锡市博物馆、江阴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高城墩遗址展开抢救性发掘,发现了14座良渚文化中晚期大中型墓葬,出土文物238件(组)。最终证明,高城墩遗址是良渚文化时期又一座规模大、有严谨的布局规划和严格的建筑方法建筑的高台墓地。

  高城墩遗址是长江沿岸最大的良渚文化遗址,它丰富了良渚文化的考古资料。有学者推断,这处“高台墓地”有可能与周边寺墩、乌墩等遗址组成良渚文化另一重要区域,是这一地区良渚文化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由此提出良渚文化可能不止一个中心的问题。

  蒋庄遗址,残缺骨骸背后的血腥战斗

  五千年前良渚古国的“版图”到底有多大,随着考古发现会不断发生变化。

  “曾经有人认为‘良渚文化北不过长江’,但考古发现否认了这个说法”。邹厚本说。位于徐州新沂的花厅遗址是目前发现的良渚文化向北到达的最远处,1989年发掘的花厅墓地10座大墓中,陪葬品非常丰富,学者们将出土的陶器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属大汶口文化系统特征,乙组具南方良渚文化系统特征,出土玉器则全属良渚文化系统。“这说明良渚人并不仅仅局限于太湖流域,而是积极向北发展,在花厅,良渚文化与大汶口文化发生融合与碰撞。”在邹厚本看来,聪明的良渚人要渡过素来被称为“天堑”的长江并非难事。

  林留根则梳理出苏北地区良渚文化遗存,计有海安青墩、阜宁陆庄、东台开庄、兴化东台交界处的蒋庄遗址等。其中的蒋庄遗址考古曾引起轰动。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认为,蒋庄遗址足以说明良渚文化扩张到长江以北,向淮河流域靠近,提供了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交往的新证据。

  从2011年开始,考古专家对位于江苏兴化、东台二市交界处的蒋庄遗址进行了长期发掘,确认这里是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大型聚落。

  遗址东北部的公共墓地是迄今发现墓葬数量最多、骨骸最为完整的良渚文化墓地之一,考古专家清理出各种等级的墓葬280座,出土各类质地随葬品700余件,随葬玉器中包含有琮、璧类等高等级礼玉。

  蒋庄遗址墓葬种类多样,葬式丰富,大量人骨历经五千年后依然保存完好。鉴定显示,死者中青壮年比例较高。骨骸有的无头,有的无手,有的身首分离,有的只存头颅。学者推测,这些恐怖的现象或与战争有关:良渚人来到陌生的北方,将“国界”向北推移,也因此与其他聚落发生了冲突,在战斗中造成了大量伤亡。

  林留根透露,从草鞋山遗址以来,江苏地区经考古发掘确认的良渚文化遗址或者包含良渚文化元素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上百处,多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昆山赵陵山遗址考古、江阴高城墩遗址考古、蒋庄遗址考古等均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在人烟稠密、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能够保存众多良渚文化遗址,可以说具有偶然性,甚至可以说是奇迹。”林留根说,良渚文明的成果,到今天依然惠泽着我们。在良渚“后申遗时代”,如何将良渚文化遗址、遗存、遗物以及所蕴含的良渚精神更好地保护下来、传承下去,是全社会应该思考的问题。

  交汇点记者 于锋

标签:
责编:周莉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