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文艺周刊荐读 | 传统文化牵手二次元、校园绽放粉墨之美、“新金陵画派”精神
2019/05/23 09:40  央视新闻客户端  

  

  新华日报文艺周刊(第35期)

  【视点】

  

  【繁花】

  

  【艺评】

  

  【新潮】

  

  

  【视点】

  90后主力拥趸,虚拟世界刮起中国风——

  传统文化破壁牵手二次元

  名词解释:

  二次元,来自于日语的“二次元(にじげん)”,意思是“二维”。相对于三次元的现实世界来说,二次元是虚拟世界,如动画、漫画、游戏、小说世界等。

  京剧与网络游戏对接,原创动漫看上昆曲和古诗词,二次元社区B站刮起强劲中国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强劲的跨界融合风潮,日益升温的戏曲、古诗词等传统文化,和风生水起的动漫、游戏、小说等二次元虚拟世界,纷纷开始主动融合、跨界联姻。那道厚厚的“次元壁”正渐渐被打破。

  戏曲"联姻"游戏,跨界圈粉用心良苦

  前不久,网络游戏《天涯明月刀》(简称:天刀)上线春季新版本《曲韵芳华》,一系列中国韵味十足的戏曲主题时装“心王折子戏”令游戏玩家们新奇不已:既可以穿戴精致的点翠头面、飘逸的水袖、威风的靠旗,还可以唱上一段经典京剧《红娘》《定军山》或《穆桂英挂帅》……

  

  戏曲元素巧妙融合进游戏的“武侠江湖”,向青年一代传递“国粹”之美,此举真可谓用心良苦。这不仅是上海京剧院为京剧跨界圈粉的一次尝试,更是“天刀”游戏彰显自身传统古风基因的一种自觉意识。

  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严庆谷担任该项目的艺术顾问,他告诉记者,为了此次合作,上海京剧院和天刀项目组花了整整4个月的时间,沟通每一个细节,反复打磨,从演员、乐队到舞美进行了一场深度融合。上京三位优秀青年演员不仅献唱《红娘》《定军山》《穆桂英挂帅》等京剧经典唱段,更首次体验“动作捕捉”和“表情捕捉”等高科技,将舞台上的每个身段神态都原汁原味在游戏内还原。游戏中所呈现的是京剧主题服装和动作设计,脸谱和靠旗成为道具装备,游戏玩家可以自由组合装扮。

  “天刀”游戏团队则表示,他们力求以现代技术还原一个充满国风情韵的虚拟世界。“天刀”这款网游以古龙《天涯明月刀》为IP,以北宋为时代背景,不仅还原了开封城、三潭映月等场景,放花灯、流觞曲水等民俗,一周年提出“国风”概念后,还陆续牵手书法、古琴、桃花坞木版画、苏绣、京剧等八大非遗传统文化。“可以说,天刀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古风基因,无论是研发上还是品牌塑造上,都把国风作为了一种意识。而随着玩家对这些做法的认可,天刀也愿意去做出更多相关的尝试,这亦是一个游戏与受众相互影响、携手同行的过程。”

  

  无独有偶,爆款手游《王者荣耀》日前也官宣推出两款戏曲皮肤——越剧《白蛇传》的白蛇与青蛇。从最初京剧的霸王别姬,到昆曲游园惊梦,再到川剧的胖达荣荣以及敦煌皮肤杨玉环飞天。显然,全民热衷的手游《王者荣耀》,在其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同时,也不断融入戏曲这一传统文化元素。资深玩家崔星同学对于这些改变,表示“很有意思,非常愿意接受”,玩过游戏之后,他还特意翻书去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

  向前追溯,戏曲或戏曲人主动聚焦“游戏”相关的二次元领地,近年来不在少数。前两年,广东粤剧院推出了与网游《剑网3》合作的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该剧全国巡演中,由于年轻游戏玩家的加入,几乎场场爆满。看过演出的玩家杨坤说,“戏台上的扮演,不正是最古典、最专业的cosplay嘛!“

  2018年初热播的央视热门综艺《经典咏流传》,著名京剧坤生王珮瑜玩了把“激进”的现场教学,让虚拟歌手洛天依“学会”了一段《空城计》。随后不久,上昆青年昆曲演员蒋珂在抖音上走红,一段戏腔版的古风红曲《我的将军啊》,短时间内便获得了16万多的点赞量。“古风歌曲源自游戏和动漫,而虚拟歌姬更是二次元用户的偏门独享。”产业时评人乐言指出,无论王珮瑜还是蒋珂,她们的举动都有一个共同特征——聚焦二次元。二次元用户代表着年轻,也代表着好奇,如果戏曲能成为这部分人的心头好,未来的受众群体就能得到养成。

  B站等二次元社区,打破"次壁"弘扬国风

  作为中国最活跃的二次元社区之一,B站(哔哩哔哩)近年来也在一步步打开自己的边界,为“高贵典雅”的传统文化站台。据统计,目前B站的国风爱好者已超过4000万,其中88%是1995年后出生的“Z世代”。仅今年3月,B站国风相关的投稿数和UP主数分别同比增长达331%和304%。在过去数年时间里,包含国创、舞蹈、华服等内容的国风兴趣圈层覆盖人群在B站的增长超过了20倍。

  今年年初,一曲古风拜年祭歌曲《繁华唱遍》在B站横空出世,这段将古典昆曲元素与极具未来感的虚拟人声进行碰撞的MV,短短几天播放量就突破百万。歌曲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在家乡看年迈阿婆表演昆曲的故事。作品中动画和歌词的每个细节都精心设计,杜丽娘游园的牡丹亭、李香君故居的媚香楼,《十五贯》《单刀会》中的经典人物等,纷纷入画。

  其中一句歌词“若不是《浣溪沙》把《秋夜月》儿掩,我怎会困守《牧羊关》”“擎了这《一枝花》招来《离亭燕》,我此生不肯《解连环》”引用了数个昆曲曲牌,并做到了南北曲牌兼顾。词作者vagary说:“歌词中的戏曲元素点到即止,如果各位看官会因此对传统戏曲发生一点点兴趣,就是这首《繁华唱遍》最大的意义。”

  

  在随后而来的4月,由共青团中央与B站共同发起的“中国华服日”活动进入第二届。与首届一样,活动每天都会接收到上千个年轻人自发创作的关于华服的视频和照片。B站多位UP主带来的各式华服T台秀、古风音乐演奏及舞蹈表演为“中国华服日”掀起了一股国风热潮。

  昆曲与电音、华服与T台走秀、古与今、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碰撞,始于二次元的B站在不断地向传统文化迈进。其实,早在前两年,传统文化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热播并收获近200万点击量和6万多条弹幕,就让人们看到,除了动漫,传统文化与二次元可以在更多领域实现更广泛的融合。此后,《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传统文化类综艺相继在B站走红,《国家宝藏》仅播出两天就获得30多万点击和4万的密集弹幕应援,《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在豆瓣拿到9.4的高评分,在微博上的话题阅读量有八千多万。

  

  爱奇艺也是个二次元用户较为集中的视频网站。去年11月底,其为二次元圈层青年用户打造的国风文化综艺节目《国风美少年》正式播出,引起了各方关注。节目制片人兼总导演王宁表示,该节目旨在以唱演秀形式为传统文化发声,让国潮回归年轻人的视野。虽然节目播出后,由于评委导师设置以及节目内容的差强人意而引来不少批评,但记者发现,真的有一些花季少年在看过这档节目后,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南京女孩王慕芸今年刚15岁,还在上初中,从未接触过戏曲的她,在节目中看到导师之一的某相声演员和两位选手分别演唱了《锁麟囊》《赤桑镇》《梨花颂》等三段京剧之后,竟然迷上了京剧,“我觉得京剧听起来特别有韵味,人物的服装和头饰都非常典雅”,在她的请求下,父母辗转联系上省京专业老师,为她拜师学艺。

  传统文化与二次元,相互成就未来可期

  传统文化与二次元,看似格格不入,却在今时今日,二者融合爆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个中缘由,值得探究。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孙卓夫认为,二次元市场的本质依然是内容产业,其核心在于优质IP,然而当代原创优秀IP却少之又少,因此,传统经典IP弥补了当前内容产业的创意不足,成为二次元赖以生存的创意源泉。“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沉淀深厚,创造出了独特的文化传统、思想谱系以及数不胜数的故事与人物形象,如孙悟空、诸葛亮、三国、水浒等,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一定影响力,这些正是内容产业最为稀缺的优质IP。”

  

  可以看到,二次元为首的动漫行业,对传统文化经典IP的依赖和融合由来已久。从上世纪60年代全球知名的《大闹天宫》到其后的《哪吒闹海》《山水情》,再到近几年的《大圣归来》、年初的《白蛇:缘起》,无一不是二次元融合传统文化经典IP的典范。《中国动画电影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8年上映的61部动画电影中,国产占据半壁江山,达34部,产出票房16.22亿元。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中国动漫行业的发展方向。

  此外,在刚结束不久的第15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记者见到了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靠着挖掘传统文化,他的相关作品在全球有45个译本,销售量达4000多万本。从诸子百家系列漫画到《参禅布道》,蔡志忠说,“中国的故事为漫画家提供了不尽的创作灵感和源泉,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做好自己,是我想用漫画所表达和传播的。”

  一方面,二次元需要传统文化为之提供坚实的内容支撑,另一方面,传统文化需要借助二次元的新手段,新思维,推广发展,这里有最优质的粉丝群,二次元市场年轻而庞大。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泛二次元用户总体规模近3.5亿,动漫行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在二次元用户的年龄分布里,90后、00后占了94.3%的比例,由于成长环境优越,这些青年人更乐意进行文化娱乐消费。

  并且,在二次元和传统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90后和00后对传统文化有种天然亲近感,年轻人越来越爱传统文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南师大新传院教授刘永昶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这代年轻人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化自信。“相比于他们的父辈,当年因处于国力不强时期而过于崇尚西方文化,年轻一代的心态更为平和,他们有着较强的本土文化自信,更愿意将中西结合。”

  

  年轻的二次元游戏玩家、南师大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常宇琪告诉记者,“在玩网络游戏的过程中,看到一些富有中国传统元素的东西,还是挺有意思的。”常宇琪坦言现在年青人的民族自信心很强,自己和身边的年轻人都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热忱,“比如我们真的会喜欢唐诗宋词,读到很美的诗词就会陶醉在那个意境之中。”而对于西方文化,常同学表示虽然欣赏却不盲目崇尚,而是能够辩证地看待,取其精华。

  在二次元群落里,有着文化自信的年轻人除了有消费能力,乐意进行文化消费之外,还有惊人的创作欲望和能力。一直以来,B站的青年用户都很善于将二次元元素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碰撞,创作出全新作品。B站董事长陈睿表示,目前B站有超过4000万的古国风爱好者,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优质内容在B站上拥有大量创作者和观众。在大量原创国风类作品中,90%的创作者是“95后”“00后”。创作内容覆盖音乐、舞蹈、动画、娱乐、生活、时尚等各个领域。《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风靡时,两位优秀的二次元画师把皿天全方罍等多件国宝用拟人化的形象画出来,让厚重的历史以趣味又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大圣归来》《京剧猫》以及《白蛇缘起》等国产动画,在B站也是二次创作的热门题材。这种“传统元素+新兴媒介+互联网时代文法”的组合,已成为B站特色。

  

  简言之,够年轻、有消费能力、且热衷于创作,这使得二次元用户成为一个可供开发的富矿。一众“国风新青年”,已经成为最热衷于传统文化传承与复兴的一股不可忽视的新鲜力量。正是看到这一群体的存在,传统文化圈层主动伸出橄榄枝寻求普及和推广。

  上海京剧院严庆谷表示,现在虽有年轻观众不断走进剧场看戏,但毕竟为数不多,更多年轻人从未接触过、也毫不了解京剧,便留下了“听不懂、看不懂”这样的误区。“其实,京剧需要争取的是一个放低门槛、让青年人能够接触的机会。所以上京这次和天刀游戏团队合作就出于这样的考虑。”严庆谷认为,在青年人普便喜欢的网络游戏中融入京剧元素,说不定比让他们走进剧场正襟危坐地看一场戏效果更好。“通过正确的引导,使更多青年人有渠道了解戏曲之美,最终,是否喜欢,他们自己会做出选择。”

  “现在的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是有记忆、有天然亲切感的。他们认可、喜爱、愿意去了解传统文化,也非常愿意去分享、扩散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内容。只是需要一个沟通的桥梁,一个唤醒记忆的扳机点。”“天刀”游戏制作团队表示,与京剧结盟正是这样一个扳机点——用青少年更易接受的方式,去“唤醒”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美好记忆。

  “传统文化并不是静止的、凝固的切片,它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地变化、容纳甚至更新。可以看到,近年来传统文化在媒介融合浪潮的冲击下,开始渐渐走向数字化传播、新文创变革之路。”在“天刀”游戏制作团队看来,二次元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更像是一个互相成就的过程。二次元文化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内容更为充实丰满。而传统文化也以更适合传播的方式,融合入当代年轻人的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牵手二次元,"破壁"圈粉,传统文化必将更有生命力地“活”在当下。

  记者高利平   

  【繁花】

  青春校园盛放粉墨之美,传统戏曲成功“圈粉”年轻人

  2019“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正在全省各地如火如荼上演。青春校园里,粉墨登场的一台台大戏,装点着大江南北一片片校园舞台。在广大学子的声声喝彩中,绽放着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的最美春天。

  

  台台好戏,校园中尽享戏曲盛宴

  2019年度“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主办,于4月中旬至6月中旬给全省学子送来一场文化饕餮盛宴。淮剧《送你过江》、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苏剧《国鼎魂》、锡剧《大风歌》、昆剧《顾炎武》,正陆续走进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全省20所高校,进行40场演出,让青年学生近距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为了让高校学子们感受最新鲜的文化艺术,这些遴选出的巡演剧目都为我省近年来的新创优秀剧目,其中,《送你过奖》《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国鼎魂》《大风歌》获得2018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顾炎武》摘得第二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京昆艺术紫金奖●优秀剧目奖”,均斩获了不错的口碑。所到之处,引发了观剧热潮。

  

  虽然高校巡演并不是大型的商业演出,但是对于参加巡演的剧团而言,都纷纷排出了“最强阵容”,其中不乏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在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柯军看来,“对演员来说,舞台没有大小之分,每一场演出都应该尽全力去演,去准备,这是对观众的尊重,也是对艺术的尊重。”

  巡演启动前,各大剧团都精益求精,进行了紧锣密鼓的排练。带着锡剧《大风歌》走进高校的省演艺集团锡剧团团长、“锡剧王子”周东亮说,“很乐意把这台充满创新精神的锡剧大戏带到校园里。戏曲要顺应现代观众,所以思路要变,方方面面的创作都要跟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关注戏曲,懂得戏曲,只有年轻观众喜欢走进戏院,传统戏曲才能绵长发展。

  

  座无虚席,传统文化倾倒莘莘学子

  大学生对于传统戏曲的欢迎程度怎么样?人头攒动、座无虚席、掌声如潮……一场场演出,就是传统戏曲迷人魅力的验证。4月26日,常州滑稽剧团的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走进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大礼堂,三层礼堂座无虚席,来自各院系的1300余名东大师生共享了这场文化盛宴,场面极为火爆。而在5月7日的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恩玲剧场,甚至连剧场的走廊过道上都站满了观众,全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场上场下气氛热烈。

  “吃饭是个问题,问题不是吃饭,不是吃饭问题……”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给广大学子带来的既是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历史感知,又有深刻的对道德、对人性的哲理思考。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观看滑稽剧。在看演出前,我以为滑稽剧一定是很搞笑的,所以当开场导赏介绍这部剧时,提到该剧既有笑点又有泪点,我还有点迷惑。”观剧结束后,南京大学研究生田震同学告诉记者,“事实是,我在观剧的过程中一会儿笑一会儿哭,实现了哭与笑的完美切换,也让我被滑稽剧这个剧种本身的魅力所倾倒。”

  锡剧《大风歌》以雄浑悲壮的风格,刷新了传统锡剧缠绵婉转的表现风格,赢得了很多观众的喜爱。一位来自新疆的同学表示,“从来没有在现场看过戏曲,这次走进现场观看的体验非常好,被舞台上精美的服饰和舞美吸引,觉得锡剧的唱腔很动听。”

  走进剧场,是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戏剧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昆曲《顾炎武》作为2019年度“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的重头戏之一,在南京林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连演四场,并赴常州、苏州、淮安等地高校巡演,俘获了大批新“粉丝”。在南京工业大学的演出现场,王欣雨同学激动地告诉记者,“我自己也是昆山人,能看到家乡的人来这里演出,真的非常高兴。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跟戏曲的接触已经非常少了,而《顾炎武》将昆剧的特色完完全全地展现了出来,在感受到视听冲击的同时,也对顾炎武这位家乡先贤有了更好的了解。非常感谢这次巡演,让身边很多同学爱上了昆曲。”

  

  互动创意,让传统文化“圈粉”年轻人

  “滑稽戏出现在民国初期,它广泛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具有说唱并重、悲喜交融的艺术特征。”在南京大学《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演出现场,开演前,常州滑稽剧团王团长上台向舞台下的学子作了一次导赏,既生动讲解了滑稽戏的艺术特征,又将剧团的历史娓娓道来。

  高校学子们走进剧场,沉浸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之中,是一次难忘的人生体验。而每一场演出开场前,总会有一场导赏活动,更是让不少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主持人与剧团负责人、演员等纷纷上台与观众互动,而答对问题的场下同学,能获得精美的戏剧人偶作为纪念礼品。这种充满知识性又颇具趣味性的暖场导赏,让现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不时传出年轻人会意的笑声。

  传统文化也可以“年轻范儿”十足。在整个巡演过程中,主办方创造性地打造了戏曲快闪、戏妆戏服体验、戏曲直播车等各种活动。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上演的快闪活动中,来自南京大学戏曲社的同学们身着精致的戏服粉墨登场,表演了《凤还巢》、《沙桥饯别》、《拾玉镯》等经典戏曲唱段,引来众多人围观。在南京工业大学的演出现场,还举行了一场别致的戏曲脸谱巡展,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非遗脸谱代表性传承人颜蕾,现场向大家讲解脸谱知识,让大学生大开眼界。

  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柯军表示,参加高校面向青春学子的巡演,对于传统戏曲而言,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那就是“传承”。“青年人是艺术的希望和未来,演员需要传承,观众也需要一代一代的传承。”柯军真诚地说,“我希望,通过一场场高水平高质量的演出,吸引更多的青年学子走进剧场,了解昆曲、爱上昆曲,为昆曲艺术培养出更多的观众,使这门古老的艺术能够代代相传。”

  交汇点记者 顾星欣  

  【艺评】

  如何用画笔展现南京美术新气象?

  上世纪60年代,以江苏书画院首任院长傅抱石为旗手,以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余彤甫、丁士青、张晋为主将的“江苏国画工作团”开创了二万三千里写生的壮举,新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画派之一——新金陵画派由此诞生。在新时代,如何解读和传承新金陵画派精神,推动南京美术人才走向更大舞台?在南京市文联主办、南京市美术家协会承办的《“新金陵画派”精神的传承对当代南京美术的影响》研讨会上,专家们就如何用画笔展现南京美术新气象、新格局进行深入交流。

  

  深入生活,不是走过场式的写生

  1960年9月,以傅抱石为团长的江苏省国画工作团用3个月的时间,到六省十余市进行了两万三千里写生。此次写生围绕“中国画传统笔墨如何反映现实生活”的主题,创作了一大批既有鲜明时代精神,又有民族特色的经典中国画作品,对二十世纪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也由此宣告新金陵画派的诞生。

  在写生和对金陵的实景描写上,新金陵画派对17世纪的金陵画派有一个很好的继承。省国画院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黄朋认为,继承必须“追本溯源”,看到新金陵画派在“写生”这一核心创作观上对于以龚贤、高岑等“金陵八家”为代表的金陵画派的继承和发展。“金陵遗址多,往往是城门、城墙和自然风景相结合。有薄雾、烟云,有大江、有众多湖泊,烟水也是重点表现的对象。这些‘共性’被新金陵画派继承了下来,他们画钟山、画玄武湖、画长江,画出了新时代的风貌。其中,傅抱石的《虎踞龙盘今胜昔》采用毛主席诗词,将诗意与实景相结合,画出了时代新意。”

  如何画出新时代的面貌,呈现每位画家的个性?省国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刘毅认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进行写生创作,是新金陵画派的核心。“现在不少画家出去之后前呼后拥,真正扎扎实实坐下来写生的很少。”他强调,对传统经典的理解,必须要深入生活,不为市场左右,不为名利左右,真正地沉下心来研究,而不是走过场式的写生。

  省国画院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筱则以丁士青写生图个案看近现代中国山水画改革路径,“丁士青通过写生以及回来之后的加工创作,树立并明确了一个观点:写生是实践古人传统的‘试错石’,也是实践自己传统功夫的检验标准,而并不是要求你放弃传统和技法空间,去重新建立新的语言体系,更不是放弃传统的创作习惯而去描绘尽量真实的山水风景,画处于新时代的自己感受到的新时代山水,才是真正地与时代为伍。”

  传承审美,纸笔墨与人心心相印

  “新金陵画派提出的很重要的一个观点是艺术家如何介入社会?艺术家介入社会的态度是什么?而不只是草率地决定画一个高架桥,画一个摩天大厦,画一个新农村……”省国画院理论研究所研究员靳卫红认为,毛笔在文化史里大放异彩,技术不是主要的,纸笔墨和一个人是一种心心相印的关系,你是什么样的人,便会有什么样的状态反映在这张纸上。“东晋的文化携带着汉魏的余韵,以对人自身的观看和抒发为出发点,形成了一个独特性,就是把文化艺术内化——精神化。南京和苏杭地区一起形成一个江南文化圈,而这个文化圈是毫不含糊地占居了中国近两千年的半壁江山。这是南京地区艺术的一个特点。”

  新金陵画派以写生为手段,在技法上,它既有传统画法的根基,也吸收了西方色彩法、构图法。新金陵画派,新在哪?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傅抱石创造的新的山水画皴法“抱石皴”。在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赵启斌看来,新金陵画派精神的传承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其审美层面上的独创性继承。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新金陵画派在绘画中确立出了深具自身特色的精神性、抽象性因素,有着非常深邃的艺术美感,为新金陵画派绘画风格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内涵和风格组成要素。他建议从美学的角度对新金陵画派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注重绘画审美意象的把握和艺术美感的锤炼和塑造,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绘画艺术特色和审美格调来。

  大胆创新,小动作换不来新生命

  “对前辈表面的学习临摹、改头换面、添枝加叶,这些小动作都不能使画派获得新生命。”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逸鹏指出,创新才是传承最根本的精神财富。

  与西方艺术史多以一种思潮定义画派不同,中国以前定立画派的原则基本上以地区为划分依据,与新金陵画派同期的还有长安画派、岭南画派等。与会专家认为,这跟古代交通不便,画家只能在有限的活动范围内接触自然、描写自然、体验生活有关。长久居住于某地的一群画家,随着历史慢慢地积累,渐渐形成了比较有地域特点的绘画风格。但处于交通、通讯、科技极其发达的现代社会,画家的生活氛围与文化视野早已今非昔比,传承新金陵画派要有新的视野和格局。

  “新金陵画派的产生与成功,有其重要的领军人物,也有新兴画院专职画家比学赶帮的互动中生发的能量,但更有其与时代相呼应的外部条件。”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南京市美协副主席聂危谷对新金陵画派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南京书画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一部南京书画史就是半部中国美术史。“作为长期在南京生活、工作和创作的中国画家应有责任和担当把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艺术传统创造性地传承下来,从中展现出自己的艺术才华和精神追求。”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赵启斌说。

  “以这次研讨会为开端,我们将制定推动新金陵画派精神传承的三年规划。”南京市文联副主席濮存周在会上表示,南京市文联、市美术家协会将关注在宁中青年画家的创作生态,从中选拔一批优秀代表,通过举办作品展并进行宣传推介等手段,挖掘、培养具有发展潜力,能够引领南京、甚而江苏美术发展趋势和方向的画家人才队伍,促进南京市美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交汇点记者陈洁 

  【新潮】

  如且将蚕豆伴青梅

  穿过谷雨的清新,时光大步流星,走向热烈的季节。蚕豆的清香,在浓郁的绿色空气中,渐渐弥漫开来。

  蚕豆本非中原风物,据《太平御览》记载,系西汉张骞自西域引进而来,也是胡豆名称之由来。中国长江以南,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适宜蚕豆生长,南豆、川豆均因地理而得名。

  

  蚕豆是跨年生草本植物,在头年霜降前后,蚕豆就要下种。称其为寒豆,恰如其分。种蚕豆的地方,非膏腴良田,而是田边地角、房前屋后。“蜀人收其子以备荒歉”,这样的身份,让它十分泼皮,随遇而安,仿佛只要有一抔土、一把肥料、一点阳光,便能茁壮成长。

  蚕豆苗,“方茎中空”,在农作物中极为少见。其“叶状如匙头,面绿背白,柔厚,一枝三叶”。在北方的冬日,历经冷风霜剑寒雪冰刀,它翠绿的身姿,依然摇曳不止,不改其衷。

  一场春风吹过,一场细雨淋来,蚕豆的枝叶,仿佛被倏然唤醒,尽情舒展,迅速蹿高。在无遮无拦的枝头,蚕豆花悄悄萌动。

  李时珍说,蚕豆“二月开花如蛾状,又如豇豆花”。其实不然。蚕豆花,大多两朵并生开放,花柄处有个弯头,好似鸳鸯头,人称鸳鸯花。蚕豆花盛开时,叶片腴厚青碧,一串串花,一簇簇花,点缀在浓密翠绿的叶间,从根部一直开到顶部。蚕豆花瓣边缘为白色,中间是紫色或黑色花斑,让人产生错觉,觉得那分明是谁的眉眼,想起一个词牌:眼儿媚。风轻轻拂过,叶间的蚕豆花,就像一只只蝴蝶,在翩翩起舞,低眉浅笑。

  蚕豆花期长,从头到尾,可持续两个多月。花谢后,荚长出。一朵花一个豆荚,毛茸茸的。“结角连缀如大豆,颇似蚕形”,“豆荚状如老蚕”,是李时珍给蚕豆的定义。王祯却说:“其蚕时始熟,故名。”仔细想想,各有各的道理。立夏时节,浑圆鼓胀的蚕豆荚,在绿意盎然的枝叶间,若隐若现,憨态可掬,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的句子: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罗汉豆,也是蚕豆的别名。

  

  在江南人看来,蚕豆为立夏“三新”之一,“立夏日,家设樱桃、青梅……蚕豆亦于是日尝新”。这时节的青蚕豆,是时令美食,那鲜嫩的清香,一下就能唤醒舌上味蕾。即便生食,“直接扔入口中,清甜的汁液立刻在口中迸出,新嫩莫名”(汪曾祺语)。

  新鲜蚕豆,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清炒。清炒后的青蚕豆,皮薄肉嫩,嫩糯香鲜,入口软酥。在《随园食单》里,袁枚说:“新蚕豆之嫩者,以腌芥菜炒之,甚妙。随采随食方佳。”范淹桥曾这样描述,“如在初穗时,摘而剥之,小如薏苡,煮而食之,可忘肉味”。难怪,鲁迅先生曾言,他儿时在故乡所吃的罗汉豆之类,“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思乡的蛊惑”。

  新鲜蚕豆,不仅可食,也可做“水龙”和“豆梗笛”。在丰子恺的记忆中,那“水龙”,“制法精巧的,射水可达一二丈之远”,是男童的“战斗”武器。“豆梗笛”,“用两手的指随意启闭各洞而吹奏起来,其音宛如无腔之短笛”。新鲜蚕豆,也是女孩子的玩具。清人戴延年说:“(蚕豆)破荚出之,鲜翠可爱,小儿女辈每以指甲镂刻方胜连钱之属,衬以艳色花瓣,极其工巧,余戏名之曰豆盒云。”

  新鲜蚕豆,“欢娱日子不长”,很快会“徐娘半老”。蚕豆“嫩者供烹,老者杂饭,干之为粉,煼之为果”,可“补中益气,涩精,实肠”。老的蚕豆,可以制成茴香豆、五香豆、兰花豆等。茴香豆,软硬适中,香甜可口,回味悠长,让人想起孔乙己。五香豆,上海城隍庙的最为著名,据说皮薄肉松、盐霜均匀、咬嚼柔糯,但给我的印象,只有一个字:硬。兰花豆,系油炸的干蚕豆,成品刀口外翻,形似兰花状,是饮者的钟情物。那豆的馨香,伴着酒的辛辣,衬着光阴,一寸一寸流过。

  “莫道莺花抛白发,且将蚕豆伴青梅”,南宋舒岳祥,想必深谙食蚕豆之道。在春尽夏临之际,饮青梅酒,用蚕豆佐酒,把案独酌,在微醺中,品咂时令流转,感悟人生递嬗,想一想,也是一件美事。

标签:
责编:高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