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时政 > 正文
“轨道上的江苏”未来啥模样?今天,“时间表”“施工图”全有了!
2021/06/08 21:26  新华报业网  陈明慧  

  到2025年——

  高铁覆盖所有设区市和90%县级以上节点;

  省会南京与各设区市1.5小时通达、与长三角中心城市1小时通达;

  各设区市间2.5小时通达、各设区市与长三角中心区城市间3小时通达;

  宁镇扬、苏锡常、沪苏通率先形成1小时“轨道交通圈”……

  6月8日,江苏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铁路发展的意见》,明确江苏加快推进全省多层次铁路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形成人悦其行、货优其流、分工合理、安全高效的铁路客货运体系。

  这份截至目前系统性、前瞻性、政策性最为完整、“十四五”全国范围内出台最早的省级铁路政策性文件,明确今后一个阶段江苏铁路发展的“小目标”。

  “轨道上的江苏”未来什么样?规划有何“时间表”“路线图”?一起来看。

  累计完成铁路投资2237亿元,全省铁路建成总里程达4204公里,江苏高铁里程排名由“十二五”末的全国第14名一跃进入全国前三,初步形成“轨道上的江苏”主骨架。

  “刚刚过去的5年,是我省铁路建设发展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建成开通项目最多、发展成效最好、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5年。”发布会上亮出的江苏铁路“十三五”成绩格外亮眼。

  成绩代表过去,奋斗赢得未来。“瞭望君”注意到,新一轮铁路发展的《意见》共22条,注重系统性、引领性和创新性,明确今后一个阶段江苏铁路发展的目标体系、重点任务、工作机制和配套政策。

  先来看目标。

  围绕总体目标,《意见》提出分两个阶段实现。

  第一个阶段:到2025年,基本建成“轨道上的江苏”——

  高铁覆盖所有设区市和90%县级以上节点;

  实现省会南京与各设区市1.5小时通达、与长三角中心城市1小时通达;

  基本实现各设区市间2.5小时通达、各设区市与长三角中心区城市间3小时通达;

  宁镇扬、苏锡常、沪苏通率先形成1小时“轨道交通圈”;

  铁路货运体系基本形成。

  第二个阶段:到2035年,全面建成“轨道上的江苏”——

  全面建成由高铁干线、城际铁路、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和货运铁路等组成的“省域成网、拥江成环、外畅内密、功能互补、多网互联、站城融合、港(园)场协同”的多层次现代化铁路网络,形成人悦其行、货优其流、分工合理、安全高效的铁路客货运体系。实现95%县级以上节点高铁通达,其中50万以上人口城市(县)高铁全覆盖。

  “瞭望君”注意到,正在编制的《江苏省“十四五”铁路发展暨中长期路网布局规划》,对江苏铁路发展也提出相应目标。

  “《规划》的编制思路、目标、布局、重点任务,很好地契合了省政府《意见》精神。”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高清现场解读:

  规划提出到2025年和2035年总体发展目标,并按基础网络、服务水平、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分类提出“十四五”发展目标;

  规划布局以南京为中心,以国家高铁主通道为骨架、区域性高铁为补充的“六纵六横”高铁网以及支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三纵三横”普速铁路网,同时结合国家加快都市圈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发展的要求,初步勾画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都市圈铁路网络,并按江苏“十四五”铁路自主建设运营、融合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趋势,安排网络融合、站城融合、产业融合、区域融合等方面重点任务。

  锚定目标,具体如何施工?《意见》用“七个高”进行部署——

  高水平建设客运干线网、高质量补齐城际和市域(郊)短板、高标准打造综合客运枢纽、高效能构建货运体系、高起点探索自主运营、高品质铸就美丽高铁、高效率带动产业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提出要带动产业发展,要求“着眼于发挥高铁产业高端化、品牌化和引领性强、辐射面广等优势,积极推动铁路建设与沿线产业发展协同互进。引导高铁沿线布局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支持铁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新车型、新设备的研制开发,进一步发展壮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拓展延伸轨道交通产业链,加快实现铁路建设和安全运行的关键技术可控化、关键产品自主化。”

  对比2016年江苏省政府《意见》,“瞭望君”注意到,新的《意见》描绘高铁、城市群城际、都市圈市域(郊)、货运铁路“四张网”的蓝图,并明确在继续加快干线铁路建设的同时,把城际和市域(郊)作为未来一段时期江苏铁路建设的主攻方向。

  既要“四轮驱动”,更要多层次高质量的“一体融合”。“轨道上的江苏”将织就哪“四张网”?

  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在江苏的“两纵两横”为骨干,以区域城际铁路为延伸拓展,以省会南京为核心,以苏州、南通、徐州、连云港为三极的“六纵六横一核三极”高速铁路网络;

  以服务长三角中心区、扬子江城市群为主要目标的“区域一体、衔接顺畅、站城融合”的城市群城际铁路网络;

  “功能匹配、标准统一、便捷高效”的都市圈市域(郊)铁路网络;

  由货运通道、铁路专支线、货运枢纽、物流场站等共同组成的铁路货运网。

  体制机制是保障。“瞭望君”注意到,为适应新阶段的铁路发展要求,《意见》研究建立完善规划引领、前期工作、建设管理、投融资、资源保障、综合开发等多项机制。

  比如,前期工作省市协同、建设管理分级负责、资金筹措省市共担、重大项目用地省级统筹保障、站城融合“政府推动、市场主导”。

  值得一提的是,在资金筹措上,不仅明确加快研究制定我省主导建设铁路项目运营亏损补贴的政策、深化研究土地出让收益支持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建设等政策、支持符合国家相关要求的铁路项目开展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等一系列“干货”,而且明确城市群城际铁路、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和铁路专支线项目的出资原则。

  如何打好江苏铁路建设发展资金保障“组合拳”?江苏省财政厅副厅长师庆国现场回应——完善省市共担机制。其中,路、省共建的国家干线铁路项目、江苏主导建设的区域城际铁路项目,江苏资本金的省市出资比例为:苏南地区5︰5,苏中地区6︰4,苏北地区7︰3;城市群城际铁路项目,以所在市、县出资为主,省级原则上按资本金的30%出资;都市圈市域、市郊铁路项目,由所在市、县负责;纳入国家规划且具有公共属性的铁路专支线项目,以所在市、县投入为主,省级原则上按总资本金扣除征地拆迁费用后的30%出资。

  持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加快研究制定主导建设铁路项目运营亏损补贴的政策,研究土地出让收益支持都市圈市域、市郊铁路建设等政策,以满足铁路发展需要。

  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积极发挥地方政府债券对符合条件铁路项目支持作用,用足用好专项债券资金用作铁路项目资本金政策。支持省铁路集团持续优化铁路资产配置、资本运作,努力实现铁路投资良性循环。同时,继续鼓励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用好PPP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铁路建设、运营中来。

  在土地要素保障上,《意见》明确提出“对列入国家和省重大项目清单的铁路项目及综合开发项目所需用地、用林计划,由省相关主管部门安排保障”。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王国臣现场表示,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无缝衔接”,实施用地审批服务“双前行动”,即提前介入、前置审查。此外,在自然资源要素上给予“双重保障”,即用地计划应保尽保、规划空间全额配给,“全力以赴”支持铁路用地综合开发。

  在生态资源保障上,针对铁路项目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一级巡视员陈志鹏现场提出解决方案——

  一是着力解决生态保护红线制约问题。《交通线性工程无害化穿越生态保护红线技术指南》明确在无法避让情况下,铁路项目无害化穿(跨)越生态红线技术要求,解决铁路项目建设生态红线制约问题。

  二是着力解决项目审批难题。提前介入重大铁路项目,组织专家指导选址选线,并开辟环评审批“绿色通道”,保障重大铁路项目顺利开工建设;尤其对涉“邻避”效应问题,指导制定应急预案,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避免交通噪声影响,获得群众支持,推动项目顺利落地。

  三是着力解决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江苏省交通重点工程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试行)》对施工期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等方面提出控制要求,明确污染防治措施。

  加快建设“轨道上的江苏”,方方面面充满期待。江苏省铁路集团卢余权表示,将从三方面抓好铁路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

  在提升铁路投资能力上下功夫。通过主业降本增效、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探索站城融合土地综合开发新模式,增强造血功能,全力提升铁路投资能力。

  在提升前期工作效率上下功夫。串联审批、并联推进,全力推进铁路前期工作;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做好前置要件报审,缩短审批周期。

  在提升建设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强化现场进度管控,加快建立指导性施组设计审核和动态优化机制,完善工程现场施工进度监测机制,制定进度滞后纠偏措施;强化安全质量管理,完善路地联合和第三方监督检查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加强新技术推广应用,打造绿色智慧高铁;强化与代建单位、法人单位的高效协同,合力保障项目实施。

  蓝图已经描绘。轨道上的江苏,跑起来!

  撰稿 新华日报记者 陈明慧

  图片 视觉中国

  值班主编 孙巡

  编辑 谷雨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作者、二维码;

  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公众号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