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时政 > 正文
深度 | 关于人口,说说江苏的几个秘密
2021/05/26 21:43  新华报业网  

  这个五月最火热的话题,莫过于“人”。

  你的家乡有多少人?你所在的城市有多少人?随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有关人口的榜单也相继出炉。总人口排名、人口增量排名、人口结构排名……这样的榜单层出不穷。

  人口数据应该怎么看?数据背后藏着怎么的密码?如何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新挑战?今天,“瞭望君”也来聊聊人口数据。

  数字背后的高密度

  先来看看江苏人口总盘子。

  数据显示,江苏此次人口普查数据为84748016人,人口占全国比重由2010年的5.87%增长至2020年的6%,总人口排全国第4。

  来看具体排名。江苏人均GDP保持全国各省区首位;城镇化水平排各省区第2;人口增量居各省市区第3;劳动力资源总量充足,15-59岁人口规模居各省市区第4;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排各省市区第5。

  具体看向各城市。

  从人口总量看,苏州成为江苏唯一突破千万人口大关的城市,以1274.83万人居江苏首位。放眼长三角,苏州总人口仅次于上海,居长三角城市排行榜第2。南京则以931.47万人居江苏第2,长三角城市第7。徐州总人口908万,居江苏第3。

  此外,江苏还有4个设区市进入长三角城市人口前15,它们是徐州、南通、无锡、盐城。

  江苏13设区市人口总量,可分五个等级——

  1000万以上:苏州

  900万-1000万:南京、徐州

  500万-800万:南通、无锡、盐城和常州

  400万-500万:宿迁、连云港、扬州、淮安和泰州

  400万以下:镇江

  考虑人口存量,以及经济发展对人口集聚能力看,南京是江苏最有实力冲刺千万人口的城市。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徐州则是另一个人口有望跻身千万级的城市。

  翻开两座城市的“十四五”规划,不难看出两城冲刺人口大市的决心。南京提出“十四五”末南京人口达千万,成为超大城市;徐州则提出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3%,完善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从人口增量看,全省13个设区市有10个实现人口正增长。人口增长较多的5个设区市依次为苏州、南京、无锡、常州、徐州。其中,苏州人口增量228.8万人,位列长三角城市第2。

  看人口数据,不得不提到人口密度。顾名思义。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承载的人口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人口密度看,无锡人口总量达746.21万,土地面积为462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613.61人/平方公里,位列江苏第1。

  苏州紧随其后,人口密度达1501.85人/平方公里。

  南京总人口达931.47万,面积为6587.02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414.1人/平方公里,位列全省第3。

  常州人口密度为1203.67人/平方公里,位列全省第4。

  值得关注的是,新晋万亿GDP城市南通常住人口达772.66万,首次超过户籍人口,人口总数位列全省第4,人口净流入16.61万,比2010年增加44.3万,增长6.08%。南通人口密度位列全省第5。放在全国来看,南通人口密度仅低于合肥,高于杭州。

  掂一掂“含金量”

  与人口密度呼应的,是更为直接反映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人均GDP等指标。

  国内很多省份,在看各种指标时,总量确实不错,但一提到人均,排名就要后退很多。江苏则不同,江苏的总量很高,人均方面也处于全国前列。

  数据显示,2020年江苏经济总量历史性跨上10万亿台阶,人均GDP达12.13万元,连续12年居全国各省区之首。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以城市看,江苏13个设区市的人均GDP水平整体不错,“尖子”很冒尖。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无锡、南京、苏州包揽人均GDP前三。

  作为万亿级城市,无锡2020年常住人口为746.2万人,虽然人口总量仅列长三角第11,但其人均GDP达16.58万元,位列长三角首位。

  南京和苏州分别以人均GDP15.91万元和15.82万元,位居长三角城市第2和第3。

  而相关机构最新发布的统计表明,2020年全国人均GDP十强城市中,江苏4座城市携手上榜,其中,无锡雄踞榜首,南京排第3,苏州居第4,常州列第7。

  在江苏,人均GDP超10万元的城市,除了无锡、南京、苏州,还有5座:常州14.79万元、镇江13.14万元、南通12.99万元、泰州11.77万元。

  除了人均GDP,在体现经济含金量的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指标上,江苏表现同样不俗。财政收入方面,苏州2020年跃居全国第4,南京排全国第9,双双进入前十。

  再看人均收入。2020年全国7座城市人均收入超过6万元,其中包括苏州、南京,它们分列第5、第7。

  人口集聚能力,跟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高度相关。作为拥有两个十强城市的经济大省,江苏城市实力强劲,完全能在未来聚集更多人口。

  根据华顿经济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21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江苏13个设区市全部上榜,上榜率居各省首位。更值得关注的是,南京、苏州、无锡进入十强,分列第6、第7、第10。至于百强县排行榜,江苏上榜数全国最多,昆山连续17年稳居百强县榜首。

  当然,客观理性分析人口数据,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已进入深刻变革阶段,受生育意愿下降、生育成本攀升、担心孩子无人照顾等因素影响,人口生育率降低,人口发展中出现少子化、性别比例失衡、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不可回避。

  看全局、看趋势、看长远,不少专家认为,虽然人口结构的变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挑战,但供需两端仍有潜力可以挖掘。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优化人口结构,拓展人口质量红利,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

  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新挑战,江苏政策举措密集出台,重点解决“一老一小”问题。聚焦“养老难”,今年省政府民生实事专门单列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专项。针对“育儿难”,今年省政府民生实事明确全年建设100个省级儿童“关爱之家”示范项目,建设5000个事实孤儿“梦想小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整合各类资源,推动生活、监护、教育、卫健、医保、司法等方面权益保障政策全面落地。

  “瞭望君”认为,经济发展要重视人口集聚,更好地支撑产业发展,释放消费,扩大内需,但更要重视服务人,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补上短板,破解难题。如此,才能更好吸引人,以幸福指数提升带动发展质量的提升。

  留住“流动的财富”

  看待人口变化,除了数量,更应该看质量。

  从此次普查结果来看,江苏不仅人口总量平稳增长,而且人口质量稳步提升。

  人口红利正转向人才红利。数据显示,江苏每10万人中有18663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排名全国第二(排除直辖市),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9.32年提高至10.21年。

  在科教实力雄厚的南京,人口质量更加凸显。数据显示,南京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10.99年提高至11.76年;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10年的2.61万人上升为3.52万人;文盲率,则从2010年的2.63%下降为2.13%。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每10万南京人中,就有3.52万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根据《新华日报》报道,南京此项数据远超全国和全省平均值,仅排在北京之后,位居全国第2。

  高质量人口离不开高质量发展。“瞭望君”注意到,在2017年底,南京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连续出台一系列重大人才工程,面向全球汇聚各类人才和创新资源。

  人口是流动的财富。人口流动,被视为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

  数据显示,江苏人口流入居前列的城市,分别是苏锡常宁四市。其中,苏州人口的总量、增量以及全省占比,均居江苏第一。苏州占全省人口的比重,已从2010年的13.30%上升至2020年的15.04%。

  为了生活,人们来到城市;为了更好的生活,人们留在城市。更多的工作机会、更高的收入、更高品质的生活,是城市集聚人口最为重要的因素。

  苏州作为江苏经济第一大市,实力雄厚,10年内人口新增228万人。“瞭望君”注意到,除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出色的宜居环境,苏州超过2万亿的GDP、全国前三的工业增加值以及日益壮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让不同层次的人都能找到合适的创业就业机会,看到人生出彩的机会。

  吸引人、留住人,有了人,城市才有坚实的基础。今年以来,江苏多座城市今年纷纷出招,升级人才新政,吸引各方英才落户城市。

  南京首发紫金山英才计划,重点支持一批引领支撑行业和产业发展的人才,计划“十四五”期间,吸引100个顶尖人才(团队),超过8万名海归人才;

  淮安发布“333产业人才”集聚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50个、领军人才500名,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15万;

  徐州推出“555”引才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今年起,每年引进领军人才500名、专门人才5000名、大学毕业生5万名,计划每年拿出10亿元;

  镇江出台人才“镇兴”行动政策,计划5年引进600个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团队,培养储备1600名高层次学术技术人才,集聚各类青年人才超30万人;

  常州计划今年组织2000家用人单位赴80所以上高校现场揽才,向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4月19日,南京正式实施落户新政,全面放宽浦口、六合、溧水、高淳四区城镇落户限制,吸引更多人口落户。此前,今年1月,苏州调整积分落户政策,扩大苏州新市民积分落户覆盖面,落户条件更加宽松多元。

  作为经济大省的两座特大城市,南京、苏州都在落实“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要求上带好头,在加大力度招揽人才的同时,积极降低门槛,为普通劳动者落户创造条件。

  这样的城市,充满温情;这样的江苏,令人向往。

  撰稿 新华日报记者 陈明慧

  图片 视觉中国

  值班主编 孙巡

  编辑 谷雨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作者、二维码;

  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公众号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