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时政 > 正文
“太湖最美的地方”,江苏这个年轻的区何以“炼成”?
2021/02/28 20:12  交汇点新闻  

  20年,“太湖最美的地方”是怎么“炼成”的?

  春暖花开,正是出游的好时机。这个季节,你若问苏州人周末要去哪里,许多人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到吴中去!”

  位于苏州古城南部的吴中区,坐落于太湖山水之间,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被誉为苏州的“颜值担当”。

  2月28日,吴中迎来建区20周年的日子。这个脱胎于古老吴县,因太湖而生、因太湖而兴的文化、生态大区,何以成为“太湖最美的地方”?她到底有着怎样的吸引力?又有着怎样的全新追求?

  20年接力守护“太湖美”

  苏州天堂之美在于太湖美。

  太湖是吴中的血脉基因。除了万顷太湖碧波独占六分,吴中还拥有五分之四的太湖峰峦、五分之二的太湖岸线,87%的国土面积处于生态红线内,为全省同类县区最高。守护好这份“太湖美”,是吴中天生的责任。

  自建区以来,吴中每年将预算内可用财力的10%左右用于太湖保护。20年来,一系列输血、松绑、造血的大动作,为太湖打造出一个大的“保护圈”——

  2010年,吴中率先在省内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对环太湖生态敏感地区,每年进行相应资金补偿。

  2012年,吴中率先在全省探索板块差异化考核机制,发展不唯GDP,对太湖度假区和东山镇加大生态建设考核指标权重。

  2013年,吴中率先在全省推行太湖水环境“五位一体”综合治理,创新建立水环境质量考核区域补偿机制。

  2018年,吴中提出以建设“减法”换生态“加法”、效益“加法”,鼓励环太湖地区大力推进禁建区内土地复垦、生态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腾出建设地指标,并有偿向区内重点开发地区转移,推动环太湖地区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2018年5月,苏州启动4.5万亩太湖围网养殖彻底拆除工作,吴中涉及2.7万亩;去年,太湖渔民全部完成退捕禁捕,吴中禁捕退捕任务量占苏州69%,占全省内湖近17%。吴中5799名太湖渔民,在进与退之间,再次选择后者,成就太湖保护史上的又一次壮举。

  2019年底,吴中创新实施“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通过市、区两级重磅资金投入,为环太湖经济相对薄弱地区保护、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退”,是为更好的“进”。“头上戴着紧箍咒”“带着镣铐跳舞”,这是打动人心的牺牲,亦是值得骄傲的坚守。

  如今,吴中饮用水源地、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连续13年实现太湖安全度夏,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吴中先后获评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首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并在去年拿下苏州唯一一块“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荣誉。

  “20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吴中的发展特征,那就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倾力为太湖增添更多色彩,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吴中区委书记陈嵘表示,新起点上,要加快把吴中生态优势转化为长三角的整体优势,推动太湖成为长三角地区的“生态绿心”和“创新绿核”,唱响新时代“太湖美”。

  擦亮江南文化“吴中标识”

  除了颜值,吴中的美,还体现在骨子里。

  春节前夕,央视《国家宝藏》走进苏州,吴中光福手艺人钟锦德携红木雕刻作品《佛心》亮相,引来全国观众惊叹。这件历时5年制作的木雕精品,以苏州博物馆里的“国宝”真珠舍利宝幢为原型,用一场穿越时空的古今对话,展现出当代匠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无限敬意。

  这不是吴中手艺人第一次登上《国家宝藏》。2019年,缂丝大师马惠娟带江南古老织造技艺缂丝亮相,2020年,织造大师李海龙带“吴罗”传统丝织技艺再度登台。吴中的灵秀山水,孕育了吴中灵秀的人,千百年来,吴地能工巧匠辈出,刺绣、玉雕、木雕、苏扇、香山帮营造,这些至今仍熠熠生辉的手艺,让“天下工艺看苏州,苏作精华在吴中”成为共识。

  行走在大运河吴中段,一路风光串联起历史与现在。与“千年国宝”宝带桥遥相呼应的吴中博物馆,犹如运河之畔的一颗崭新明珠。开馆不到一年,这里已经成为苏州人新晋“网红”打卡地,并以丰富的馆藏、精心的策展,刷新了人们对一个县区级博物馆的期待。

  走进其中,除了“天工苏作”,令人没想到的,还有三山岛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的大量的动物骨骼化石和石器制品,以及草鞋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器物,一下子将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太湖记忆,拉到一万年前。

  吴中山水清秀、文脉清远,让所有亲近她的人,目光所及皆是美意。

  为了打造“最江南”的印象,吴中以“物理化”的乡土留住“精神化”的乡愁。去年4月,江苏公布首批107个省级传统村落名单,吴中14个古村落成功入选,成为全省入选最多的区。这些散落在太湖山水之间的古村落,在新一轮发展中焕发生机。

  这是吴中20年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考所在。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如此高的苏州,谁能耐得住性子精雕细琢,谁就多了一份守住鱼米之乡、锦绣江南印记的底气。

  在城市边缘的旺山,一边是高端研发基地,一边是特色田园乡村,这里的人们抬脚就到“诗和远方”,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压力之中去何处解压?乡愁涌来到哪里消“愁”?对于长三角很多城市来说,一句“到吴中去”,也许便是最好的选择。宝带桥、明月湾、太湖蓝;碧螺春、杨梅、枇杷……月月有花、季季有果,贯通古今、富有水乡气韵,这样的最美风景、最江南的故事,正是高品质生活最好的滋养。

  这样的“美”,不仅吸引着苏州人,也吸引着上海人。数据统计,仅去年“十一”黄金周,吴中接待的近半游客来自上海。这在长三角一体化、沪苏同城化的大背景下,给了吴中立足自我、寻求“特色融入”更大自信。

  起笔“太湖生态岛”建设

  在今天召开的吴中建区2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一项重磅规划思路被发布——金庭西山岛将对标崇明国际生态岛,高标准建成“太湖生态岛”。

  这是“美丽吴中”坚持绿色发展的新追求,也是太湖保护与发展迎来的又一次重大战略机遇。

  吴中区划面积2231平方公里,一半以上是太湖水面,就在这有限的发展空间内,绝大部分还面临生态红线制约。同时,太湖还承担着苏州85%的水源供应和上海600万市民的饮用水。

  这意味着,吴中绝大部分土地的开发建设,都要受到严格的限制。

  “20年,我们的生态保护做得很好了吗?20年,我们的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通道是否真正畅通?”

  吴中很清醒。

  纵观太湖对岸,在“两山理论”实践方面,浙江北部县区走得早、跑得快,已成长三角休闲度假目的地标杆,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旗帜;在苏州内部沿太湖板块,也都围绕太湖做文章。在新发展格局中,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吴中不解放思想,不加速突破,“长板”真有可能成“短板”。

  去年11月,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吴中区调研时指出,西山岛要对标崇明国际生态岛,高标准建设“太湖生态岛”。这体现出“山水苏州”的全新思考,也给新起点上的吴中回答“发展之问”破了题。

  吴中迅速行动,联合市区两级发改、资规部门,并邀请专业机构研究太湖生态岛的规划。

  在今天吴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领衔编制规划的中科院据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陈雯研究员说,太湖生态岛将高标准定位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生态岛的中国样本”。她这样描述太湖生态岛的未来模样:碧水青山萤舞果香的美丽岛、永续循环节能韧性的低碳岛、生态经济民生幸福的富足岛、绿色创新技术引领的知识岛、地景天成情感共鸣的艺术岛。这一个个独具魅力的“岛”,令人无比向往。

  在外界看来,这一规划的宗旨,就是要在保护好生态的重要前提下,大胆突破,力促“多规合一”,为发展深度赋能。通过做好西山这篇精美文章,为太湖系统性保护、为生态敏感区乡村振兴积累更大经验。

  牛年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苏州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来到吴中金庭镇。作为苏州人大今年第一个正式立法项目,为西山岛量身定制的《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已被提上日程。

  为一座岛专门立法,这样守护“太湖之美”的做法,令人欣喜。因为这样一座生态岛,太湖最美的地方,又让人多了一份期待。

  惟有奋斗,不负韶华。“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陈嵘的话让人们充满期待——

  下一个20年,在苏州全力打造的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中,吴中又将勾画出怎样的“最美风景”?

标签: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