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时政 > 正文
江苏多地“高调”做这件事,有何用意?
2020/04/13 10:50  新华报业网  

  如果用一个词为这个春天里的江苏做注脚,一定是非“拼”莫属:拼复工、拼招商、拼项目……拼得最高调的,还是“抢人”。

  就在4月8日,南京推出十项新政,向高校毕业生们发出邀请——共做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合伙人,并再次放宽落户门槛:本科学历人才从40周岁放宽到45周岁,将留学回国人员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一并纳入,40周岁以下的大专学历人员在宁就业参保半年就可以落户。

  同一天,最强地级市苏州“云集苏州创赢未来”高端人才云创活动燃爆网络。开启“万名高端人才集聚计划”的同时,苏州高端网络引才平台也在全球同步上线,引才触角扩散至德国、日本等8个国家。

  为“抢人”而拼,释放出江苏各地正在只争朝夕、竞速发展的强烈信号,更是各地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格局下,面向未来展开的一场新的城市角力战。

  人口还是人才?都要!

  得人口者得发展,得人才者得天下。尤其是在当前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危”“机”并存的情况下,“人”和“才”的集聚,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经济能否迅速复苏、未来发展能否抢抓先机。

  敢为人先的苏州,在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后,又一次先下手为强。

  3月20日,苏州发布人才落户新政,从5月1日开始, 本科学历直接落户,“先落户后就业”。同时,大专学历落户者原来缴纳社保满两年的要求拟放宽到6个月。

  对于这个强二线的热点城市来说,苏州这次的政策力度可不算小,甚至有不少媒体称之为“王炸”级人才新政。

  苏州为何如此求贤若渴?面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获批等重大历史机遇,再创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苏州的发展急需更多年轻人口的输入、各类人才的支撑,适当放宽人才落户政策是必然之举。

  新一轮毕业季也是招引人才的风口。南京此次发布10条新政,对高校毕业生也是诚意满满。“本科学历人才从40周岁放宽到45周岁,将留学回国人员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一并纳入;40周岁以下大专学历人员,在宁就业参保半年就可以落户”这一举措备受关注。此外还包括保障人才安居、拓宽就业渠道、促进企业吸纳、营造便捷准入创业环境、有效支持激励自主创业等多项给力政策,支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在宁就业创业。经过测算,南京将拿出2个多亿的“真金白银”重点来扶持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

  作为著名的“大学城”,南京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城市之一,简单几个数据足见实力:拥有高校53所,国家级科研平台120多个,每年高校毕业生逾20万。

  而要把实力转为竞争力,南京已有了不少谋划。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今年2月在《求是》杂志的撰文中透露思路:把这些科教资源优势发挥好,既是重大责任,也是迫切需要。以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为突破口,探索出人才团队持大股、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南京模式”,有效打通转化科技成果、孵化科技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吸引大批大学生来到南京、落户南京,为南京城市“扩容”,同时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消费市场等,都有重要意义。

  同样重视高校毕业生人才的还有徐州。从2月开始,徐州推出“2020年春季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活动,在国内200多所高校设置线上徐州招聘专区,为企业对接需求人才。今年,徐州还将重点围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提升人才引进成效开展工作,计划全年吸引3.5万名高校毕业生来徐发展。

  3月30日,徐州亮出今年人才工作的重点,明确将以产才融合为主线,以开发园区为重点,大力实施“彭城英才计划”,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不管是放宽落户门槛,还是敞开怀抱延揽符合一定条件的学历人员和技术技能人才,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实则是同时强化 “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人口引流,可以为城市升级提供稳定的消费基本面和人力资本升级后的供给,又可在此基础之上,向上输送升级的力量。从这一点来说,“抢人大战”,成熟的城市,不做选择题,人才和人口,两个都要。

  高地上造高峰,提质!

  实现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换代,江苏多地出台的政策都瞄准人才结构的调整,打造人才高地的同时建高峰。

  比如3月23日,徐州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直言,要坚持把打造淮海经济区人才高地作为优先战略,以最实举措凝聚振兴转型的“第一资源”;

  4月1日,盐城召开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盐城市委书记戴源提出,立足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定位,始终把人才作为最稀缺的资源,用超常规举措再引进一批领军型人才和团队。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的问题,把加强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作为根本之举,全面找差距、补短板。

  今年初开放再出发大会上,苏州提出明确计划:三年内引进1万名高质量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其中海外占比不低于50%,外国高端专家不少于2500人。

  随后不久,苏州出台《关于开放再出发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集聚国际高端创新人才,包括引进高质量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顶尖人才(团队)、对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给予奖励……”这一点被置于30条举措的第一位,以高端人才对接推动发展苏州先导产业、前沿科技领域和自贸试验区建设等。

  背后逻辑不难理解。苏州外向型经济发达,已连续8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十大城市”,对标国际标准、借助外向型经济向全球招募英才,成为苏州相对个性且重要的人才发展路径。

  3月19日,苏州出台高端人才奖励计划细则,对标国际惯例、国内最优政策,紧扣苏州先导产业方向,对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直接参照个人薪酬按比例给予重奖,最高每年可获40万元。此次再出手,可谓是从全球高调“掐尖”,将金字塔尖人才尽揽。

  一大波福利很快跟进。

  高校毕业生首次来太仓“打卡”,就能申领“考察补贴”;高端人才最高奖励120万元......4月初,太仓市出台系列人才新政计划,力争三年内引进3万名企业创新人才。

  4月8日,苏州举办“云集苏州创赢未来”高端人才云创直播活动,现场4883家单位端出46438个高端岗位,高调上线全球高端网络引才平台,发布人才金融产品,启动新一届“赢在苏州”国际创客大赛,国际创客“屏对屏”在线项目路演……以城之名,以“云”为凭,向全球发出来自苏州的“英雄帖”,营造“苏式”揽才的强大声势。

  对于高端人才,不吝支持的还有无锡。

  3月19日,在无锡市发布的12条“锡引惠才”行动计划中,对集聚“第一资源”同样拿出大手笔、大投入。围绕重点产业的领军人才团队,聚焦物联网、集成电路等16个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集群及5G产业、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集群建设,重点支持100个左右在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给予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最高500万元、领军人才团队最高1000万元、顶尖人才团队最高1亿元的项目支持。

  4月1日,无锡就瞄准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和高品质仿制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与重大项目产业化,推出具体举措支持,单个企业每年可获资助总额最高1亿元。

  除了从外“增”,还要从内“育”。无锡“12条”用了不少篇幅阐述本土人才培养。比如打造“新锡商”队伍,塑造“百名新锡商青年企业家”,对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最高给予100万元资金支持等。此外还优化人才评价机制,人才做的好不好,更侧重以能力、市场和业绩说话。

  值得注意的是,注重引进高端人才没错,但若只瞄准最顶端的“一小撮”,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甚至“弄巧成拙”。高端人才确实能够发挥“火车头”作用,但经济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光有顶尖人才,下面没支撑,顶尖人才也待不久。

  毕竟,有基础才有高地,有高地才有高峰。这也是为何诸多城市纷纷放宽落户门槛、注重招引大学生、培养多层次人才队伍背后的逻辑所在。

  硬件软件协同,落实!

  放眼全国,“抢人大战”几乎已形成常态,今年也已有不少城市也打出“人才牌”。比如杭州专门出台服务保障“抓防控、促发展”、落实“人才生态37条”;天津、青岛等地也再度放宽落户门槛;温州对符合条件的优秀本科生买房打7折、租房打3折......

  不难看出,各地人才大战日趋白热化。但用尽心思挖来的人才,最终能不能留下,会不会“中看不中用”,这些更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智慧与决策力。

  “人才战实则是由人才、企业、社会和政府四种力量共同主导。对于政府来说,需要做好的主要有两件事,一是通过政策引导,给社会和企业明导向;第二件事就是服务,整合公共资源,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无锡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人才处处长沈晓萍说,针对这一点,近几年,无锡从招才引智为重转向招才引智、招院引所、招平台引机构并重,让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为此,无锡“12条”为打造人才生态花了不少心思。比如首次提出启动人才发展“城市合伙人”,把孵化器、加速器、技术转移机构、人才中介机构、路演机构等纳入奖补的范畴,最高达500万元;再比如首次提出“人才金融港”概念,今年内将开通无锡人才金融港,通过充实政务服务、项目申报等各项资源,定期举办人才交流、技术推广等各类活动,打造成为无锡的“城市客厅”“人才之家”。

  不是简单拼财力,无锡更看重的是政策能否真正落地,让人才有获得感。从去年开始,无锡整合多部门资源,为人才项目申报、评审、政策兑现制定施工图和时间表,增强政策的锐度和刚性。“我们力争当年奖励当年兑现,今年疫情特殊,我们工作进度比去年更早、更快,希望最大限度激活人才力量。”

  不过,人才招引、培养并非一时之功,各地发出“高调”人才宣言之后,新政能收获什么样的“果实”?最终还是要人才们“用脚投票”。

  撰稿 胡兰兰

  素材/图片 南京发布 苏州发布 苏州新闻 徐州发布 盐城发布 视觉中国

  值班主编 郁芬

标签:
责编:周莉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