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思想 > 正文
思想周刊荐读 | 整版策划邀请四位马院院长解读如何学好用好《纲要》
2019/06/11 11:07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新论

  

  编者按

  近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的通知。《纲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是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学习材料,是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辅助读物。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学好用好《纲要》,更加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本期“新论”版特邀高校四位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撰文,畅谈如何更好地学好用好《纲要》,敬请关注。

  《纲要》的主题和主线。《纲要》的主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主题在党的十九大确立并写入党章。随后,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又把这一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不仅是《纲要》的主线,而且是《纲要》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依据。《纲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根本方向、根本立场、奋斗目标、战略安排、领导力量、根本动力、本质要求、“五位一体”、总体国家安全观、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政治保证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全面系统阐述。围绕这一主线,每一章贯穿着历史、现实和未来,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线索,体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体系严整、逻辑紧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王刚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指导我们在新时代进一步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的强大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的印发,对于我们进一步掌握这一思想武器的性能、强化指导思想的功能、提升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整体效能,具有重要政治理论意义和重大实践指导价值。

  ——《学好用好<纲要>》田芝健(作者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众多政派粉墨登场,却总是不得法、不长进。能够及时把握时代脉搏、且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驾驭时代潮流的历史进程,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时代斗争。中国共产党人一路紧随时代步伐,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正如《纲要》所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高扬精神旗帜》王 智(作者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博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理论品质,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根本,触及事物的内生规律。“彻底性”是马克思主义不断深化和丰富发展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良品质。

  ——《深刻理解理论的“彻底性”》

  单连春(作者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江苏省公民道德建设与人的现代化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

  政声

  

  改革开放以来,镇江民营经济先后经历了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开放型经济发展以及正在经历的高质量发展等发展阶段,一路开拓奋进,不断发展壮大,在促进经济增长、吸纳社会就业、加快富民增收等方面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进入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广阔、大有作为。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真抓实干、创新举措,既提供外部助力,也注重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迈出更大步伐。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惠建林(作者为镇江市委书记)

  以问题为导向,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是一种责任担当。然而,在有的地方,在一些同志心里,问责却成了导向,问责的声浪明显高过、盖过问题的导向。明明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怎么变成了以问责为导向?

  ——《“问题导向”不能变成“问责导向”》

  朱有华(作者为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盐城市大丰区坚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努力形成较为完备的人才制度体系和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切实把乡村打造成人才向往之地、集聚之地、成功之地。

  ——《培养乡村人才 助力乡村振兴》顾仲荣(作者单位:盐城市大丰区委党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作为引领发展的“战略资源”,人才数量的多与少,质量的高与低,直接关系一个地方的发展后劲和活力。姜堰地处江苏之中、苏中之中,面对不沿江、不靠海、不南不北、不东不西等客观制约,破解高层次人才不多、高技能人才不足、青年人才不“归”等系列难题,必须创新工作思路,拿出务实举措,努力以人才工作的新提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让第一资源成为发展硬支撑》李文飙(作者为泰州市姜堰区委书记)

  智库

  

  编者按

  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形成“一盘棋”的全局视野和“一体化”的统筹谋划,充分发挥长三角优势,5月31日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区”为主题,举办了第26期“江海论坛”,邀请江苏、上海、浙江及安徽三省一市的专家及相关部门领导,进行研讨交流。本期“智库”摘编部分专家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在即,作为长三角核心成员,江苏打什么牌、出什么招,备受关注也备受期待。面对乱云飞渡的世界变局、百舸争流的全国大局,江苏既要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也要自加压力、勇挑重担,面向国家战略谋划重点突破,以攻坚性战略突破赋能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构筑“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新优势和新引擎。

  ——《“江苏作为”的重点突破方向》

  夏锦文 吴先满 吕永刚(作者分别为江苏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江苏省金融研究院院长;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长三角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阶段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高,城乡、产业、区域等各方面协调发展和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创新驱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快推动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需要有新路径,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几条:

  ——《新发展阶段要探索新路径》权 衡(作者为上海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

  在国家赋予长三角“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新定位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区。一方面,长三角企业数量可观,但质量有待提高。长三角亟需在科技创新带动下,打造一批真正有科技实力、在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企业,作为高质量的支撑与起点。另一方面,长三角能否实现区域现代化,取决于能否转向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不仅仅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换的历史过程这么现象级的转变,更表现在两大实质变化上:一是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二是通过全面的创新,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达到世界领先地位。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已经证明,只有实行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现代化。

  ——《打造创新开放升级版》

  章寿荣(作者为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区域现代化研究院院长)

  长三角区域发展数十年的历程表明,每个时期,区域发展面临的内部基础、外部环境不同,区域发展的主基调、关键议题和基本路径随之不同,竞合关系和合作模式也必然不同。当下长三角区域竞合关系的核心,是如何在各地发展水平不断接近的情况下,建立以“协同”“共赢”为主基调的新型竞合关系与互动模式,建立新型一体化发展促进机制。

  ——《建立区域竞合新机制》徐琴(作者为江苏省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前沿

  

  记者:您认为,读古书对做现代人有何帮助?

  程章灿:文学是人学,研究人,最为艰深。但是,古人也是人,他们写什么,怎么写,他们的愿望、思想和今天没有太大差别。前人说,“不信人间有古今”,就是这个道理。人性贯通古今,所以,我们终究是可以理解古人的,终究是应该读古书的。无论是知人还是论世,无论是做人还是作文,读古书都对我们深有裨益。另一方面,居今之世,即使读古书,研究古典学问,总还是现代人,立足点必须是现代的。所以,一方面要读古书,另一方面要做现代人,要与古为新。古典学术需要今人的论衡。当今这个时代,理应产生与前代、前辈不一样的学术。

  ——《程章灿:建构“文化江苏”的整体景观》

  本报记者 杨 丽 魏晓敏 实习生 王维琼

  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的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民俗内涵最丰富的节日之一。仅从民俗学家罗列的名称来看,端午节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20多个: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夏节、菖蒲节、龙舟节、天医节、卫生节、女儿节、粽子节……名称当中蕴含着民俗,而民俗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美好愿望,沉淀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俗沉淀美好生活》孙敏

  小小的粽子,包的是文化。最早的粽子源于上古的祭祀习俗,北方称角黍,南方称筒糉。《诗经》中有“杀时犉牡,有捄其角”的描述。现在一般认为,粽子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食物,这其实是一个借“名人效应”的完美营销。而在江浙一带,粽子纪念的对象变成了伍子胥。传说虽有异,但那种对爱国主义的褒扬、对高尚人格的敬仰始终如一,粽子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美好精神的一种寄托,飘出的不仅是粽叶的清香,更是中国文化的清芬。

  ——《品读小小粽子内蕴》 颜云霞

  节日习俗连接起传统和现代,昭示着历史和现实,在千百年的时序流转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念得以延续,民族文化的特有基因得以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无论时代和社会如何变迁,民族文化的根和魂不能丢。今天我们欢度佳节,除了一些商业化、娱乐性、应景式的行为,更多地应该去品味文化的细节和精神的意蕴。如何让年轻人触摸到老节日的鲜活趣味,让传统节日焕发崭新的生气,赛龙舟的“华丽转身”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宝贵启示。

  ——《龙舟竞渡昂扬生命活力》陈立民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