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社会 > 正文
如何引流南京都市圈内人才“旱涝”互济?人力资源产业大咖建言献策
2022/08/16 20:20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8月16日,南京都市圈人力资源产业协同发展交流研讨会在安徽省天长市召开。来自南京市、芜湖市、上海市等十余个市(区)的专家学者、人社部门负责人等汇聚一堂,碰撞思想火花,为人才在都市圈内更顺畅流动建言献策。

  “南京已建成5家市级以上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其中省级产业园4家。去年,南京人力资源机构为357.9万余人次提供就业服务,服务用人单位30.18万家次,成功推荐高端人才超7570人。”南京市人社局人才开发处处长陈平介绍。南京还启动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申报创建,致力于推动都市圈区域内人力资源交流,提升都市圈人才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

  安徽省滁州市人社局副局长戴宗玉告诉记者,滁州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旺盛,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加强市场化招人、引人、留人,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滁州近年出台了一系列惠才政策,构建较为完备的人才‘引、育、用、留’政策体系。”滁州市人社局局长罗圣权介绍,未来,滁州将继续以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以人才链拓展产业链。

  “目前,天长市的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以技能型人才为主,本地人才供给不足,急需来自南京都市圈的人才供给。”安徽省天长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董事长王来勇说,以位于天长市的滁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的人力资源需求为例,园内有1000余家公司,用工约5万人,每年新增用人需求达1万人。“仅8月11日,园内就有6家企业提出近1500人的用人需求。”

  戴宗玉介绍,从滁州产业情况看,食品、电子、制造类企业阶段性、季节性用工明显,且人力资源需求逐年增加。去年春节期间,滁州人力资源和人才需求增加达2万人;今年第一季度,企业人力资源和人才需求达2.6万人,全年预计将近5万人。

  去年12月,为方便南京都市圈内居民生活和流动,都市圈人社局长共同签署《南京都市圈内专业技术资格和继续教育互认协议》,明确劳动者取得南京都市圈内职称部门核发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在都市圈内流动时,各用人单位可直接予以认可,无需重新确认。申报高一级职称时,可持原证书和批文(或申报表)直接申报。

  “吸引人才,城市已不能仅依靠传统的薪资待遇等,需要转变观念,做好育婴、健康、教育等增量服务。”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正计划引进康养中心,该园区党委书记范本鹤建议,随着人才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也可发挥技术优势,打破地域限制,开拓远程就业。

  据范本鹤观察,这一模式不仅利于企业雇佣到高级人才、节约办公用地,还能节约人才通勤时间、满足他们工作家庭兼顾的需求,因此日益受到企业和人才的青睐。

  江苏领航人力资源服务集团董事长徐苏安希望,以南京都市圈高校人力资源专业为基础,实行政、产、教、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加强人力资源产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等的联合培养与供给保障。

  8月16日至17日,2022年南京都市圈职业技能赛在天长市进行。大赛分工业机器人、数控车、数控铣和装配钳工等4个赛项,共有61名选手报名参赛,其中超八成选手为00后。本次竞赛采用苏皖双裁判长制,评分和现场裁判均为现场抽签产生,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这是南京都市圈技能人才两种赛制的首次融合,先行先试为后继进一步加快都市圈人才培养提供基础。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刘春

标签:
责编:纪树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