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科技 > 正文
新知 | 十年禁渔,百年大计——科技加持,护佑母亲河休养生息
2021/03/02 22:00  交汇点新闻  

  交汇点讯 2021年1月1日,亚洲第一长河——长江的干流、大型通江湖泊和重要支流正式开始为期十年的全面禁捕。3月1日起,我国首部有关流域保护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也正式施行。

  长江水产资源保护已成为共识,十年禁渔的背景下,江苏科技工作者如何恢复水产生物多样性?长江江苏段如何依靠科技力量焕发新生机?《科技周刊》记者采访淡水水产专家及长江水生物保护工作者,为您解惑。

  全面禁渔,如何恢复生物多样性

  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长江分布有4300多种水生生物,鱼类有424种,其中170多种是长江特有的。但是目前长江每年的天然鱼类捕捞量已经不足10万吨,长江里的鱼儿数量已经岌岌可危。

  早在2018年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什么是“无鱼”? 南京江豚保护协会秘书长姜盟告诉《科技周刊》记者,“无鱼”就是渔民按照传统捕捞的方式,使用传统的工具,已经捕不到鱼了。“我们再不保护长江,资源以后就很难恢复了。”

  “十年禁渔堪称保护长江的百年大计。”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资环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唐晟凯说,十年禁渔,拯救的不只是鱼,更是对生态系统的救赎,恢复水产生物多样性是科技工作者近年来的重要科研主题。

  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姜盟认为,增殖放流活动是重要举措之一。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当天,由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联合主办的“贯彻长江保护法 共同守护母亲河——江苏环境司法修复增殖放流活动”,在南京(长江南京段)、苏州(太湖苏州水域)、泰州(长江泰州靖江段)、无锡、南通、淮安等地同步举行。在长江南京段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滨江欢乐舞台附近,来自社会各界的代表一起将约100万尾鲢、鳙、长吻鮠、胭脂鱼等土著鱼苗放流入长江。当天,全省各地累计放流的鱼苗达300万尾。

  “但需注意的是,增殖放流是科学指导下开展的生态修复活动,而不是盲目放生行为和杂交鱼放流。”姜盟强调,老百姓常吃的“四大家鱼”鲢鱼、鳙鱼、草鱼、青鱼都来自长江,如果长江里的原生物种因杂交遭受人工培育“血统不纯”的同类的“基因污染”,野生物种基因多样性会遭遇影响,甚至导致这一物种灭绝。如果连长江里的鱼都灭绝了,餐桌上的养殖鱼必定也会消失。“鱼类的基因在人工饲养过程中是不断退化的,在人工养殖时,必须不断补充野生的鱼卵资源进行繁殖饲养。”姜盟表示,要鼓励公众参与科学合法的增殖放流,同时制止向长江和通江水域投放外来入侵物种。

  除过度捕捞以外,工程建设、水污染、资源过度利用等人类活动,会引发鱼类区系组成变化、种群结构改变、资源量下降、种质资源退化、特有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禁止捕捞,解决的是鱼类种群数量下降的问题。而工程建设、水污染等人类活动,带来的是鱼类种群栖息地丧失的问题。”姜盟说,部分长江鱼种每年春夏汛期产卵,产卵时必须寻找水草丰茂、水流湍急的河漫滩以及河口作为产卵场;但人类修建的涉水工程和岸堤硬化则可能对这些产卵场遭受破坏,因此保住长江鱼的产卵场和洄游通道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他建议,水生生物重点保护水域在开展长江涉水工程和岸堤改造时要为鱼类留下产卵空间,做到“人鱼”和谐共处。

  信息化防控,长江大保护科技含量不小

  全面禁渔的落实,同样需要科技手段的保障。为保护“母亲河”,今年1月,由常州市公安局、江苏匠人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及常州移动等多个单位联合打造的江苏首个长江禁捕退捕信息化防控平台正式运行,该平台依托移动大数据、5G+AI等技术,助力管理部门打出“技防+人防”组合拳,有效打击违法捕捞行为,落实长江大保护。《科技周刊》了解到,这个平台的科技含量还挺高。

  长江江面一览无余,两岸停泊的船只清晰可数,甚至沿江垂钓也会立马被发现……在这个平台上都可实时监控。这个“千里眼”是如何实现的呢?“我们在常州6.6公里长江干流段和9.2公里录安洲沿线江堤、沿江区域以及23条抵江道路,部署了117套人车结构化摄像机、全景AR摄像机、红外线热成像摄像机、智能巡逻机器人等智能化监控设备。”常州移动负责该项目的项目经理张亚建介绍,全景AR摄像机通过在江边铁塔上安装全景摄像头,结合AR技术,能够以360度视角监控长江江面。红外热成像摄像机能在雾天、雨天等能见度不好的情况下,通过热成像、红外等技术,实时捕捉人、车、船等可疑行为,实现无障碍监控。智能巡逻机器人具备360度视频监控、喊话、灯光探照、自动巡航等功能,负责在录安洲绕岛巡逻。

  《科技周刊》记者了解到,所有设备获取的高清监控画面还可以通过移动4G/5G网络和卫星通信技术实时传输至平台,平台利用AI智能分析,快速识别出沿江垂钓、本地船舶偷捕、外地船舶入境偷捕、地笼丝网捕捞四类违法行为,并立即生成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共享至渔政、海事、水利、公安等部门。

  平台还助力管理部门将数据信息共享至相邻城市,实现长江十年禁渔联防联控,“通过信息共享,在共享水域和交叉水域建立起联合应急防控机制,构建形成人车物泛感知、全覆盖的智能防控网络,真正做到长江干流常州段水域防控无死角。”张亚建说。

  细看长江保护法,其中未对长江边的垂钓爱好者作出要求。貌似垂钓、实质为生产性捕捞的行为屡禁不止,破坏渔业资源的“打擦边球”式钓鱼行为如不能得到约束限制,就可能呈愈演愈烈之势。如何规范垂钓爱好者行为、保护鱼类资源是一个难题。“2019年我们沿江走访时发现,不少垂钓者采用先进技术,用遥控船侦测鱼群,有的甚至一个人立几十个鱼竿,钓上的鱼用以牟利。”姜盟记得,他曾看到过一种高科技可视锚鱼器,由鱼竿、视频监视器、钩刺等部件组成,通过水下视频监控,待鱼游经钩刺上方时,将其刺住并捕获。

  “目前,在江苏,以‘打擦边球’通过垂钓捕获长江鱼类资源的方式已被明令禁止,长江江苏段的鱼儿可以放心生存。”姜盟介绍,去年8月,江苏出台《江苏省渔业管理条例》,长江干流江苏段在禁渔期内禁止垂钓。“长江边钓鱼竿的减少,必将对水生生物资源恢复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姜盟说,以长江南京段的江豚为例,其数量稳定维持在50头左右,处于恢复性增长状态,并且根据监测,近几年江豚经常活动的范围明显扩了,在大桥、夹江、秦淮新河入江口都观察到了有长江江豚活动。

  生态修复,只是时间长河一小步

  “之所以选择十年,是长江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来恢复渔业资源。以我们常见的鲢、鳙为例,它们在长江中通常生长约四年才性成熟。连续禁渔十年,这些鱼类可以有2-3个世代的繁衍,这样它们的种群数量就能够显著增加。”唐晟凯说,以前每年4个月的春季禁渔,禁渔时间较短,禁渔期一过,又面临着较大的捕捞强度,因此鱼类种群依然无法繁衍壮大。

  十年禁渔,生态系统发生了什么变化?唐晟凯表示,实际上,我们日常所需的水产品大部分都来自人工饲养,而不是长江流域的天然捕捞。数据显示,在每年超过6000万吨的全国水产品总量中,长江渔业资源年均捕捞产量不足10万吨,仅占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的0.15%。也就是说,长江流域的禁渔对水产品供应的影响微乎其微。

  唐晟凯介绍,目前江苏省已经在通过对养殖池塘的生态化改造和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提高全省的养殖产量和质量。目前江苏省水产养殖总产量每年可以保证在430万吨左右,不用担心因为长江禁渔而吃不上水产品。

  长江十年禁渔首倡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十年禁渔只是我们在长江大保护上迈出的一小步,“这不是一劳永逸的,保护生态系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曹文宣估计,十年休养生息后,长江“四大家鱼”的产卵量能回升到200亿到300亿尾左右,最多达到20世纪60年代30%的水平,而许多濒危物种的恢复则更为困难。比如白鱀豚和白鲟已经相继宣告功能性灭绝,中华鲟、长江鲟等珍稀鱼类都没有自然繁殖活动发生。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主要目标指出,到2035年,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生生物栖息地生境得到全面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显著增长,水域生态功能有效恢复。十年禁渔,让长江得以喘息,是对长江负责,是对长江沿岸的人民负责,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也期待十年之后,长江水清鱼美,生态得到彻底改观。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标签:
责编:刘艳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