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科技 > 正文
苏创 | 建好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看江苏“任务书”和“线路图”
2021/01/19 19:08  “平安盐城”微信号  

  交汇点讯 近日,科技部发布《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规划》从协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环境、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共同推进开放创新等四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明确到2025年形成现代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共同体,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共同体。

  突破基础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应该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关键核心技术如何协同攻关?如何产生更多的颠覆性成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如何打造?《新华日报·科技周刊》记者采访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谈破题之道。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突破基础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勇担“国家队”

  《规划》提出,围绕提升重点产业领域技术创新水平,打通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一些科学技术来源于国外,一些科技应用是摸着‘外国人的石头’过河。我们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扩大应用面或者进行迭代改进,这条路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再持续下去的空间不多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说,面对目前的科技贸易形势,我们必须依靠科技自主创新,以实现更大的进步和突破,特别是原创性内容的呈现,也就是常说的“基础研究”和“从0到1”的突破。

  “如果没有基础研究的突破,我们真的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甚至是摸着乱七八糟的‘石头’过河。”陈雯形象地比喻道。她以太湖治理为例,2007年,太湖蓝藻突然爆发造成水源污染,由于之前关于蓝藻治理只有碎片化的研究,没有长期的数据积累,也没有分析演化,这场爆发事件将科学家们“打”个措手不及。

  “太湖里的藻类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会爆发?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撒药行不行?清淤行不行?”陈雯认为,这些都是基础研究的问题,突破了基础研究,就能发掘到问题根源并解决。随着科学家的系统研究和监测布局,现在太湖蓝藻治理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这也侧面证明了基础研究突破的重要性。

  “突破基础研究,单打独斗不行,需要形成合力,需要国家队发力。”陈雯表示,她曾做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内的单个城市创新能力很难和北京、武汉等“PK”,为何不联合起来?

  而且“国家队”很难被定义为某个城市或某个团队,除中科院系统外和某些直辖大市以外,长三角城市已经在大量承担这些基础研究工作;“十四五”规划中也提出,依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组成“国家队”,这是长三角城市群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她看来,科技部选择年初发布《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创新共同体的概念是时势所趋。

  “长三角必须做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她表示,上海、合肥已经成为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早在2017年,她所负责的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就第一个提出南京要向科学中心方向发展。“基础和前沿研究,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创新地位。南京和苏州每年年初都开创新大会瞄准创新名城建设,这也是南京、苏州近年来每次在国家创新城市排名领先的原因。”她评价说。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颠覆性成果源自跨学科,协同创新在于开放共融

  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种协同整合机制,是一个由经济、政治、社会、组织、制度和其他因素交互而成的网络。科技创新和一体化的成败离不开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创新生态。因此,《规划》从协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环境提出具体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三角三省一市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从目前布局来看,部分省份的重点领域研究方向和成果有交叉。这样并不利于整个产业发展,创新的方式有很多,要像产业一样有分工。” 陈雯说,从她自身的科研经历来看,她很担心大家一窝蜂地做同质化内容,很难真正实现创新。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陈建华研究员的观点也验证了这一点。“当前,长三角内部互补优势明显:上海科技教育发达,江苏实体经济基础好,浙江市场活力强,安徽在新技术方面有后发优势。”陈建华认为,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分工,实现中心城市错位发展,推动周边城市主动接轨中心城市以及融入城市群经济圈和科技合作圈。一方面,注重提高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周边地区对中心城市的支撑和辅助功能。

  谈及如何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构建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环境,陈雯表示,创新生态就如同诺贝尔奖励的跨学科研究,关键在于这个生态内的跨界交流多不多。

  如今,越来越多的颠覆性研究成果出自跨学科。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瑞士生物物理学家雅克·迪波什、德裔生物物理学家约阿基姆·弗兰克和苏格兰分子生物学家兼生物物理学家理查德·亨德森,以表彰他们研发冷冻电镜,简化了生物细胞的成像过程,提高了成像质量。不少人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并非出自传统的化学研究,而是涉及生物学、物理学等学科,因此诺贝尔化学奖也被调侃为“理科综合奖”,这也反应出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我非常鼓励团队跨学科合作,这是典型的放大效应。”陈雯说,真正的协同创新是针对问题组团队,分享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学术的边界,增强解决跨领域问题的能力。

  何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社会有效率,资源不浪费

  《规划》中这样描写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战略定位:聚焦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和国家安全的重大创新需求,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创新载体,推动科技、产业、金融等方面要素的集聚、融合,塑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空间、新方向,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支撑形成强劲活跃增长极。

  “高质量发展在长三角一体化纲要下被赋予了更新的使命。”陈雯说,这里的高质量包含协同创新和合作竞争,包含创新高地建设、G60科创走廊建设和沿海沿江创新发展带培育。

  在陈雯看来,高质量的先行区首先是有效率的社会,资源利用率高,较少的资金取得较高的效益;其次,内部发展均衡共享。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创新,离不开高科技,高科技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陈雯提到一个案例,他们用专业技术指导农民种菜,蔬菜产量翻番,农民的收入也明显提高,生活也变得高质量,这个案例对应了民生福祉的创新需求。

  民生福祉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全民健康。针对《规划》提出的高质量要求,安徽省合肥市已开始探索。“安徽是去外省就医比例最高的省份,当地民众看病大多去上海或南京,因此在‘十四五’规划立项时,他们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板块提出加强区域合作,补足短板。”陈雯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江苏的生物医药也要加强产业合作。

  江苏生物医药领域发展水平较高,苏州、泰州、无锡、连云港等地冒出一批全国知名的医药企业,但提到原料药,首先想到的是上海,上海有一项原料药普惠政策,很多原料药只能在上海生产。“提到这个普惠政策,是希望长三角一体化范围内也能制定这样的政策,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空间和新动向。”陈雯说,政策创新以外,生物医药领域一定要有原创性。

  “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药,这是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保障。”陈雯认为,江苏的创新药基础较好。最新发布的新版国家医保目录显示,江苏多个重磅创新药被纳入其中。2018年以来我省获批上市的14款具有申报资格的创新药中,共有12个成功入选,比例高达86%,治疗领域涵盖了肿瘤、艾滋病、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2018年以来我省获批上市的创新药超过去10年总和。

  总之,江苏成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长三角一体化下江苏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实现的转型,江苏在如何抓机遇、促发展、推转型方面有经验。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目前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规划、政策的协同机制已经初步形成顶层设计,未来制约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将在深化改革中逐渐破除。预期在《规划》引领下,未来江苏会再涌现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创业投资企业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

  交汇点记者 张宣 蔡姝雯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