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科技 > 正文
2019国际生态环境新技术大会新意多 通过种树首次实现“碳中和”
2019/10/11 22:30  交汇点新闻  许海燕 见习记者 丁茜茜 刘莉  

  10月11日,2019国际生态环境新技术大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大会共吸引了近500家国内外环保企业、科研院校参加。国际生态环境新技术大会自2009年创办至今,已走过10个年头。今年大会处处透出新意,专门设立了长江保护生态修复技术展区,集中展示最新治污“神器”。同时,这也是江苏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大会。

  

  新技术,让污染无处可逃

  智能压缩垃圾桶、水陆两栖全自动取样监测船、玉米淀粉用来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本次大会,众多国内外环保企业携最新技术同场亮相。

  华为—神彩打造的长江泰州段大数据监管平台,是长江保护生态修复技术展区最热门的展位之一,展台前挤满了专业观众。江苏神彩的工程师周晨介绍,“平台可为长江做自动化‘体检’。我们在长江泰州段沿江三公里管控范围内设立了八大体检项,包括排口、码头、岸线、生态及水质等,基于华为的视频智能分析等新技术,对长江‘把脉问诊’。”

  周晨轻点鼠标,平台立即对泰州沿江三公里范围内企业做智能核查,识别出1270家企业。随机点开一家企业,企业实时废水废气排放量立即显示在屏幕上,一旦超标,平台会立即预警。在水源地保护上,平台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分别建立电子围栏,如有船只闯入、水面漂浮物等异常情况,系统会自动抓拍并报警。

  

  无人船应用于环保领域,进行取样检测等并不稀奇。稀奇的是,记者在现场看到了一艘水陆两栖全自动取样监测船,这艘无人船的下面加装了履带,可以实现水陆两栖。天津市环境保护技术开发中心工程师王兴介绍,监测船主要用于采集水样和泥样,可以采集到50米深的水、20米深的底泥,在风险事故发生的极端条件下,它既可以下水,又可以在陆地行走,有效保障监测人员的安全,提高监测取样效率。

  展览现场除了有“中国军团”,还有热乎的“海外军团”。加拿大、丹麦、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企业向中国观众展示他们的最新技术和产品,企业家纷纷表示,乐意成为中国环保“小伙伴”。

  “我们的智能压缩垃圾桶有压缩模组通过太阳能提供动力,可将垃圾压缩,比现有的垃圾桶多出8倍容量。而且,管理者可以远程监测垃圾桶的容量,提升垃圾回收链的运营效率。”韩国易科莱科技有限公司在韩国环保界非常知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目前这款产品在欧美非常畅销,在南京牛首山也有应用,企业对拓展中国市场充满信心。

  

  新变化,通过种树首次实现“零碳排放”

  作为生态环境部门承办的大会,本次大会的一个突出亮点是,大会本身就是非常环保的,这是一个“零碳排放”的大会。

  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碳排放,用笔记本电脑一小时排放约0.013千克二氧化碳;逛街买衣服,一件T恤的生产需要排放约4千克二氧化碳;如果乘飞机旅行1000公里,排放约278千克的二氧化碳。那么组织这样一场大型会议排放多少吨二氧化碳呢?

  462吨,本届国际生态环境新技术大会给出了答案。这一数据包括大会期间交通、住宿、餐饮、会议等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其中交通排放量294吨,约占本次大会的64%。

  “我们调查了大会过去三年的数据,比如在交通方面,对嘉宾的出行方式、里程做一个统计,参照《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来计算。”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信息化事业部总监李海波解释,为什么要算以往的呢?因为这要计算一个误差值,通过过去数据来发现规律,然后再把今年的数据算出来进行核准。

  “前期大会的碳排放量的计算、林业项目的碳吸收量的计算以及具体的项目实施都是工作的重点。”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重点项目负责人侯远青介绍,目前常见“碳中和”方式有两种,一是购买碳配额指标,二是通过新建林业项目吸收碳汇量的方式抵消实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本次大会选择建设林业项目来实现“碳中和”。据介绍,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将在宿迁市沭阳县种植25亩碳中和林,每亩种植110棵树,其生长过程中吸收的碳汇量足以抵消本次会议产生的全部温室气体排放,项目所需资金由江苏一家银行捐赠。

  李海波介绍,这一项目将以经济作物林为主,选择沭阳当地的一些特色树种。造林具有多重效益,不仅可以宣传绿色低碳理念、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而且当地老百姓参与其中可以获得收益,今后每年会对种植情况、成活率以及树径粗细详细统计。

  “看起来是一件小事,其实需要多方努力。”侯远青说,这是一次跨部门的合作,不仅需要企业捐赠,还需要林业、环保部门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以及公益机构对项目进行管理。

  

  新理念,头脑风暴校准发展思路

  当天,围绕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创新、应对气候变化、长江水生态保护等专题,还同步举办了10场专业论坛,不少论坛“一座难求”。新理念精彩纷呈,让来自全省各地的环保部门、工业园区以及相关企业的专业观众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修订要加快步伐!”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吴丰昌在大会开幕式上呼吁。他认为,目前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已使用17年,存在未考虑我国基准成果、区域差异性以及水质评价方法单一等问题。“未来需要健全体系,鼓励制定地方水环境质量标准来实现因地制宜。此外,单因子评价过严要向综合评价过渡,划分等级,这样可以有效反映污染物种类和污染程度。”

  “江苏是化工大省,但是产业自身发展的绿色水平还不是很高,地区差别也挺大。同时,园区的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南京工业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徐炎华教授说,以园区的管理平台为例,现有平台大部分是根据政府不同主管部门的要求先后各自建设的,彼此孤立,标准不统一,没有实现有机整合,很难真正发挥智慧监管的作用。“我们建议在同一个标准下建设六位一体的平台,将生产、安全、环保、应急、仓储物流及公用工程等多个功能集成在同一个监管平台上,兼顾日常监管与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平台建设过程中,要让懂化工、懂安全和懂环保的专业人员与擅长信息化的专家融合到一起做,协调创新、优势互补,这样才能真正创建成功支撑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科学管理平台。”

  

  “打赢净土保卫战,面临不少挑战。”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林玉锁说,近两三年来,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在法规、政策以及标准体系的建立方面进展较快,但是,土壤污染防治原来工作基础薄弱,知识积累不足,从政府到专家到从业者,大家都要面对这些短板。未来,需要在国家政策标准的框架下,将具体内容实施好,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前进。

  新理念,不仅来自专家学者,不少走在行业前沿的企业也纷纷登台。中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来松发表《“平台+产业”双翼模式,促进环保产业创新发展》的演讲、江苏圣泰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污染场地竖向阻隔技术进行交流……企业家们的精彩发言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

  交汇点记者 许海燕 见习记者 丁茜茜/文

  交汇点记者 刘莉/摄

标签:
责编:廉昕朦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