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科技 > 正文
南大学者科普:血与氧关系为何能获得诺奖?
2019/10/07 22:09  新华报业网  杨频萍  

  交汇点讯 北京时间10月7日下午5点30分,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获得者有三位,他们分别是来自哈佛医学院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凯林( William G. Kaelin, Jr.),牛津大学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彼得·拉特克利夫( Peter J. Ratcliffe) 以及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

  获奖理由:表彰他们在理解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中的贡献。

  生物体感受氧气浓度的信号识别系统是生命最基本的功能,然而学界对此却所知甚少。三位科学家何以能够获得诺奖?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华子春表示,今年的诺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解读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的科学家,因为氧气对生命非常重要,人类无论在正常的生理状态、还是在疾病的病理状态都对氧气有感知和适应能力。

  “例如,运动员通过高原训练可以提高红细胞的携氧能力、从而提高运动水平。这是因为运动员的身体能够感知高原的低氧、通过训练和适应,诱导产生更多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而产生更多的红细胞,从而提高竞技能力。再如,肿瘤对化疗和放疗耐受或抵抗的原因之一就是肿瘤的核心区存在低氧区域。”华子春说,今年诺奖的三位得主阐明了细胞是如何感受氧浓度变化的基本原理,发现了细胞感知氧浓度的“开关”分子—-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s, HIF)以及其信号转导过程,还揭示了另一种蛋白质分子VHL调节HIF-1的分子机制。三位科学家的研究为人类揭示了在高氧和低氧状态下细胞对氧的感知和应答过程。

  氧气是细胞内众多生化代谢反应的电子受体,缺氧诱导因子HIF-1涉及到细胞代谢调节、血管新生、胚胎发育、免疫和肿瘤等众多过程,因此,他们的工作正在并将继续造福人类。

  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