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科技 > 正文
礼赞七十年·科技最强音③丨几代院士的报国担当
2019/09/24 22:19  新华报业网  沈峥嵘 王拓 张宣 杨频萍  

  编者按  70载智慧芳华,70载科技华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坚定“向科学进军”,改革开放迎来“科学的春天”,几代人呕心沥血,中国科技创新从跟随走向引领,正迎来历史性跨越,江苏大地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70年征程中激荡出耀眼光辉。新华日报科技周刊今为您倾情献上“礼赞70年科技最强音”特刊,致敬新中国的大国重器、科技英才、创新创业者,一同感受我们因此改变的美好生活。

  70年来,科学技术由弱变强,离不开一大批知识分子的接力奋斗。他们怀着“科学报国”的崇高理想,攻坚克难,勇攀科学高峰,为新中国科技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祖国的腾飞奉献了毕生的心血。

  本期周刊,我们邀请一批院士为新中国提笔祝福。他们丰盈而厚重的人生,无一不与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回望半个多世纪的科学人生,院士们矢志报国的崇高理想,创新不辍的科学精神,将激励着我们继续奋斗,共铸中国科技新的辉煌。

  

  祝世宁

  【同龄人】奋斗,为下一代光电子芯片上不被“卡脖子”

  “七十年建设历程硕果累累,新世纪创业道路前程锦绣。”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祝世宁是共和国同龄人,1949年12月出生于南京。回顾与新中国共同走过的70载,他感慨,祖国快速发展给自己带来了各种机遇。

  “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改变了我们国家的命运。我非常有幸顺应了改革开放大潮,在前辈科学家带领下走进了微结构科学研究领域, 并为此努力奋斗,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祝世宁表示。

  “祖国需要科学,而我又热爱科学。”祝世宁说,科学,就这样成了陪伴自己一生的追求。“中小学时,我和许多小伙伴就一起成立了课外兴趣小组;在农村插队期间我种上了实验田;招工进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后,我又搞起技术革新与发明。1977年,我有幸成为恢复高考后首批通过考试入学的大学生。”

  1985年,祝世宁考取了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后来进入著名晶体物理学家闵乃本院士领导的研究组。当时国际上微结构科学才刚刚起步,闵乃本高瞻远瞩提出了介电体超晶格概念,并组织团队开展攻关。

  当时国家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科研基础十分薄弱。“在闵先生带领下,我们依靠团队力量,攻艰克难坚持二十年,终于在中国的黄土地上作出了国际领先的工作。” 2006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介电体超晶格的设计、制备、性能与应用”项目,祝世宁是主要完成人之一。

  1996年南京大学派祝世宁远赴有“铁电材料研究之都”美誉的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材料研究所(MRL)开展合作研究工作。仅半年,他便发现了铁电畴环境扫描二次电子成像新机制,发展出一种铁电材料微结构的无损检测新技术,著名学者福塞克教授在铁电学研究55周年纪念会上肯定了祝世宁团队为畴工程学方面所作出的奠基性贡献。

  2007年,祝世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但他并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

  2014年祝世宁团队研制出第一片基于铌酸锂晶体的有源光量子芯片,其性能指标好于国际上同类量子芯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2018年,他牵头在南京江北新区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南智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瞄准下一代光电子芯片技术发展在科学原理、基础材料、器件工艺等方面,开展研发工作,希望能为在下一代光电子芯片上不再被“卡脖子”作自己的贡献。

  “国家的发展要依靠知识、依靠人才。”如今,祝世宁和助手还带着十几名研究生,指导着本科生。“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立德树人,指导他们成才,这是人民老师的责任。”

  

  沈国荣

  【同龄人】报国初心,核心技术要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

  “我们必须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个报国初心,在沈国荣进入南京电力学校学习时就埋下了种子。

  与共和国同龄的沈国荣,在电力技术科研一线工作40余年,推动了我国电力控制保护行业发展、国家电力科技进步的大跨越。

  他原创性地提出“工频变化量继电保护原理”“振荡闭锁开放原理”和“循序阻抗判别原理”,解决继电保护安全可靠和快速动作难以兼顾,以及电网失步和系统振荡难以区分的历史性难题,奠定我国继电保护理论的国际领先地位,基于以上理论体系研制的继电保护为世界上动作速度最快、准确率最高。

  1999年,根据他的原创系列发明专利开发的继电保护产品获得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创新是为了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创新是积累的过程,是持续改进提高的过程;做到最好就是创新。”这是沈国荣的创新理念,他说到做到,创建企业带领员工将学术理论变成一个个现实技术及先进装备方面的“首次”或“首个”。

  上世纪90年代初,在科研院所产业化大潮中,从事继电保护研究的沈国荣深感我国在该领域产业化与国际上的差距,带领一批技术骨干创业,以其原创的“工频变化量原理”发明专利为核心的继电保护及自动化产品的成功应用,为我国重大装备国产化作出重大贡献,为我国继电保护技术居国际领先地位奠定基础。

  “我们始终牢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南瑞继保‘再接再厉,不断地攀登电力自动化领域的科技最高峰,为国家的科技创新、科技兴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的重托,不敢懈怠于片刻,未曾弃功于寸阴。”沈国荣表示。

  近十年来,南瑞继保一以贯之将技术创新放在首位,以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柔性交直流输电等电力领域最前沿技术难题为切入点,持续奋力攻坚,先后成功研制世界首个五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世界最高电压等级的±1100千伏特高压换流阀和控制保护系统,世界最高电压等级、最大容量的500千伏统一潮流控制系统,世界首台535千伏高压直流断路器等高端智能电力装备,并成功实现工程应用,创造多项世界第一,引领行业技术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仍有部分关键技术领域相比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沈国荣说,“我们将牢记嘱托,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坚持务实创新和科学发展不动摇,努力推动我国电力和其他自动化领域技术进步,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多作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再立新功。”沈国荣深情地祝福祖国,“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王泽山

  勇担使命,60年岁月为国铸利器

  在南京理工大学9月20日的校庆日,王泽山院士和5000多名新入学的学生在国旗下共同唱响《歌唱祖国》。如今,他又出差在外地奔波,继续进行自己的国防科研工作。

  “担使命为国铸利器写新篇,祝祖国繁荣昌盛。”在出差路上,王泽山写下这样的话语,祝福新中国成立70周年。王泽山现在已经是84岁的老人,仍奋战在国防科研、教学和生产第一线,每年有约一半时间在试验场地工作。

  1935年,王泽山出生在吉林,幼年时镌刻在他记忆里最深的就是“不做亡国奴”。当时,东北民众被强迫接受“伪满”教育,但他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经常悄悄地教育王泽山,“你是中国人,你的国家是中国”。

  高中毕业后,王泽山义无反顾地报考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走进这所共和国军事科技“黄埔军校”。他出人意料地选择冷门专业——陆军系统的火炸药专业,成为班上唯一自愿学习火炸药的学生,因为他坚信:专业无所谓冷热,只要祖国需要,任何专业都可以“光焰四射”。

  为解决废弃火炸药的安全再利用问题,王泽山辗转于辽宁、内蒙古、青海等地的兵工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试验场。通过近10年无数次的试验,他带领团队解决一个又一个关键难题,将废弃火炸药开发成民用产品,使其成为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宝贝疙瘩”。1993年,王泽山凭借这项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很快,王泽山又向另一个国际难题“含能材料的低温感”发起挑战。冬天,在零下30℃的阿拉善地区,夹杂着砂石和扬尘的大风吹得人睁不开眼,连记录实验的摄像机都“罢工”了,王泽山在试验场一待就是一整天,晚上还要核对和验证白天取得的各类实验数据,反复查找实验过程有无疏漏之处。1996年,时年61岁的王泽山,凭低温感技术摘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关于火炸药,我们亟待攻克的难题还有很多。” 在退休后“赚回来”的20年时间里,王泽山利用自己独辟蹊径创立的装药新技术和相应的弹道理论,成功研发出让中国火炮傲视全球的远程、低过载与模块装药技术,再次荣获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成为国内科技界罕见的“三冠王”。去年,他还荣获了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60多年的科研工作中,火炸药早已融入王泽山的生活。他未曾动摇过,始终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热爱的、更是国家需要的事情。“作为从事科学工作的人,我更加明白科学技术的力量,也深深懂得重要科技领域的优势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筹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渴求的,也是人人有责的。”

  

  赵淳生

  用行动爱国,坚持科技产业化之路

  “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蒸蒸日上!”22日晚,在浙江出差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赵淳生于工作间隙,为科技周刊写来了国庆祝福。

  前30年,在振动理论和应用研究中孜孜不倦,后20多年潜心研究超声电机技术及其应用不知停歇。赵淳生是中国第一个研究激振器与超声电机的科学家。他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18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大奖,就连“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上也装配了赵淳生研发的超声电机。

  2005年在北京参加国家技术奖励大会时,他还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05年末,67岁的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评上院士后,他开始了九死一生的创业之路。

  从2002年起,赵淳生开始转让专利和样机,相继将超声电机技术转让给广州、上海等地的一些企业,但都由于技术难度太大而宣告失败;2008年,他的团队和投资人合办了江苏连云港春生超声电机有限公司,最后以失败告终;2011 年,当南京市科研“九条”政策出台以后,他立即响应市政府的号召,自筹130万元资金,在南京市建邺区注册了南京万玛超声电机有限公司,还是以失败告终;2012年,南京万玛超声电机有限公司与一家房地产公司,在南京市六合区注册了江苏丰科超声电机科技有限公司,仍旧以失败告终。

  一连三次办公司失败的经历并没能让赵淳生停下脚步。2016年底,赵淳生发动他所在的精密驱动与控制研究所全体人员共同来办公司,以23个自然人,筹集400万元现金,在江宁区注册了南京淳控声电机研究院有限公司,以此作为赵淳生团队股份平台,于2017年1月,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资产经营公司共同在南京江宁区注册了南京航大超控科技有限公”。该公司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完全采取新的模式运作,研究所负责研发,解决深层技术的问题;生产方面借助社会力量完成;南京航大超控科技有限公司则负责装配、测试等关键环节,以及少量新型样机研发。

  如今,赵淳生终于迎来了自己期待已久的“中国超声电机产业化的春天”。现在公司经营状况良好,超声电机大有供不应求之势。“你要用行动爱国,那就是要奋斗,我会坚持下去,用科技的力量捍卫国家的荣耀!”

  

  陈坚

  立足民生科技,“师徒院士”接力技术创新

  “立足民生科技,服务国家需要。祖国万岁!”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坚在百忙当中为新华日报科技周刊写来了国庆祝福。

  陈坚是土生土长的江苏无锡人。1984年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在江南大学(时称“无锡轻工业学院”)攻读发酵工程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没想到,此后我就一直在江南大学工作,把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都奉献在无锡这片土地上。”

  1995年,江南大学走出了当时中国发酵工程方向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伦世仪。伦世仪不仅是陈坚的导师,也是他的同事。“对待学生,伦老特别爱护;对待同事,则非常严格。”陈坚还记得自己读研期间,有一次发表论文,陈坚遵照惯例将导师放在第一作者,而把自己的名字延后,以示尊重。伦老得知后,特地动笔向杂志社写信希望把学生作为第一作者,而非导师。

  “走上科研道路主要源有对实际学科的热爱和报效祖国的初心。伦老对我最重要的影响是,国家需要是我的唯一目标,事业为重、学术严谨、淡泊名利。”陈坚说,“提携后辈,注重培养青年人。”这一传统就这样流淌在生物系统与生物加工工程研究室团队的血液里,新老相传接力研究发酵工程等相关技术。

  2017年,陈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师徒院士”传为佳话。而在他的心中,追赶的脚步依然不能停下。中国是世界发酵大国,还不是发酵强国,少数技术全球领跑,大部分技术是伴跑、跟跑的状态。“现实压力还有很多,比如生产效率、节能减排等,都要激励科研工作者不断去革新发酵技术。”陈坚说,接过伦老的“接力棒”,也无形中让他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技术创新一刻不能停。

  “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新,我们团队在有机酸、酶制剂、功能糖等方向共有18项国际领先技术被国际著名公司购买或委托研发,保证了我国在这些领域发酵技术的国际地位。”陈坚说,下一步我们将应用合成生物学最新方法与发酵工程技术紧密结合,开发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食品、功能营养品和化妆品需求。

  交汇点记者 沈峥嵘 王拓 张宣 杨频萍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