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教育 > 正文
第十七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颁奖!这些科技新星冉冉升起
2021/01/07 21:27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1月7日,在江苏省科协第十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第十七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举行颁奖仪式,王伟等10人荣获江苏省青年科技奖暨“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王守巨等10人荣获江苏省青年科技奖。

  (刘成贺/摄)

  江苏省青年科技奖由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共同设立和评选,旨在表彰奖励在江苏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中做出突出成就的青年科技人才,造就一批进入全国乃至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位科技新星为何能从众多青年科技工作者中脱颖而出?交汇点记者第一时间采访部分获奖者。

  柴人杰 (刘成贺/摄)

  柴人杰:用基因技术进行耳聋防治

  “我们希望通过基因技术促进内耳干细胞再生毛细胞来治疗耳聋。”东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柴人杰,针对这一前沿科学探索已深耕11年。

  本科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柴人杰在美国贝勒大学医学院读博士,在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期间,他开始毛细胞再生方向的探索。11年里,他深刻感受到科学研究永无止境。“早先教科书上写道,内耳中没有干细胞,毛细胞无法再生,但科学家们一步一步地推翻了教科书里面的固有结论,发现了内耳中有干细胞,发现了干细胞可以再生生殖细胞,还发现了可以通过多晶调控干细胞从而更好地再生毛细胞。这些科学发现,使通过毛细胞再生来恢复人类的听觉功能成为可能。”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柴人杰非常有信心。

  中国有3200万耳聋患者,但是临床上还没有任何一款耳聋防护和治疗的药物。目前临床上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只有助听器和人工耳蜗,但是这两种治疗方法都是上世纪80年代发展出来的,现在看来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缺点,也还没有办法解决。柴人杰及团队的研究有望实现这一突破。目前团队已取得一系列成果,去年发表在《细胞》上的论文,入选了2020年度《细胞》正刊的年度最佳论文。在2020年《自然》《细胞》《科学》三大正刊的最佳论文里面,与脑科学相关的论文共4篇,这篇也是唯一一篇完全由中国学者独立完成的论文。

  “作为医学研究一线的科研人员,必须要把临床问题作为科研的出发点,通过科学研究解决临床问题。”柴人杰说,争取在2021年将研究成果进行临床实验,在5—10年内真正转化为临床、应用于临床,成为耳鼻喉领域内第一款治疗感应性神经耳聋的基因治疗药物,真正造福于全国3200万耳聋患者。

  蔡英凤

  蔡英凤:追寻智能汽车强国梦

  作为团队里的唯一一位女科研工作者,江苏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教授蔡英凤巾帼不让须眉,已成为所在学院有史以来第一个“全满贯”选手和第一个获得国家基金的女教师。

  早在2006年,蔡英凤就开始涉足智能汽车研究。“记得刚开始做研究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智能无人驾驶是天方夜谭。自2016年起,国家从战略层面开始重视,并投入大量资金和试验测试场地,我国研发的智能驾驶技术也慢慢获得厂家认可。”蔡英凤说。

  谈起最拿手的成果,蔡英凤说,他和团队研发的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已进入商用车领域,并应用在开瑞品牌的小客车上;在江淮安凯小客车上,也搭载试装了团队研发的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简单来说,AEB就是主动刹车,避免驾驶员分神造成追尾;车道偏离辅助就是当车辆偏离所在车道时通过振动方向盘给驾驶员提示。”

  “智能汽车不能一直跟着别人跑,我们也要探索出自己的优势。”蔡英凤说,我国的智能汽车技术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节奏,在某些方面还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在智能汽车通讯领域,我国的货车车队的管理协同和调度技术水平已领先国外。

  “目前,国家和行业对无人驾驶技术非常关注,从技术研发者的角度看,该领域有很多关键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蔡英凤举例,比如复杂环境的感知问题,无人驾驶汽车在封闭道路和特定路况下做演示没什么问题,但是中国的道路环境非常复杂,要真正上路,感知难度极大,只有解决了中国复杂道路环境的自动驾驶问题,才能说占据了该领域的国际制高点。

  作为一名女性科研工作者,如何协调家庭和工作的关系?蔡英凤坦言:既要陪伴小孩,又要科研满状态,这不太可能做得到。“女儿很小的时候,每当晚上离家去单位,都会流着泪会安抚一下女儿继续出门。”回想这段时光,蔡英凤觉得虽然很累,但在坚持和努力下,她在科学研究、论文、专利方面积累了一批成果,也收获了国家、省部级的人才的荣誉。“现在女儿长大了,对我的工作非常理解和支持,我要感谢女儿,感谢温暖的家庭,他们是我的坚强后盾。”

  吴巨友

  吴巨友:心系“三农”,扎根沃土天地宽

  8年前的冬天,吴巨友带着七个月身孕的妻子踏上了回国的航班。面对所有的不解和质疑,抛下美国一流实验室丰厚的待遇,他毅然选择回到国内开展科研工作。他说,扎根大地、为祖国的“三农”事业贡献力量是他的初心。

  “我见过南京凌晨3点的月光,也体会过攻克难题的成就感;我见过果农朴实的笑容,更收获了一种被需要的幸福感。”现在,吴巨友是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教授,实验室里,数不清的日夜,他带着学生一起做实验,千百次求证;田间地头,祖国的大江南北,他向果农推广新技术,将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

  经过数年努力,他成功突破了梨自交亲和优异种质匮乏的瓶颈,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并被国际同行频频引用。他带着学生跑遍了全国13个省份,通过开展讲座和技术培训,培训了5600余名农技员,推广了数十万亩高效果园。而这一切,他认为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为我配套了优质的资源、团队及经费支持,使得我的研究突飞猛进。”

  “顺境出产量,逆境出品质。植物如此,人亦如此。”这是吴巨友上课时对学生说过的一句话。他认为,无论是人生还是科研,道路大都荆棘密布,唯有耐得住寂寞、沉得住心性、守得住初心,方能赏得繁花似锦、硕果累累。

  第十七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暨“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获奖人员名单

  王伟: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艳: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彬: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杨勇: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高性能减水剂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吴巨友: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教授。

  陈旻: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

  饶建华: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胆中心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桂夏辉:中国矿业大学国家煤加工与洁净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博导。

  柴人杰:东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蔡英凤:江苏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教授。

  第十七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获奖人员名单

  王守巨:江苏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教授。

  刘伟:江苏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江苏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许风国: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教授,药物质量与安全预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特聘教授。

  李玲: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助理、内分泌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春颖: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交科院院长助理,副总工,道路所所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沈锦优: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陈勇:南京工业大学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周亮: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蒋卫祥: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青年特聘教授。

  温锦生: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交汇点记者 蔡姝雯 张宣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