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教育 > 正文
独家|为什么要建南京大学苏州校区?
2020/07/22 20:49  交汇点新闻  

  交汇点讯 今日大暑。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地中的热气蒸腾,空气中的生机雀跃。

  “您好!定于7月22日上午6:30,从行政南楼统一出发前往苏州出差,参加‘推进苏州市与南京大学全面战略合作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这样一则短信,和今天的一则大事,也许将在南京大学的历史上,留下它的深刻印记。

  而这样的印记与突破,也会留在苏州、江苏以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史上。

  【利在眼前,功在长远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坦言“看似寻常、实为超常”】

  22日上午,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和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正式签署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合作备忘录,这是继今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建设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后的实质性之举,这也意味着备受各界关注的南大苏州校区建设进入新阶段。

  “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建苏州校区、不建成苏州校区、不建成‘南大风格、天堂神韵、世界一流’的苏州校区,就不知此事难度之大也、南大追求与苏州期待同频共振所形成的气场之强也、南大作为学术人才高地与苏州作为经济产业高地同向发力所激发的力量之足也。教育部同意‘建设苏州校区’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靠真功夫’。这真功夫就是认真的态度、率真的执着、较真的劲头。”

  超常速度、超常规划——时间和数字彰显双方合作的速度和力度: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位于苏州市高新区科技城板块,校区建设用地2000亩,计划建设教学科研和生活用房100万平方米,将于2023年9月整体交付使用,其中东区部分将于2022年9月先期投入使用。”胡金波用十六个字凝练这一切:“利在眼前,功在长远。看似寻常,实为超常。”

  【南京大学新校区建在苏州“大园林”

  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开场先说渊源“故事”】

  苏州和南京大学双方的渊源其实颇深,此次合作并非无源之水。当天的会上,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开场先分享了南大和苏州的两个小故事。

  蓝绍敏说,第一个故事,可以概括为“一个人,一座城”。1981年,匡亚明老校长一行到苏州调研,看到当时苏州的古典园林和文物古迹遭受破坏,毅然上书中央大声疾呼保护苏州古城,立即得到邓小平同志等中央领导的批示,苏州古城价值得到高度重视。到1986年国务院批复的苏州城市总体规划中,就确定了“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积极建设现代化新区”的方针,开启了苏州发展的新篇章,一场调研拯救了苏州古城,匡校长对苏州古城功莫大焉!

  第二个故事,可以概括为“一个校区,一座园林”。在南大仙林校区,有一座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园林“南大香雪海园”,占地1万多平方米,由苏州校友捐赠,就是以苏州风景名胜香雪海为蓝本。而今天南大苏州校区选址的地方,就与香雪海景区就很近。“这里拥有天然的青山秀水!”蓝绍敏动情地说。

  【新时代“牵手”黄金期:

  南大内涵式发展原生动力+苏州高质量发展现实需要】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如今双方迎来了合作的新契机,期待新时代的同频共振。

  南大苏州校区建立的时间节点,正处在苏州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政策运行不断高效的“黄金期”。蓝绍敏说,“当前,苏州抢抓‘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自贸区等国家战略叠加实施的重要历史机遇,加快建设‘现代国际大都市、美丽幸福新天堂’,迫切需要高端智力资源赋能。同时,我们清醒认识到苏州产业提升迫切需要顶尖高校科创力量加持加码。我相信,苏州校区的建成一定会成为补齐高端科教资源短板的重要契机,成为我们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举措,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

  胡金波则细说四个“下功夫”,其中可见南大苏州校区“同等标准、错位发展、创新机制、国际一流”的办学定位——

  第一,在“优化学科布局”上下功夫。苏州校区突出以新工科为主,以不与南京几个校区的学科重复为主,以新、高、前沿为主,重点建设与苏州地方产业升级息息相关的化生医药、材料能源与工程、电子与信息等学科群,促进工、文、商等多学科融合发展。既要善于“筑巢引凤”,更要善于“引凤筑巢”。

  第二,在“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上下功夫。着力构建高水平立德树人体系,国际化、高端化、市场化教师队伍体系,复合、交叉、先进的与世界一流大学对接的课程体系,多样优质的教材体系,学用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材施教的综合评价体系,积极探索新时代大学内涵与特色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并为破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贡献智慧、提供方案、交出答卷。

  第三,在“政产学研协调发展”上下功夫。与苏州携手,发挥重大科研项目的桥梁作用、创新人才的带动作用和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促进苏州产学研融合创新。配合苏州完善工作推进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创新生态体系、考核激励体系,形成市场有效、政府有力、企业有利、学校有得的协同高效创新环境。

  第四,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下功夫。苏州身处长三角一体化中心位置、先行区域,面临“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实施机遇,肩负着自贸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现代化试点等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将紧扣长三角一体化、苏州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共同打造苏州科技创新共同体,共建一体化创新平台新布局。

  的确,南京大学需要站在全国乃至世界开放竞争的高度,不断探索做好“‘科教兴国(省)’与‘国(省)兴科教’良性互动”这篇大文章,做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者。而苏州也面临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正抢抓“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自贸区等国家战略叠加实施的重要历史机遇,迫切需要高端智力资源赋能和顶尖高校科创力量的“加持加码”。

  【城市与大学共生共荣,

  创建“第一个南大”战略示范区的意义】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和高教史,城市与大学和谐共生、合作共赢、互动互荣的案例屡见不鲜。

  在苏州的南大校区,不仅是与鼓楼、仙林、浦口三个校区同质联动、优势互补的新校区,更应是南京大学创建“第一个南大”的战略示范区。

  当南京大学与苏州牵手,定会勃发出创新火花,也必将推动江苏的高质量发展。

  记者了解到,在苏州校区持续建设中,南大苏州研究院将发挥南大“智核”作用,依托苏州高新区科技城片区已有的创新资源,加强与姑苏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现有科技平台的互动联系,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围绕新兴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创造更多有重要价值和广泛影响的科研成果。建设支撑学科发展的南京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总院—苏州总院,进一步统筹苏州及周边地区的创新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承接更多国家、省部等重大科技和工程项目,加速科技成果落地与产业化。

  同时,南大将对标国际一流大学学术标准和运行机制,以“高端化+市场化+国际化”为导向,面向世界招聘一流师资队伍。运用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把学校培养人才之要与苏州发展人才之需紧密衔接,以更优匹配度为苏州开放再出发培养人才、集聚人才。建立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把苏州校区打造成支撑引领苏州经济社会发展,辐射长三角及亚太地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打造政产学研交融的大平台,南大将与苏州配合完善工作推进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创新生态体系、考核激励体系,形成市场有效、政府有力、企业有利、学校有得的协同高效创新环境。紧扣“长三角一体化”这个关键,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共同打造苏州科技创新共同体,共建一体化创新平台新布局,成为国家战略的服务区。

  【面向现代化回归大学本原,

  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南大方案”】

  苏州校区也将成为南京大学发展的增长极、体制创新的试验田、擎天人才的集聚地。

  近年来,南大深度参与服务苏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城市发展与文化建设等领域展开了深度合作,先后建立了南大苏州研究生院、南大苏州创新研究院等一批重要创新载体,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的科研成果从这些平台闪亮问世,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从这些平台脱颖而出。苏州校区的建成会为南大的内涵式发展展开新空间、提供新引擎、增添新动力。

  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透露,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将积极探索新时代大学内涵与特色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坚持“内涵式、创新式、增量式”发展,真正实行问题导向,回归大学本原。在办学方式上将采用更为灵活的机制,打破学科边界,构建无学科框架约束的新学科体系、无专业框架约束的新专业体系、以师生为中心的新管理服务体系,通过探索新组织结构、有组织式科研模式、新评价机制、多地办学新模式等,推进自身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提升,并为破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贡献智慧、提供方案、交出答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苦练内功,面向现代化建设需求办出特色,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是南大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拿出的一整套探索方案。

  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南大苏州校区的现实模样呼之欲出,既有南京大学的文脉传承,又有天堂苏州的经典意蕴。创新名城需要一流大学作为创新高地和发展引擎,为城市建设提供原创技术、高端人才、成果转化、文化传承创新等多方面的支持;一流大学也需要在基础办学条件、科技平台建设、发展资源配置、发展环境建设等诸多方面得到所在城市的大力支持,才能实现名城名校的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同步前进。

标签: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