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教育 > 正文
对话高校书记校长丨江苏科技大学校长周南平:聚焦人才培养 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
2019/12/26 19:06  新华报业网  

  【编者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江苏作为高等教育大省,如何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在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中展现江苏作为?新华日报和交汇点新闻客户端近日推出《对话高校书记校长》专栏,邀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畅谈推动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新思考新举措,敬请关注。

  聚焦人才培养 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校长周南平

  

  记者:聚焦本科教育质量,聚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江苏科技大学正全力开启迈向一流本科教育的“行动模式”。具体有哪些举措,取得了什么效果?

  周南平: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行业特色非常鲜明的学校,一直以服务船舶行业和海洋事业为己任,有着强烈的兴船报国的情怀。从学校的办学理念看,不但重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更重视鼓励学生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矢志为国育才,培养一大批能站在海洋装备领域技术发展前沿、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端研发设计管理人才,这是我们人才培养定位的一个战略制高点。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的一流本科教育行动有着更为紧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校于今年启动了“江苏科技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办学理念,努力建成与社会、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有鲜明办学特色的专业结构体系,建构若干与新型工业发展形态和质态相适应的、具有新工科特征的优势专业群和特色专业群;构建“教学-实训-竞赛-孵化”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与一流船舶企业、研究院所实施双导师联合培养制并建立长效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体系,建成一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优质课程,不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致力打造与国内一流造船大学相适应的“一流本科教育”。

  学校主动适应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行业的发展需求,落实新工科等建设理念,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本科专业结构优化实施方案与专业发展规划,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对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定期开展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形成发育良好的专业生态体系,打造若干专业集群,做强“大船舶专业群”,不断强化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是江苏省唯一、也是国内船舶类及其相关专业设置最齐全的高校,学校的63个本科专业及方向涵盖了造船所有领域。近年来,紧跟国家新兴产业增长点对相关专业人才的紧缺需求,基于已有的优势学科基础,新增设了“海洋工程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等专业,力图从原有的船舶制造工程向海洋装备工程方向,从船舶电子信息、船舶通讯工程向相关物联网工程方向拓展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空间,保持行业特色,打造高层次、应用型船海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2019年,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10个专业获批省一流本科专业,同时全部推荐参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学校成为全国首批“人工智能”新专业建设高校。两门课程入选中国高校“金课”建设平台推进计划。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共获得全国性奖项289项,参赛学生10104人次。学校新增设船舶与海洋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继工程学后首次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4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USNews发布2020世界大学排行榜,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77名,材料科学位列全球第457名,中国内地高校第94名;工程学位列全球第669名,中国内地高校第100名,学校基础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学校获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力支撑学校“进位争先”和“国内一流造船大学”发展目标的实现。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学校是如何围绕自身的行业特色打造好优势学科?

  周南平:当前,海洋强国建设进程加快,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不断推进,船舶海工产业已经成为铸造大国重器的支柱产业。面对如此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学校充分发挥船舶、海洋等办学特色,努力走与区域经济和船舶海工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至关重要。学校以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为基础,聚焦重点与短板,注重交叉与融合,构建多学科相互支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注重发挥学校国防科研特色优势,实现在军工型号科研项目上的突破,同时强化产学研用合作,积极鼓励各学科方向和行业内大企业联合开展行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培育国家重大课题和项目成果。将省优势学科建设工作列为学科建设重中之重,结合学校学科进位争先工作予以重点建设,以一流科研平台与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为先导,以制度环境建设为保障,提升学科服务国家行业、地方需求的能力。学校与地方共建海洋装备研究院,围绕海洋运输装备、海洋开发装备、海洋安全装备、海洋科考装备、海洋装备制造技术与装备五大领域开展全面科技创新。目前,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三个学科已进入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

  办一流本科教育,关键要集聚一流高端人才。有了高端人才的集聚,才会有科研能力的提升,才会反哺教学,带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学术环境,学校大力推动“533”人才工程,瞄准国家级人才和创新群体,加大引进和培养力度,完善优势学科人才特区政策,实施学科带头人培养与储备计划,为领军人物及其团队提供优质的教学科研支撑条件。进一步彰显学科特色,着眼于学科队伍结构的优化和优势学科的可持续发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培育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突出科技引领,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与此同时,努力形成和谐团结、学术民主、人尽其才、人心凝聚的良好氛围,注重发挥团队合力作用,积极塑造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空间”。

  站在新起点,学校确立了“两步走”战略目标:到2023年,学校学科评估进位争先,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办学实力大幅提升,综合排名进入全国高校前150位,初步建成国内一流造船大学。到2033年,学校办学实力显著提升,国内著名、国际有影响,全面建成国内一流造船大学,为到本世纪中叶骨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高校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江苏科技大学如何对接好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培育行业人才,为地方发展与海洋强国发展战略作出贡献?

  周南平:学校立足于海洋,围绕国家重大项目,跟踪行业需求,重点研发急需的和国内外领先技术,助力国家海洋强国、江苏海洋强省建设。

  我们在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中牵头获得两项重点专项,标志着学校在“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近五年来,学校承担近300项国家级项目,获4项国家级科技奖励,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多个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其中有多项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际垄断,为海洋强国发展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坚持协同创新,主动为船舶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注重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高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相互紧密结合,与相关企业、科研院所深度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海军山东舰航母、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大型挖泥船、FLNG装置紧凑高效换热器、船载无人潜水器收放系统……这些大国重器的背后,都融入了江科大的才智与汗水,彰显了江苏科技大学走向深蓝筑梦海洋的豪迈情怀。

  

  我们将锻造学生的“船魂”精神贯穿教育始终,鼓励大学生到造船一线,从拧螺丝、焊接头开始,培养具有“吃得了苦,扎得下根,聚得齐心,干得成事”特质的江科大人。毕业生遍布五洲四海、全国各地,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撒播在船舶行业,因此享有“中国造船工程师的摇篮”之美誉。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及地方等知名船企中,近1/3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来自江科大;江苏省1/3以上船舶中小型民营企业都是由江科大船舶与海工类专业毕业生创办。

  我们不但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更重视爱国报国情怀的培育,这个办学理念一直贯穿于我们人才培养的始终,努力让学生把“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放进未来职业规划,成为他们的第一人生选择,鼓励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每年有近50%的毕业生投身船舶行业,可以说是哪里有船,哪里就有江科大人。10年来,两万多名毕业生扎根船舶行业和海洋、国防事业。其中,众多校友参与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首艘国产航母、某大型驱逐舰、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蛟龙号”等国家工程建设。

  

  总占地面积2350亩的江苏科技大学新校区建设目前进展顺利。学校不断改善学生成长成才环境,在办学资源相对紧缺的条件下,积极推进老校区办学设施升级改造,同时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提升学校管理理念和育人理念,坚持“以本为本”,努力让学生在江苏科技大学能够感受到一流的本科教育,让一流造船大学的根基更强劲。长风破浪会有时,新时代江苏科技大学正坚定如磐初心,凝聚奋斗伟力,朝着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奋斗目标奋力扬帆,踏浪前行。

  

  交汇点记者 王拓

  摄影 受访学校提供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