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教育 > 正文
341万“考研大军”,他们为何考研?
2019/12/21 20:08  交汇点新闻  

  交汇点讯 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21日开考。今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首次突破了300万,341万的“考研大军”准备为梦想奋斗。“考研热”已成常态,他们为何选择考研?

  (一)报名人数持续飙升,大学生渴望“自我提升”

  “一早上下雨,举着个伞出宿舍,打车也不好打。”南京邮电大学的小许形容自己出门有点“悲壮感”,从年初五就开始准备考研,近一年她没有任何的娱乐,每天在图书馆拍一张太阳升起和落下的画面,成为了她每天当中唯一的休闲时光。“站在南大仙林校区黑压压的人群中,突然感觉‘寂静如鸡’(网络语),压力有点大!”

  小许们感受到的竞争压力,从教育部发布的考研报名数据可以窥得一二。从2016年的177万,到2020年的341万,五年时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已接近翻番。近三年来,全国考研报名人数更是以每年以50万人的速度上涨。今年江苏共有24.9万名考生报名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比去年增长17.7%,与全国增幅大体相当。

  南京邮电大学考场

  “研究生是一定要读的,公务员招考、教师事业编考试,越来越多的岗位需要研究生学历。”在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考点,南京某211高校新闻专业的学生王芸告诉记者,从大一开始,寝室三个女生就成了“考研伙伴”。后来,三人中有个幸运儿获得了本校保研资格,“其实她绩点排名前三,我们都觉得复旦都可以试试,但她觉得考研竞争太激烈了,有读研机会先抓住吧。”

  王芸和另外一位同伴小邱报考的是南师大新传院,“小邱连秋招都放弃了,我是被300万考研数字吓到了,一边复习一边工作。”就在上考场的前一个星期,王芸收到了一家心仪已久的新闻媒体的OFFER。“我想都没想就给单位寄了三方,带着一份OFFER上考场,心才不慌了。”

  考研大军中,有越来越多的往届生。据中国教育在线2019研招报告显示,考研报名人数构成中,往届生占比上升较快,辽宁、河北等省份往届生占比已经超过40%,接近半数。

  “我辞去工作的时候,同事们都很吃惊。”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考场,海南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的白雪(化名)告诉记者,此前她已经在一家外贸企业工作了两年,工作还算顺风顺水,这次跨专业报考南大图书情报专业硕士。“这个专业家人没听过,我自己也是对比了好几个专业才决定报考的。” 白雪告诉记者,根据她的调查,图书情报专业不用考数学,可以去一些相关的企业从事数据方面的工作。但未来具体工作内容会是什么,白雪表示还不清楚。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考场

  记者采访也发现,部分考生“提升自我”的目标非常明确,但未来规划尚不明朗。南京艺术学院艺术专业的华磊(化名)毕业已经一年,目前在淮安的一家银行工作,他报考了南京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其实这个专业我了解的不多,但我比较了一下,我能报的方向也就这个了。” 华磊笑笑。

  (二)工科类专业招生占四成,但考研热度低于社科类

  据19日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研究生报名热门专业是金融、法律、新闻传播和工商管理等,工科类专业热度远低于社科类专业,而这与社会需求的变化恰恰相反。

  “普遍来说,文科类的考生选择考研的的确更多。”南京一所省属高校的辅导员胡老师告诉记者,班里有七八成的同学都选择了考研。“大部分孩子都因为高考选专业的时候,更偏向于挑学校,而不是挑专业。所幸文科类专业跨学科也相对容易,考研是重新再来一次的机会。”

  调查报告显示,与十年前相比,哲学、文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呈下降趋势。2008年至2018的十年来,工学在各学科门类中招生人数占比最高,在2018年占比达34.29%。根据《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江苏省工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有2.65万人,占总招生数量的43.15%。

  淮安某高校的毕业生朱敏敏(化名)认为,工科生往往一毕业能找到对口的工作,而文科生则不然。她坦言,自己学校一般,成绩也中不溜秋,找了几次工作薪酬待遇、发展平台都不是很满意。“考研是圆我的‘211’高校梦,再就业时至少有个更好看的学历。”

  “我之前也考虑过报考全日制硕士,现在转向非全日制硕士。”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方芳(化名)报考了南大金融工程专业,她的体验是,周边不少工科学生会选择先就业,毕竟能找到的工作都不差。“比如先工作一段时间,明确一下自己的人生规划,再决定要不要深造,如何深造,毕竟‘市场想要的’或许跟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方芳表示,从事市场营销方面的业务岗一段时间,她认为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在于技能岗位,如果考研成功,希望未来可以转型做私募基金方面的工作。

  (三)学历含金量有多高,还需时间检验

  “你觉得自己考的专业未来前景如何?”记者对考完的学生随机做了调查。“我报考了南大产业经济学,报的人比我想象的多得多,很有含金量。”“我报考了复旦世界经济学,就是觉得专业挺强的,竞争超级大。”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考场

  竞争强,报考人数多,能否与专业前景,含金量相等同?南京一家民营企业人力资源主管王静拿一直饱受争议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举例,“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招考方式正式并轨,招考难度也增加了,但为什么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会标明,不要非全日制的硕士?”王静认为,硕士生本身的培养质量,在行业中能发挥的作用,才是企业关心的重点。

  在当下扩招后的研究生培养中,高校也有些力不从心。虽然根据教育部要求,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单位坚持同一标准。但从一些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实践来看,这一难点暂未被有效攻克。“相对于全日制研究生,我们的师资力量明显有差距,平时接触到的都是教务秘书。”某“双一流”高校在职研究生小卉向记者吐槽说,虽然工作繁忙,但自己希望能够利用就读在职研究生提升能力,但学院先把他们这批在职研究生“放弃了”,“我并不想混文凭,但学院把我们当做混文凭的人。”

  “调查显示,我国约八成考研学生希望通过提高学历增添就业竞争力,出于学术研究兴趣报考研究生的不足二成。”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如果是单纯以“学历证书”为导向的考研,实际上并不利于提高学生本人的竞争力,还会导致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无法满足社会需要。

  有专家表示,一个国家的考研热显示了全民素质的提高和提升自我的热情,但在保证数量的同时,如何保证质量,尤其增加在职考研的含金量,为社会培养有实力,有能力的高级人才,这是我们应该冷思考的。只有如此,整个社会才能从“考研热”真正迈向“学术热”“能力热”,研究生教育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王拓

标签:
责编:刘艳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