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教育 > 正文
评论丨拉教授回课堂,“清理令”只是一小步
2019/09/26 19:25  交汇点  

  “要让那些不用心教书、只关心自己成长的教师离开教师岗位。”23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透露了即将发布的一个政策,“在学校连续3年不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和副教授,会被清理出教师系列。”

  其实“教授上讲台”已经是老生常谈。早在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就提出,要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固定下来。江苏省也出台过类似政策,如果教授连续两年不给本科生上课,其职称将改为研究员。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但教授不上课、上课少在高校仍然是“公开的秘密”,“拉项目、跑课题、发论文”才是主业。

  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本科教育。教授居于高校教师职称的顶端,也是各大高校吸引生源的“活招牌”。如果学生在校四年,都无法在课堂上接触到这些教授,那么一流大学将成无源之水。

  教书育人,也是教授的本分,教授不“教”不“授”,对青年讲师是错误的示范。很多高校流传着“一流教师搞科研,二流教师搞教学”,恰恰是错误示范造成的暗示效应,这不仅是对大学根本使命的放弃,也是大学本身的异化与堕落,从根本上讲,会造成对教育事业和价值的整体矮化,最终影响的是教育的百年大计。

  

  让不上课的教授“下课”,可谓正本清源之举,体现了教育部“壮士断腕”的改革决心和勇气。

  拉教授回讲台,“清理令”只是第一步,尚难解决核心问题。教授回归本科讲台,如非心甘情愿,很容易变成一种“应付”。毕竟资源的分配才是掌握科研人员工作重心的“指挥棒”。在高校中,对于论文和项目的考核十分严格,而对教学活动的考核显得十分“宽松”甚至形式化,这直接影响了教授们的精力分配。

  别让教授在教学和科研中左右为难,“纠偏之举”其实已经在路上。不少大学在摸索“教学型教授”的评价体系,重奖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的蒋松华老师就成为该校第一位“教学专长型”教授,江苏不少高校都曾拿出巨额奖金奖励一线教师。未来我们对教师绩效考核、奖励评优,应该有更复杂多元的发展,让教授们在“关心自己成长”和“用心教书”上并行不悖。

  教授不愿意上课,背后还凸显了教学和科研“两张皮”的现实困境。教授将一流科研资源转化为一流教学资源,是高校迫在眉睫的大问题。教学的“学术”,是美国高校实行“教学型教授”背后的真正理念,像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名校,也有几十名专门侧重教学的讲席教授。教学不应被视为低层次,无技术含量的工作。提高教学本身的学术含量,推动大学教学的学术性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地位,吸引教授主动回到课堂。

  此外,“教授上讲台”还是个系统工程。社会和政府怎么评价大学,大学就只能用同样标准去评价老师。大学作为项目单位,同样受控于整个评价体系。国内现有的学科评价主要以办学资源、科研绩效等量化指标为主,忽视课程,教学等软指标,这让大学管理者很难淡定。如何让大学少一点不得已,真正全身心激励和帮助教授的“身”“心”回到课堂,恐怕还需要对大学系统的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

  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标签:
责编:王瑶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