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经济 > 正文
​江苏滆湖:“进”“退”有据,藏粮于湖
2022/04/14 22:29  交汇点新闻  

  交汇点讯 江苏河湖众多,水域辽阔,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164平方公里的滆湖作为苏南第二大湖,地跨常州武进、无锡宜兴两地,养育了一代代的武宜人。

  上世纪80年代初,滆湖在全国率先开展网围养殖试验,并向全国推广,为保障渔业增产、促进渔民增收、丰富市民“菜篮子”、增加社会大众的优质蛋白摄入作出了突出贡献。“七五”“八五”期间,滆湖相关渔业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至本世纪初,滆湖网围养殖面积达9万多亩,占整个湖面三分之一以上,加上沿湖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滆湖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从草型湖泊退化成了藻型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严重,部分水域水质低于地表水V类标准。“湖水慢慢就变得不能喝了,连洗脸也得用明矾沉淀一下。”高塍镇老渔民徐春明清晰地记得当时滆湖水的恶化状况。

  2005年开始,滆湖先后经历两轮大规模网围拆除行动,到2019年,原有网围养殖全部拆除退出,截至2020年10月,所有传统捕捞渔民也全部离水上岸。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在传统捕捞和围网养殖全面退出以后,滆湖根据浅水藻型湖泊资源禀赋,结合富营养化程度仍较高的现实情况,学习借鉴其它湖泊生态渔业成功案例,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现代科技为支撑,探索以国有资本投入为单一主体的大水面生态增殖渔业绿色发展路径。

  江苏余年农林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顾晓明介绍,作为常州市武进区为滆湖大水面生态增殖渔业发展专门成立的国有独资企业,公司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已先后投入近7500万元,建设苗种基地约600亩、湖区栏隔等基础设施近30km,以及视频监控系统、水质监测系统、智慧渔业大数据管理平台等配套设施。其中已累计投入820余万元苗种资金,投放“净水型”鱼类鲢鳙苗种600多万尾。经科研支撑单位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调查表明,经过近两年的生长,5万亩的大水面生态增殖渔业试验区已有约4300吨的鲢鳙可捕增殖渔业资源。同时,在试验区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公司还吸纳了31名退养退捕渔民为正式员工,为周边退养退捕渔民间接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

  万顷碧波蕴藏着丰收和希望。滆湖立足特色资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退”有据发展生态增殖渔业,以“大食物观”系统审视粮食安全,推进“藏粮于湖”的实践探索——“退”的是竞争性、生产性、破坏性的传统天然渔业资源捕捞,是阻碍水体交换、高投入、有污染的传统围网养殖;“进”的是控藻、净水、固碳的生态增殖渔业,是科学、有序、控量增殖渔业资源的起捕活动;“退”是为了守护好绿水青山,“进”是为了努力实现向“江河湖海”要食粮。

  从传统养殖和生产性捕捞,到全面退养退捕,再到现代化大水面生态增殖渔业发展,这是时代变迁在滆湖渔业发展改革道路上留下的印记。当前,滆湖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在促进水生生态恢复的同时,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湖泊渔业科技驱动力,不断充实“水下粮仓”,着力构建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滆湖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生态增殖渔业发展新格局,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需求。

  通讯员杨连飞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丁蔚文

  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出品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