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经济 > 正文
疫情后制造企业如何“降本增效”?
2021/09/10 15:24  新华报业网  

  新一轮疫情干扰、大宗商品持续高位……夹在“中间层”的制造企业正面临着两大“拦路虎”。第四季度在即,冲击全年业绩“再发力”,企业目前面临哪些实际困难?抗击不利因素,提升“韧性”,企业尝试了哪些“突围法宝”?面对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又将如何“降本增效”,实现“精益化”发展?

  近日以来,记者采访江苏省内多家制造企业,不少企业直言“急难愁盼”,也分享了承压之下的“应对之举”,总体来说,较好地经受住了考验,尤其在江苏出台30条纾困政策后,企业发展信心持续“回暖”。

  “拦路虎”在前,制造企业阵痛明显

  厂区一片繁忙景象,员工们各司其职,马不停蹄赶生产。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江苏东大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企业现场数据采集终端”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多年来凭借“视觉及射频识别”等技术优势,始终在行业领域“独领风骚”。公司产品助力企业信息化与生产力提升,疫情期间更多企业主动布局改善经营,促使公司产品需求大幅增长,因此即便在疫情影响下,公司仍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势头,截至8月底,公司销售额同比增长近40%。

  然而,回望今年以来,“优等生”也有明显阵痛感,面对订单激增,企业却喜忧参半。“涨价、缺货!尤其在今年4月,集成电路、液晶屏、塑胶原料……各类原材料订单价格都普遍上涨了10%~12%,‘一天一个价’是常态,最头疼的时候,是有钱也买不到材料,市场上处处缺货。” 江苏东大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刘君波说,公司加大资金投放用于备货,今年上半年企业生产用的是去年早做准备“囤”下的一些原料,但下半年起还是会感受到原料紧缺及涨价的压力,在克服困难保障交付的同时对于一些较大订单,为取信客户,企业只能牺牲利润,赚个“好评”。

  7月中下旬,新一轮疫情带来叠加影响,制造行业“招工难”问题加剧。“疫情增加了外出务工的不确定性,尤其中秋、国庆在即,很多务工人员也不乐于在这时候从老家赶来面试、上岗。” 南京银茂微电子制造公司副总万盛文说,企业当前由于缺少20~30名操作员,B线的夜班开不起来,“赶订单”压力很大。与就业人员的面试交流中,她还发现,当前不少劳动者对于到制造业企业工作缺乏兴趣和认同感——制造业留不住年轻人,留不住人才,比起在工厂上班,普通年轻人更愿意选择去公司坐班,或者去服务行业,而高级技工就更稀缺,优秀年轻人主动选择职业教育的也是“凤毛麟角”。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江苏955家制造业企业中,46.5%的企业反映招工存在困难。不只是招人难,在制造业企业看来,“用工成本居高不下”也是个难题,江苏的调查数据显示,随着城乡统筹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升,东部地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吸引力下降,同时务工人员对薪酬期望“水涨船高”,使得“用工成本高”成为企业用工中的首要突出问题,认同率达55.8%。

  探寻出路,“降本增效”积极化解压力

  挣脱困局,寻找新的赢利点,当前,江苏一大批企业积极自我革新、多点发力,吹响了“降本增效”的集结号。

  7月下旬,南钢“5G 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率先投用,实现24小时运转,无需多人值守,不仅如此,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屑,也实现在线集中和压块,废钢块直接回炉炼钢。“这是世界首个专业深加工高强耐磨钢的智能绿色工厂,可以通过整合创新耐磨钢的延伸加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我们就像生产消费品一样生产钢铁产品。” 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张秋生告诉记者,企业已制定第四季度限产计划,粗钢限产力度逐月加码,未来企业将从智能化、绿色化方面“降本增效”,同时延长产业链,增强竞争力。

  今年以来疫情、汛情影响建筑工地施工,张秋生坦言,这段时期建材成交量小幅下降,建材整体需求减弱,企业也在及时调整布局,当前主打“造船”板块,以此带动订单量,当前运行状况正稳中向好,冲击第四季度信心十足,“作为南京市制造业头部企业,我们正在技术、管理及工艺等方面积极探索革新,企业在应对风险挑战的过程中,淬炼了‘创新品质’,提升了韧性。”

  承压之下,会“创新”的制造企业正在打破困局,趟出新路。“受全球疫情影响,企业不少海外业务受阻,深挖国内大市场的需求潜力,需要我们主动作为,主动创新。”万盛文表示,当前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全力提升制造效率,从而解决生产研发效率和提高产能的需求,且重点加大对电动汽车“智能模块”的研发力度,借助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抢占新的市场高地。

  “当前,全球供应链紧张,外加航运紧张,制造企业不能坐以待毙,如果等不到国外发货,企业应‘组团发展’,推动产业链的自主化,从长远看也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刘君波表示,当前公司投入2000万元建设的国家CNAS“验证实验室”正开足马力,联合上下游企业,投入更多研发力量积极攻关传感器、液晶屏、关键芯片等核心部件。

  不惧沉浮,百炼成钢“铸韧性”

  “大宗商品多数是原材料,它的涨价会直接通过产业链,向企业中下游方向传导,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业内人士分析,今年以来,仅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就带动制造企业整体成本上涨3%~5%,部分制造企业产品结构层次不高,利润本来就很薄,又因担心失去市场不敢轻易加价,盈利能力受挫明显。

  即便逆势之下,也有企业凭借“硬功夫”百炼成钢,一招致胜。9月8日,连云港企业中复神鹰主导的我国首个万吨级碳纤维生产基地在西宁投产,同时也标志着国产碳纤维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得到保障。“创新是硬道理,企业只有苦练内功,才能取得发展的‘定海神针’,不惧市场起落。”中复神鹰董事长张国良躬身制造业近40年,深有感触,其主导研发的“碳纤维”被视作新材料之王,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中的关键材料。今年以来,企业尤其感受到碳纤维需求旺盛、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皆“供不应求”,张国良说,为给国内制造业优先保供,今年上半年企业所有生产线“开足马力”,全力支持国内市场,万吨级生产基地运转后,总产能将达到2.5万吨,期待碳纤维能为我国制造业“降本增效”发挥更大作用。

  面对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制造企业如何实现“精益化”发展?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华建议,制造企业应建立组合拳机制,应对市场风险。一方面,应加强供应链管理,对关键原材料实施替代策略,实现管理增效;另一方面,应借机加大创新力度,推动数字化转型,进一步降低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获得更多的市场溢价。

  对政府而言,张华认为,相关部门对出台的企业纾困政策,应“不折不扣”地落实,并通过政策稳定大宗商品市场供应;其次,帮助企业建立风险防控机制,组织基础工业原料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尤其是在高端电子化学品、高端功能材料等高度依赖进口的领域,加快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的能力,促进产业链和供应链循环,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也增强制造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梦然

  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出品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