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经济 > 正文
​长三角“四地”科技创新券在吴江首发——为创新资源“无碍流通”吹响前奏
2021/02/05 21:58  交汇点新闻  王梦然  

  “这张创新券,来得太及时了!不仅为公司抵扣了研发经费,还帮助我们在长三角内对接创新资源。”2月3日,“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启动会在苏州吴江举行,现场,佳禾食品工业公司总经理邢志强难掩喜悦。作为吴江本土的食品研发公司,为扩大业务范围、加大研发力度,佳禾食品去年年底在上海落地创新分中心,这一张小小的券,让邢志强更安心地谋创新,也为企业“进军”长三角添了信心。

  “科技创新券”是由政府免费向企业或创业团队发放的“权益凭证”。企业拿上它,可以向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服务机构购买创新服务。与以往不同,此次发放的“创新券”,打破了省际限制,首次在长三角四地——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善县、安徽省马鞍山市实现“互通互兑”。专家认为,此举意义非凡,虽然目前仅在四个区市层面试点,但为创新资源在三省一市“无碍流通”吹响了前奏,更加速了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的步伐。

  从吴江出发,期待“链接”长三角

  拿着一纸“技术需求”,四处奔波寻找“解决方案”,反复比对“报价”,无奈于有限的预算……很多中小科技企业项目负责人都为研发效率、经费而焦虑。吴江本土企业,江苏集萃有机光电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项目总监李凌告诉记者,其公司主营方向是LOED(有机放光二极管显示)的产品化,俗称“新一代平板显示技术”,他们将这种高性能的“显示屏”应用在电视、电脑,以及灯具、眼镜等产品上,极大提升使用性能。但在产品化过程中,公司往往遇到“工艺”环节的瓶颈问题,即便是几微米的偏差,也可能导致新产品落地受阻。

  “最近我们刚接了一个大单,需要出品一批高性能的VR眼镜,用我们现有的技术来做,良品率不高,不仅焦虑成本问题,还担心客户不满意质量。”李凌说,公司一直想用购买“技术服务”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正巧长三角创新券来了,这下可以向上海寻求技术支持,还能申请额度不小的“创新券”,预计减少近一半的技术开支。实际上,LOED技术并不是上海“独有”,甚至江苏本地也有院所能攻关,为什么更青睐上海?李凌的答案是,除了技术,她还看重“外溢”价值,希望借此合作,接触到上海的LOED产业链,拓宽企业的市场版图。

  邢志强也一样,看到了这张“创新券”跨省际流动的价值。“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不断地释放利好,创新资源自由流动,会为企业发展降低很多成本!”他说,公司除了设立上海创新中心外,还一直酝酿与安徽就茶叶工艺研发进行合作,此次长三角“创新券”一发,他就准备“快马加鞭”地拜访安徽高校、院所,“一定要用好‘创新券’,借着东风好发展!”

  “长三角科技创新券最大的特点是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各自区域内的优秀创新资源导入同一平台,这使我们吴江的企业能够面向长三角购买科技创新服务,是加强企业帮扶的一次新探索,可以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引进转化,推动创新发展。”苏州市吴江区科技局局长朱国华对长三角“创新券”的期待不言而喻。

  携手“创新财政”,助力创新券“跨出去”

  “创新券”跨域流通,不仅是科技部门的事,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财政结算”,长三角携手“财政创新”,成就了创新券的“跨出去”。

  这一步,彰显了长三角对创新要素流动互通的决心和魄力。实际上,创新券在长三角的通用已有先例,但因为面临财政跨区域结算的瓶颈,通兑一直没有实现。江苏省财政厅科教文卫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在去年年底,三省一市的科技部门、财政部门就召开了一次视频会议,讨论“创新券”跨地域兑付的方案,最终确定,参照长三角医保“跨地结算”的模式,对“创新券”进行合规、便捷的通兑。具体方案为:由区域科技部门将财政经费拨付给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定期结算,服务机构“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创新券”兑现。

  惠及企业、鼓励创新,是“创新券”不断升级,扩大流通范围的最大初衷。比起之前省内发放的科技创新券,此次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在各方面都做了“优化”,就吴江的方案来看,呈现出支持对象更广、支持范围更大、支持金额更多等特点。包括放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申请设限;支持科技创新战略规划类、技术研发服务、技术转移类、检验检测服务、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资源共享服务等6个大类、15个子类;创新券的总额度从30万元提升到50万元。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创新券总监沈圆在采访中表示,这份“方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4地区财政部门根据区域企业的需求情况,以及区域发展情况,可以“自定”创新券额度。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创新券不得转让、赠送、买卖等;其申领、使用和兑付不得弄虚作假;试点区域内相关部门应对创新券项目情况进行跟踪检查,违反规定者,将被取消申领资格并追回财政资金,且纳入所在地的科研信用记录。

  “青吴嘉马”为创新券长三角“全域流通”探路

  “这是长三角四地开启创新券“通用通兑”的第一年,考验着各方的协调能力,如果此次试点成效显著,我们将考虑推出长三角‘全域通’创新券。”沈圆直言,此次选择青浦、吴江、嘉善、马鞍山四个地方做“试点”,一方面是因为四地位置相近,交流交往有先天基础;另一方面,四地创新因素活跃,企业对技术合作的需求更旺盛。

  实际上,“创新券”早已不是个新生事物,近年来,省内以及某些区域之间早有实践,探索出不少经验。“江苏通过省财政资金后补助的方式,对企业购买科技服务给予补贴,提供1:1联动资助,预计每年为企业节省50%的成本。”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相关人员表示,去年8月,江苏下发省内创新券,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的同时,也激励了众多高校、院所进一步开放科技资源、提高了创新服务能力。

  放眼长三角,早在2018年,“沪昆方案”就为长三角跨区域技术转移先行探路。时任昆山市委副书记亲手将长三角首张跨区域使用、兑现的科技创新券发给了昆山福立旺精密机电公司和上海114产学研服务平台,额度为30万元。在上海114产学研平台的“撮合”下,福立旺公司与沈阳理工大学副教授周琦团队建立合作,联合进行精密金属零部件的研发。去年年底,福立旺正式在科创板上市,当前,企业产品终端广泛应用在新能源汽车上,合作方包括特斯拉、蔚来、比亚迪等。

  一张创新券,连起长三角创新路,已然成为各方共同的热盼。然而,在长三角创新券实现“全域通”前,还面临诸多实际挑战,江苏省财政厅科教文卫处相关人员谈到,考虑到地域发展不平衡、不均衡,各地企业对于“技术转移”的需求度也不尽相同,需要细致考量区域“创新券”发放的总额度;此外,也要谨防某些企业看不到眼皮子底下的“黄金”,舍近求远,盲目选择长程转化,导致创新要素转化率偏低。

  越来越多的“互通互认”,意味着长三角一体化正渐次推进。但从长远来看,区域内各类生产要素都应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包括资金、人才和技术的流动,还是应当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这是一体化水平跃升的关键,也是下一步应该发力的方向。”沈圆期待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梦然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