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经济 > 正文
直击江苏“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基层一线:用人普数据,“托起”民生未来
2020/11/03 22:10  交汇点新闻  

  交汇点讯 2020年11月1日零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标准时点“战鼓”敲响,意味着十年一度的人普工作进入了正式上门登记的“总攻阶段”。据江苏省统计局相关数据,自11月1日起的一个月内,全省近50万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要完成近40万普查小区的登记量,平均每个普查小区要完成登记对象250人。

  “地毯式”登记的背后,既满载着为人口大省精准画像的普查故事,也涵盖了一省一市十年间巨大的社会变迁。11月1日-2日,记者跟随江苏省统计局举办的“七人普基层行”活动前往苏州,以“地表最强地级市”普查登记为切片,直击这座千万人口城市的人普工作一线、找寻人口普查中折射出的社会变化足迹。

  摸清“人”“地”关系,首先要能“敲开门”

  11月1日下午4时05分,身穿印有“苏州工业园区第七次人口普查”字样红马甲的水巷社区普查员王艳兰,敲开家住水巷邻里花园梁伯伯、季阿姨一家的房门。这是王艳兰一个月内第二次与梁伯伯和季阿姨见面,上一回,还是正式登记前的普查摸底阶段。

  “梁伯伯您好,11月1日是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工作正式开始的日期,我们今天来是再跟您做个上门登记……基于此前摸底的情况,您一家一共三口人、姓名分别是……相关信息和个别补充项,我们需要在人口普查平台上正式录入一下,结束后还请您确认签字。”上门登记应如何表达才能最大程度获取住户配合,早在11月1日前,王艳兰便已自行“排演”过许多次。

  “人普工作之所以不容易,最难之处就在‘人’和‘居住地’的结合落实上。而若想摸清‘人’‘地’对应关系,首先就要能‘敲开门’。”苏州市人普办常务副主任吴国军说。“人口普查十年一次。十年来苏州人口的数量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苏州市人普办主任、市统计局党组成员、苏州调查局局长葛惠龙直言,很多苏州人普工作眼下面对的情况都是其他城市不具备的,例如,苏州是全省唯一一座拥有千万级常住人口的地市,普查强度前所未有,“而庞大的人口规模中,外来人员就占据半数左右,个别县区外来人口甚至超过户籍人口。”

  高强度与人员流动带来的不确定性相交织,考验着基层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能力。“虽然任务艰巨,但摸清人口现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每位人普工作者心里都清楚。”葛惠龙说,登记汇总的数据将是全市乃至全省及时完善人口发展战略、精准制定民生政策、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依据,“可以说,人口普查的信息来自千家万户,也将惠及千家万户。”

  “38年”,从人普变化管窥社会变迁

  11月2日傍晚,记者拨通季阿姨的电话。电话线另一头,今年66周岁的季阿姨回述了一段尤为宝贵的人普经历。

  1982年秋天,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也是改革开放后的首度人口大摸底。时年在苏州纺织系统一家厂里上班的季阿姨,与单位一名同事被借调至当时苏州城平江区东北街派出所,协助片区民警一同上门登记人口信息。“那时候人员流动规模小,人户分离情况少,派出所民警还是指挥人口普查的主要力量。”在季阿姨印象中,“夜经济”难以想象的年代里,大家下了工基本就回宿舍、回家,“当时虽然没有电话能用来找人,但从晚上七八点开始‘扫街’,到了将近九点,多少也能登记上来十几户人家的信息。”38年过去,那一个月间苏州老城胡同两侧,密密匝匝的平房和稀零散落的小楼、自1982年人口普查开始从简登记籍贯信息的做法,以及一张纸一支笔、挨家挨户登记户口簿信息的情景,仍停留在季阿姨的印象里。2012年时,平江区与沧浪区和金阊区,在撤销后设立起如今的姑苏区……

  城市变化,铭刻在人口普查一点一滴中。苏州于国内引才的力度与跟国际接轨的程度今非昔比。“十年前都未曾招募的外国志愿者,也加入了‘七人普’队伍。”水巷社区普查指导员杨丰焕告诉记者,在下辖5个居民小区的水巷社区内,外籍人口约占七分之一,“为实现全员登记,今年专门招募了3-4名外国志愿者。此外,还对近20条外籍人士可能关心的问题给出书面回答,以解决上门登记沟通不畅的难点。”在外籍人士同样较多的星桂社区,普查员张晴说,普查人员还在外籍住户门口贴上了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等语言的温馨提示,争取更多支持。“跟水巷和星桂相比,加城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是老小区,而且还是学区房社区。虽然合规,但隔断较多的群租房是普查找人最难啃下的‘硬骨头’。”加城社区普查员肖兆君回忆,正式登记开始前,社区普查“两员”也制定了预案,提前整合今年疫情防控中了解到的基本情况、派出所和房屋中介提供的信息,以及手中有关群租房“431”专项整治的材料,尽量摸排租户,“真正上门的时候,更会多跑几趟。如遇租住信息变更、手机号码改换,仍要尽力追寻。如果这个人还在苏州或将回苏州呢?”

  现存堵点,也是未来的“上升空间”

  2020年10月12日,苏州高新区有轨电车首趟“人普专列”驶出,印有“大国点名没你不行”字样的车身,旋即成为“七人普”开赴千家万户的地方亮点之一。记者采访获悉,不仅此次人口普查中宣传形式更加亲民、更倚重线上推广,而且信息化、平板化还一举取代了历次人口普查中的纸质记录。“基于此,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同步提高。”吴国军告诉记者,采用联网直报方式上传的普查数据,将从普查“两员”手持的平板设备直接传输至国家系统,减少经手环节,降低数据误差、提高居民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人口普查获取的数据,也将只用于普查本身,不作为任何部门行政执法的依据。”葛惠龙说,进入正式登记阶段,普查任务仍然艰巨,仍需全民支持。

  眼下,虽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已进入关键期,社会合力加速成型,但过程中存在的难点、痛点也不可小觑——

  葛惠龙坦言,虽然长三角一体化正加速成型,省际人员往来日益便捷,但一些原有做法的延续,却带来阻碍普查的堵点。“一方面,死亡人口信息是普查的重点,另一方面近几年越来越多邻省(市)老人前往昆山、吴江养老。”葛惠龙说,原本有更多养老选择一件很好的事,但在人生老病故后就近火化的过程中,信息却常常变得非常模糊,“我们能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拿到部分信息,可这仅靠这些片面的数据,想要确认死亡人口归属地、避免跨市和跨城区重复统计,却十分困难。”

  此外,“七人普”中推出了“自主填报”方式,“但‘自主填报’不同于很多人的想象,实际需要住户在此前摸底阶段向普查员提出申请,才能生成二维码进行填写。”苏州市人普办业务组组长蒋舟告诉记者,虽然自主填报在时间上更加灵活,操作中却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子女在国外读书、家庭成员存在人户分离等情况是否要填,普查对象未必拿捏得准,仍需普查员进行指导,而自主填报截止日期是11月5日,填报失败后还将由普查员上门补录。这令不少居民吃下‘定心丸’,对普查员来说却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最终,诸多因素叠加,使该填报方式与前期设想存在一定差距。”蒋舟表示,即便如此,自主填报仍为人口信息统计提供了新舞台,“在信息化程度更高的十年后,这一方式或许能成为下一次人普工作的重要途径。”

  交汇点记者 李睿哲 文/摄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