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经济 > 正文
走进新鱼米之乡③|山清水秀,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2020/10/26 13:56  交汇点  

  初秋时节,镇江世业洲鸟语花香。但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模样。“以前家门口河水发黑发臭,现在大河能游泳、小河能洗菜。”81岁的吴宝龙正在院中打理花草。田园如画、生活如诗,正成为这个江中小岛的真实写照。

  推进幸福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是建设“新鱼米之乡”的“本”。在江苏,一批像世业洲这样的乡村,通过垃圾整治、农村污水治理等一件件民生实事,描摹出新鱼米之乡的现实模样,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垃圾分类,让乡村美得有形态

  绿树村边合,清水围村绕。金秋,记者来到微山湖畔的徐州市沛县五段镇,眼前的乡村,让人真切感受到垃圾分类给农村面貌带来的变化。

  每天,沛县五段镇许口村村民谢梨英都会把垃圾分类后放到两个小桶内。“绿桶放菜叶、果皮及剩菜剩饭,沛县话叫可沤垃圾,其他垃圾放黑桶里面。”谢梨英告诉记者,保洁员定时上门收取,不用大家操心。“村里原来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室内现代化,院外脏乱差’,现在环境大变样,比城市好要好。”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质量,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和利用是难点。沛县经过十多年的探索,蹚出了一条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沛县之路”。

  沛县城管局副局长张家启介绍,沛县实行垃圾“两次四分法”,探索创新“333”标准化运行体系。对于瓶瓶罐罐等可回收物,村民们直接用来卖钱,不列入垃圾收运序列。而废灯管、农药瓶等有害垃圾,由专门的服务公司每月上门收购一次。

  厨余垃圾如何处理?“变废为宝。”张家启说,一是利用阳光房进行好氧堆肥,二是利用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好氧堆肥产生的肥料,70%免费提供给农户作底肥,30%加工成颗粒肥料销售。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沼液、沼渣”新能源,沼气给农户免费使用,沼渣还田,沼液用于滴灌施肥等。

  沛县创新垃圾分类“六化”新模式,即简便化、长效化、实用化、生态化、资源化、经济化。同时,在经费上,建立“3个一块钱”资金保障机制。与村民“每人每月交纳一块钱垃圾处理费”相对应,县财政、镇财政各配套同样数目的资金,全县每年可筹集资金约4100万元,基本保障垃圾收运体系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正常运行。

  “2017年,沛县入选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区、市)。”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数量达到5个,设区市以下全域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的乡镇(街道)数量超过300个(含省级试点)。全省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已超99%,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全覆盖。

  碧水环绕,让乡村美得有韵味

  10月10日,记者驱车来到昆山市永新村六如墩,这是毗邻淀山湖北部的一个自然村落。沿着村中砖路前行,成群的鱼儿在湖中穿梭,不远处,掩映着粉墙黛瓦的村庄。

  72岁的王治芳,每天都会背着手在村里转一圈。“你要是从高空看,村里的两个湖就像个水汪汪的‘大葫芦’。前些年大家环保意识差,将垃圾、污水都直接倒到湖里,风一吹,臭得很。”王治芳家门口挂着“苏州市美丽庭院示范户”的木牌,他傲娇地告诉记者,“孙子王成辉在昆山一家医院工作,以前都不爱回来了,现在河道整治加上房子翻新,一有空,孙子就往村里跑。”

  在29岁的王立程眼中,江南水乡要有韵味,离不开一汪碧水。前几年,王立程在上海上班。一次偶然回乡,他发现,“村里不一样了,于是毅然辞职回到家乡工作。”

  “水面上的芦苇、睡莲和一些挺水植物都是帮助水质净化的,水面下的水草也是特意种植的,好似‘水下森林’。”淀山湖水利(水务)站副站长班玉龙带着记者在六如墩河边一边行走,一边介绍,“我们对村里的污水截污纳管,从源头控制污水入河,再对河道进行清理,包括清淤、边坡整治等。一系列的整治,从以前的劣Ⅴ类水,目前稳定保持在Ⅲ类水。六如墩河道整治很重要,这是的水系最终汇入上海和江苏交界的淀山湖。村里整治后,农家乐火起来了,村民收入也增加了。”

  一条河,改变一个村。如今的六如墩成了上海人的“打卡点”。“这里非常漂亮,我好喜欢!”记者在村口偶遇上海青浦实验中学老师张彩娟,这是她这个月第三次到六如墩,“这次专程陪着小姐妹来溜达,这个地方来了还想来!”

  昆山市水务局河湖长管理科副科长薄以霆介绍,近年来,昆山在全面消除黑臭水体的基础上,在苏州率先开展剿灭劣V类水体行动,8个国省考断面不仅全部达标,而且水质优Ⅲ比例均值稳定达到100%,河湖水质实现从“亮红灯”到“上红榜”的重大跨越。昆山治水的一大法宝是,成立了水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全省首创河长办、治水办、高质办、治劣办“四办合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省累计清除农村生活垃圾626万吨,清理村内河塘沟渠、排水沟26.2万处。

  “三分建七分管”,让乡村美得有质感

  走进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杨西园村,庭院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河道清澈见底。每月15日和30日,杨西园村环保志愿者的身影为村头巷尾又增添了一抹动人的亮色。而四年前,垃圾围村是杨西园村的老大难问题。“原来房前屋后都是垃圾,污水横流,现在墙壁雪白、道路平整干净,我们打心眼里高兴!”村民陈洪兴感慨。经过长达四年的人居环境整治,杨西园村已打造成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新样板。

  随着“一推三治五化”专项行动纵深推进,在无锡,越来越多的村庄和杨西园村一样正悄然蜕变。锡山区厚桥街道,由村民组成的101名“清洁长”常态化进行检查督促,确保村庄环境“净、整、美”。鸿山街道七房桥村,寻找“最美家庭”“移风易俗带头人”“好家规好家训故事分享会”等乡风文明建设正如火如荼。

  村庄环境整治“三分在建、七分在管”。“今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农村人居环境将由集中整治转入巩固提升、长效管护阶段,需要建立符合实际、得到群众支持、能够长效运行的管护机制。”无锡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荣怡说。

  巩固环境整治成果、促进常态长效管护,在此背景下,6月22日,无锡在省内率先制定出台《关于健全完善无锡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农民主体作用发挥、有督查评价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一年3次“红黑榜”考核,营造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

  为了织出最美“村居图”,我省各地都下足了整治“绣花功”。

  初秋时节,走进位于宿迁市沭阳县潼阳镇的瓜滩村,道路平整开阔,农家院落花草相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处处涌现着“桃源之地”的意蕴。“现在我们和城里人一样,用上水冲式厕所,夏天没了苍蝇蚊子,干净又卫生。”今年50岁的村民李华军说。为巩固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今年沭阳县再“加码”,对全县3006个自然村庄进行逐村查验,全力打造美丽宜居的靓丽花乡。

  全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长治久洁,我省格外注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建设,并将其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内容,切实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治成果。

  交汇点记者 许海燕 王建朋 /文余勤雍 王悦谋/视频

  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出品

标签:
责编:王娣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