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经济 > 正文
地方国资,需擅用“融合思维”点亮城市未来
2020/10/19 16:23  新华报业网  

  一座城市如何围绕“主攻方向”,获取各方面要素支撑、疏通各层级要素流通渠道,构筑从产经到民生再到金融领域“全方位一体化”赋能快速发展的大格局?

  在苏州,身为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支柱的国资国企正通过“搭台”与“探路”的方式“三两拨千金”,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值得一提的是,打造“市域国资一体化”的氛围同时刺激着资本界的嗅觉,国内“五大行”为此专门安排意向性融资支持的额度,而市区两级国资围绕苏州“一号产业”共同筹备的引导基金亟待“破土”,则更牵动城市内外众多民营主体参与的热情。苏州全市发展局面,一下“活了”,苏州经验,有何启示?

  资料图。来源:视觉中国

  拆除“玻璃门”,创新破发使“小塘”变“大洋”

  “在国内,国资国企管理有个特点,就是分级监管。各层级之间,沟通链条并不顺畅,除一些制度性借鉴举措外,缺乏实质联动,甚至发展到同一层级的国有企业之间,也常常单打独斗,合作氛围偏弱。”苏州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盛红明开门见山,因此,过去地方国资国企合作案例很少,造成由行政区划和行政层级为“界”产生的同质、低效投资不少,阻碍国资国企融合发展的“玻璃门”比比皆是。

  为打破原有气候、促进资源整合,今年6月,苏州在全国率先推出市属国企与10个区县国资板块通过市场化方式开展合作的“1+10”项目合作机制,围绕项目合作,同步创立集创新、共享、会商、落实、服务与评价于一体的管理体系,并搭建项目库,汇总全市各级国企计划推出的重大投资项目,令有合作意向的市内国企可依据自身主业自行对接。同时,合作方式也更为多元,其中就包括鼓励各方通过合资新设、增资扩股、股权转让等方式牵手,“从而形成立体合作的局面,打通国企资源‘跨层级’‘跨行政区域’流通的‘任督二脉’,促使市域国资力量从分散走向集聚。”苏州市国资委发展改革处处长仝彬说。

  机制创新,一下点燃了各级国企的热情,合作意向今非昔比,国资布局更有重点,一些以往想做却未能上马的项目“崭露头角”——市区镇三级联动、共同投资的吴中区金庭镇全域旅游提升等一大批乡村振兴项目出现;市区国企联合开发、具有“苏式特色”的吴江怡养健康养老产业项目等,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合作成果;直接服务城市生物医药“一号产业”的“苏州市产业引导不动产基金”、助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跨区域跨层级投资联合体等大体量的项目,也顺势而生。

  截至9月15日,项目库共发布合作项目102个,预期投资规模1145亿元,其中不少都是依托机制新设项目。而以往,2-3年加起来的项目合作总量也不过十余个。盛红明分析,机制创新在为合作提供平台、使好项目更为人知的同时,也推动国资国企在城市交通、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民生保障、现代产业等方面更好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并在过程中保住更多民间市场主体,“有助于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运转,把发展的蛋糕越做越大。”

  资料图。来源:视觉中国

  项目为主线,投资项目就是投资城市未来

  值得一提的是,机制创新不仅使市域国资国企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整合,也在改变国资监管与资本界参与国企项目的方式。

  “打破行政区划与层级的项目合作,意味着重点是项目。只要在企业主业范围内,参与与否、多大程度参与、合作中谁占主导,都由市场化的方式来决定。”盛红明透露,这在更大限度打破“国企行政级别决定话语权”的同时,也预示着,市域范围内将形成“上下联动”的国资监管局面,“县市区两级国资监管机构,将从各自监管企业的项目资金出发,最终目光聚合到项目上,形成对合作项目投资把关的监管合力,促使市域范围内国资监管大格局成型。”

  “而对项目负责,也意味着项目运行质量会更高。”在仝彬看来,叠加机制创新激发的合作意向,“未来入库项目体量与合作密度会更高,很可能超出一家或多家企业此前获批的授信额度,这就离不开后续金融支持。”

  事实上,“市域国资一体化”形成的氛围也令资本界兴奋。“只要一座城市有活力,投资项目就是投资城市的未来。”苏州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兰凤表示,银行近期甚至针对项目合作机制制定了金融服务对接方案,“紧盯项目库实时动态,委派专人赴国资委驻点跟进。”感到机遇的国内五大行,也分别与苏州市国资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每行均提供不少于1000亿元的意向性授信额度,总计超过5000亿元。而同时,苏州本地金融机构更“不甘示弱”,国发集团、东吴证券、苏州银行、东吴人寿和苏州资管在今年9月便专门成立“国资金融服务联盟”,为合作项目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

  “这是一件共赢的事。”苏州市国资委办公室主任张桢认为,金融助力项目落地,项目服务城市发展,“城市板块做强了,不论国有、民营,大家一同‘吃肉喝汤’。”

  资料图。来源:视觉中国

  “1+10”非终点,地方国资发展需“跳出地方”

  如何将共赢之事做成长久事业?“用小机制开启大天地,未来至少还有三件事要做。”盛红明说,当前机制创新针对的是市内国资国企,目的是握指成拳,而未来深化项目合作,则要在更开放的环境里力争形成“1+10+N”的格局。

  首先,基于融合发展,努力与央企和省属国企实现合作共赢。盛红明坦言,地方国企与央企和省属企业的项目合作之门其实尚未彻底打开,“一个地方项目,央企一单便可投掷数十亿乃至上百亿元,但是单凭一家地市国企的能力,很难同提并论。即便合作,体量不等,如何对话?”于是长期以来,央企、省属企业在地方直接拿项目、投资的情况更多,“所以,当务之急是整合全市国资力量,通过合资新设等方式提升自我实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项目库,“未来还可能对入库项目进行优先级排序,让地方的好项目更直观,使‘央地’‘省地’合作对话走向深入。”仝彬说。

  其次,“1+10+N”的“N”也指向项目合作下的长三角区域国资国企一体化。今年7月31日,上海市国资委出台《本市国资国企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组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投资和投资服务平台”“打造长三角产权交易共同市场”与“构建国资国企区域发展协调机制”等三项任务。8月初,盛红明也带队前往合肥市国资委与南京市国资委学习交流,“虽没到考察项目的地步,但也是为日后实际合作‘打了前哨’。”盛红明说。在张桢看来,“区域国资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期待未来合作,能从‘你和我’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到‘我们’。”

  “最后,在市域国资国企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与民资、外资等社会资本合作与共赢。”盛红明直言,国资搭台能把许多过去依靠民企、外企或单一国企干不了的事做起来,“但并不意味着‘只跟自己玩’。机制运转成熟后,项目库将向社会开放,届时国资一体化‘撬动’的是全社会优质资源的流通与融合。”盛红明说,开放的态度是促成城市发展的根本,“当然也对‘本土国企’在市场中提升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交汇点记者 李睿哲

  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出品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