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经济 > 正文
养殖看天气、售卖碰运气:蟹农如何增产又增收?
2020/09/15 18:08  新华报业网  

中秋临近,品蟹季即将到来。对于蟹农来说,就是一年中最激动人心的收获时刻。

但来自江苏兴化的蟹农王建航却高兴不起来。望着自家的20亩蟹塘,他的心里却泛起了嘀咕:五年前租下的蟹塘,今年就要到期。如果今年市场行情再不好,就得放弃养蟹、外出打工。

“每亩收益低于3000块,我就不干了。”王建航表示,这是他的底线。一亩三千块的利润,20亩蟹塘差不多也就是6万块的收入,这已经与外出打工没有太大的区别。

养殖大闸蟹的五六年时间里,王建航并不是没有赚到过钱。最初的一两年,一年净收入十几万并不是难事,但这几年的收益却在不断下降。

成本在增加。听说了王建航准备放弃,不少准备入局的人前来报价,每亩租金达到了1600元/亩,这已经是五年前王建航承包这片土地时的2倍。

除了土地,人工、饲料、水草、蟹苗等成本都在上扬。

更重要的是,成本上扬的同时,售卖价格每年都在下跌:收购价从几年前50~60元/斤的平均收购价,变成了眼下平均30元/斤的收购价。

不仅仅是王建航。在南京固城湖产区,蟹农赵山山表示,“2019年,身边的蟹农只有10%真正赚到了钱,大部分都是亏损或者保本。”

近年来,随着大闸蟹养殖技术的进步,大闸蟹的亩产量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大部分地区亩产量都达到了250斤以上,部分地区甚至接近500斤。

养殖技术越来越成熟,亩产量连年增加,但消费者端的购买价格并没有增高,蟹农也没有因此受益。明星产品大闸蟹,怎样才能让蟹农实现增产又增收?

稳赚不赔的中间商

“又累人,又烦人,”这是蟹农陈兴仁对于养螃蟹的总结。

累人指的是,养螃蟹需要花费八九个月的时间,每天吃住在塘边,每天喂养、随时关注天气变化、经常需要半夜起床去干活,相比较一般农作物,螃蟹生活在水下,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料。

烦人更多的是卖螃蟹。辛苦了一整年,最终售卖还得依靠当地的收购商,规格和价格的裁定权都在收购商手里,自己完全控制不了。可能明明觉得自己养的不错,但最终收购价却未必高。

养殖看天气、售卖碰运气,成了不少蟹农的真实心态。

因为长期通过收购商进行售卖,对于市场需求变化并不了解,再加上大闸蟹本身是时令性产品,什么时候卖蟹、价格高低,全凭运气。

蟹农的抉择,几乎每天都在展开。大闸蟹收购价格的波动,甚至是按照半天去计算的:收购螃蟹大多是在晚上进行,上半夜的价格和下半夜价格完全不同。最多的时候,甚至出现了几个小时价格跌去一半的情况。

与此同时,碰运气不仅仅体现在上半夜和下半夜,还体现在售卖时段的选择。

长三角地区的大闸蟹通常在9月底就可以上市,一直持续到春节,甚至有些地方可以卖到三四月份。早卖还是晚卖,这也是摆在蟹农面前的直接抉择。

与养殖螃蟹可以靠着经验积累不同,大闸蟹的收购价格并没有太多规律可循。价格裁定权通常在收购商手中:因为更了解市场,做中间商成了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

以3.5两公蟹母蟹为例,9月14日固城湖收购价为80元/斤,一只3.5两母蟹的收购价差不多在28元左右。但在上海某线下超市,相同规模的母蟹售价已经达到了50元以上,价格已经比收购价翻了一倍。

此外,通过及时压低收购价格等方式,收购商可以将市场波动的风险转嫁给了蟹农。

与此同时,消费者也并没有受益。在传统线下路径中,一只螃蟹从池塘爬到消费者餐桌,至少需要:蟹农、本地一级收购商、本地二级收购商、消费地收购商、商超/批发市场等零售渠道、消费者等五六个环节以上。

上行链路过长、层层加价,最终消费者为高价买单,蟹农最终也没有获取到收益。

收购价低迷背后,品牌成软肋

更残酷的是,近年来,普通湖区的大闸蟹收购价整体进入下行通道,收购均价比前几年的高峰期跌去了不少。

除了中间流通环节过长之外,没有形成品牌也是不少湖区收购价不高的原因之一。

目前,除了阳澄湖之外,千亿市场的大闸蟹产业并没有产生更多的区域性品牌。一位来自泰州兴化的本地收购商表示,“收购的兴化蟹,大都直奔苏州,以阳澄湖蟹名义卖了出去。”

近年来,洗澡蟹、听涛蟹、过水蟹等戏称不断。周边产区的大闸蟹将大闸蟹送到阳澄湖地区暂养、涮水等方式,最终以高溢价的阳澄湖蟹卖出。

洗澡蟹能够产生,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者对于阳澄湖湖蟹的认可,而对于其他湖区的认知更少。

数据显示,阳澄湖蟹去年的市场规模达到了300亿元,占据了整个大闸蟹市场的30%以上。

但从养殖面积上,阳澄湖水域面积约18万亩,无论是相比较周边的常州、泰州或者淮安等地,这样的面积非常小。

如何破解品牌难题,也是破解蟹农增产不增收的核心所在。

专家表示,近年来,随着养殖质量的提高,不少湖区的大闸蟹质量都不差。市场需求足够大,但因为缺乏品牌意识和建设,长期处在低水平的发展状态。消费者根本不知道这些产区的螃蟹,所以,也很难有更多溢价空间,蟹农自然很难提升收益。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蟹农不赚钱,短期来看,还可以通过市场调节的方式进行调节;但从长期来看,势必会影响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

蟹农增产不增收问题,已经到了要解决的关键时刻。减少中间商赚差价、建设各湖区的大闸蟹品牌建设,或许正是破解增产不增收的关键所在。

标签:
责编:高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