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经济 > 正文
他们来自异乡,他们在这里逐梦
2020/08/06 12:43  新华报业网  

  七月暑热,南京溧水白龙有机农场的蓝莓熟了,农场里有了生气。来自安徽的蓝莓采摘工抓紧时间采摘,来自河南的工人们忙着割草,而农场主、一个瘦弱的山西女子则在一旁“指点江山”……这片农场承载了这群异乡人的生活、事业,他们怀揣着各自的梦想在此相聚,将他乡当作故乡,携手向梦的方向奔跑。

  安徽农民,在这里找到家的味道

  气温飙升至37度,万里晴空,一丝风都没有,晌午天气晒得人晕乎。然而,在溧水白马镇白龙有机农场,10多名采摘工刚搁下中午饭的碗筷,就不顾头顶大太阳,脚下热砂土,赶回蓝莓地里继续干活。放眼望去,白龙农场的1000多亩蓝莓田正挂果,一人多高的茂密树丛里,盈盈果实在片片浓绿中忽闪摇曳,等待他们手工采摘。

  在很多农活中,蓝莓采摘可能是最辛苦的,因为蓝莓成熟季正是最热的七月,采摘工必须顶烈日、冒酷暑劳作。尽管在老家做惯了农活,但对这些来自安徽宿州、平均年龄在60岁上下的人来说,摘蓝莓依旧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

  67岁的黄翠英每年都要在老家和江苏之间来回好几趟,因为这里“活路多”。20多年来,她进过纺织厂,扛过大包,也给别人家烧菜煮饭……随着年岁增长,黄翠英干重活越来越力不从心,直到被介绍来白龙有机农场采蓝莓。“早起下地,天擦黑儿收工,和在家做农活差不多。”靠着一贯的勤劳和耐力,她每天能摘果30到40斤,和年轻一些的“小姐妹”不相上下。每月能拿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让她很开心,“这个年纪,能赚到这些钱,已经很满足了!”

  农场负责人李荣荣和丈夫邱进从事有机农业十七年,得益于江苏对有机农业产业的重视和扶持,白龙有机农场这两年发展得很好。他们说,欣欣向荣的市场和实打实的产品销量,让农场能够承担人工费,给周边省份农村地区的中老年人带来了工作机会。薪水虽说不高,但细水长流,让不少家庭获得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蓝莓采摘工正在辛勤劳动

  “趁着今天天晴不烂果,大家多加把劲!”“老大姐”王卫兰活泼的声音从蓝莓树丛深处传来。肯干、爽利,这是大家对王为兰的一致印象。为了多摘果,她能仅靠双脚蹬住田垄边缘,半个身子尽可能地后仰,拨开枝条藤蔓一口气摘上三四分钟,半个多钟头就能采上满满一筐。

  “这次不是干活来了,是散心来了。”操着安徽乡音的她半开玩笑地说。七月,安徽大部分地区遭遇洪涝灾害,一场大水把王为兰家10多亩庄稼冲毁了。虽然当地政府安排了补偿,但看着被洪水泡坏的庄稼,王为兰心里堵得慌:一年的收成眼看着没了,心里能不难过么,但人总要迈过那道坎啊,所以听说溧水摘蓝莓可以挣钱,就跟着村里人来了。到农场,把活儿干得漂漂亮亮的,心里也亮堂多了!

  农场每天七点上工,提前一个钟头,69岁的农场工人老陈就会走出宿舍,为30多名老家工友蒸上几笼安徽大馍,这让外乡生活融入了家乡味道。

  老陈全名陈士杰,农场建设之初,就带着安徽老家的农民来农场做工。老陈对记者说:“村子里的工厂上岗要培训还有年龄限制,一般都招年轻人,有劳动力的老人只能在附近种植大户的地里帮工,但僧多粥少,农活也时有时无,很难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他想帮帮这帮老兄弟姐妹。这时,他想起了溧水白龙有机农场一个叫李荣荣的人,对方曾拜托他为农场招些干活的工人。于是,这些年,老陈每年都会组织安徽宿州市灵璧县的老乡来这里打工,多则四五十人,少则二十多人。他和“团队”一起割草、挑水,干各种农活儿,以踏实、勤奋、负责的态度赢得口碑,也与白龙农场结下了深厚的缘分。用他的话说,身为安徽人,他们亲眼见证江苏的“李总”“邱总”的有机农业事业从无到有,梦想成真;而这些年从江苏溧水寄往安徽宿州的一张张汇款单,也点亮了家人们的幸福生活。

  老陈不但自己在溧水打工,也陆续带着亲人来江苏安家落户。大女儿、三女儿陆续嫁给溧水本地村民,老陈多了一份含饴弄孙的闲适,更加习惯了安徽、江苏两边走的生活——甭管在老家、在新家,有希望、有温暖、有梦想的地方就是家。

  河南工人,在这里有了用武之地

  “一个挖沟机能有多少钱,光修一个配件就要200块,这有点欺负人了,要不我试着修修。”路超摸摸后脑勺,觉得惊讶。

  从中州大地的红旗渠畔来到溧水白马镇白龙有机农场,32岁的河南林州县农民路超,以为自己修车的本领会无用武之地。可没想到,在白龙有机农场,他的机械修理技能派上了用场。开拖拉机、挖沟机之余,顺便为农场的机器做检修……他成了农场的顶梁柱。

  路超原先在河南林州老家一个工地工作。除了搬砖、做泥水匠外,因为懂得修理机器,工地里一些机械操作的活儿,他也干得得心应手,所以挣的钱会比别人多一些。

  路超在白龙农场驾驶机器

  没想到一场新冠疫情让工地停工了。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6岁、一个3岁,工地不开工,路超在家呆着有些心慌。工地老板心更慌——这是一群有经验的工人,光发工资不开工,心疼;可如果不给钱,工人一旦散伙,等疫情过后复工时又无工可用,招工更难。正两边为难时,工地老板接到白龙有机农场李荣荣的电话,让他手下的工人到农场来,工钱和在工地一样。

  离开老家,除了舍不得老婆孩子,路超最担心收入。既然收入不变,他和其他5个工人便跟着他们的头儿——“侯工”来到了溧水。

  “侯工”名叫侯广林,虽然叫“侯工”,可并不是“工程师”,而是“工头”,在农场里他除了跑腿送修机械外,更多是从事工人管理工作。

  林州是河南的建筑之乡。58岁的侯广林原先和路超等人都在工地干活,作为土建技术员,负责施工、放线,此外还承担一部分工人管理工作。

  来到白龙农场后,侯工发现,江苏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在白龙农场门口就停着一辆965型大型拖拉机和一些小型挖掘机等机械化设备。受益于原先的工程经历和管理经验,侯工带来的5个工人,很快成了农场里的农机操作手,他也转型为管理角色。

  疫情下,产业工人的阶段性转移并非只有“侯工”和他的几个弟兄们。6月20日,李荣荣山西老家来人了——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安泽两个县下面的两位镇长来到白龙有机农场,认真地和李荣荣谈起了产业工人输出的问题。“我们一直在调整后疫情时代的产业发展思路,这种合作会增强了我们生产发展的后劲。”李荣荣说。

  其实,“路超们”的技术本领在江苏农村得以施展还有一个更广阔的背景,那就是江苏在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今年6月27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设施种植机械化发展的意见》,而江苏更是在全国率先出台《“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指导意见》,为进一步提高江苏农业机械化水平助力。

  李荣荣觉得今年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利好年,因为油价下跌使得农业机械化成本降低,机械工人从原有行业溢出,也为农业机械化积累了劳动力。当然,发展农业机械化,对于白龙有机农场来说,还有着更为现实的需求。就拿割草一项来说,有机农业不能使用除草剂,只能人工除草,最快也就是用人工割草机,人力需求因此增加。而蓝莓成熟时,割草机不能碰蓝莓树,一碰熟果就掉,所以有时候还要手工拔草,所以成本很高,价格难以降下来。

  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白龙农场正在和省农机化所联合研发机械种茶和蓝莓采摘机械。“只有实现大规模机械化,成本才能进一步降低,而农业机械化,离不开有产业基础的工人,发展农业机械化亟需建立一支以产业工人为主的农业机械化产业队伍。”李荣荣说。

  或许,不久地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路超”,驾驶或者操作着各种农业机械,耕耘在江苏广阔的农田里,绘制美丽乡村的别样画卷。

  山西姑娘,在这里圆梦

  时间回到2010年夏天,和李荣荣农场合作的销售中介突然提出要给销售员涨工资,否则就撤人。这对李荣荣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蓝莓销售黄金期近在眼前,如果不答应对方,采摘下来的大量蓝莓会积压,同时也失信于联系好的100多家超市。正值暑假,她灵机一动,在一些网站发布了“招聘暑期兼职”的广告。发布仅一个多小时,前来面试的大学生就鱼贯而入,仅用一个下午,她就完成了所有应聘者的面试工作,成功化解了一场“商业危机”。这是山西姑娘李荣荣的日常,从2005年来到溧水,她跟随丈夫邱进建起白龙有机农场,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有机农业。

  在溧水16年,李荣荣承担了农场销售、运输、售后等方方面面的工作,种种经历,都是她当初没有想到的。2005年春晚,有个小品叫《浪漫的事》,当家家户户都热闹地围在电视机前看节目时,李荣荣也做了一件“浪漫的事”——从山西太原来到南京溧水白马镇,来到丈夫身边,为了爱情,也为了一个“田园梦”。

  李荣荣在自家白龙农场

  那时,南京到溧水还没有高速公路,从溧水到农场连路都没建成。一个20多岁的女生,第一次面对崎岖的道路、零散的农田以及那份难以名状的恐惧。如果说,当时的李荣荣只是恐惧一个陌生且近乎原始的自然环境带来的压抑感,那么而后十几年间的种种挑战,让她明白了世间本无“田园”——这里并没有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当初那个乌托邦式的“田园梦”破碎了。

  破碎之后,是艰难的重生。像一颗蓝莓从“种到土里”到“吃到嘴里”要经过选种、栽培、包装、运输、销售等众多环节,李荣荣从蓝莓耕种到销售技巧,一路“摸着石头过河”。身怀有机农业梦想的丈夫大部分时间专注于产品研发种植,农产品收成之后的事都落在了李荣荣肩上。各种从没遇到过的问题铺天盖地而来,在不断的磨砺中,李荣荣从不谙世事的城市女孩变成了很有头脑的农场主。

  从事农业生产,常会遇到无法掌控的事。比如病虫灾害造成农产品欠收,产品积压造成资金链出现问题……让李荣荣充满感激的是,江苏实实在在的助农政策帮了她的大忙——从2008年至今,江苏省质监局每年都会给予农场一定的补助。背靠着政策的“大树”,她屡屡化险为夷。就在今年3月,省农业农村厅还出台了《江苏省农业公共服务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为促进农业生产安全有序健康发展提供公益性服务。这让李荣荣的信心更足:“虽然做农业很难,但在江苏,总是有出路的。”

  如今,45岁的李荣荣,面色黝黑,那是土地的“馈赠”。

  “我们真正做到了没有让一颗优质的蓝莓浪费”,这是今年李荣荣拍着胸脯告诉人们的一句话。三年前有机蓝莓原液面世;今年有机蓝莓面膜研发成功。近年来,农场还获得了多项国家级荣誉:国家有机蓝莓标准化示范区、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名特优新产品、标准化果园等等,白龙农场也从1000亩扩大到4000多亩。这一切让李荣荣觉得10多年的辛勤耕耘变得有意义。

  “就算人生是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场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尼采的这句名言,对于经历过梦从“破灭”到“重生”的李荣荣来说很有意义。从对农业一窍不通,到如今对农场的产业化、标准化以及品牌建设有了自己的体悟和经验,李荣荣这个山西姑娘,总爱把“梦想”挂在嘴边。

  回首16年前,这里是一片零散的农田。想进来,没有桥;想出去,没有路。李荣荣夫妻来到这里,修了路,建了桥,挖了渠,扎了根。“我的内心是圆满的,因为我成为了自己希望成为的人。”在江苏农田里耕耘16年的山西姑娘李荣荣,还有所有来自异乡的劳动者们,在江苏的大地上,耕耘着自己的人生,脸上洋溢着圆梦的从容和自信。

  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傅秋源 徐宁

  实习生 何君成 吴博佳

标签:
责编:刘艳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