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经济 > 正文
调查显示:近九成江苏居民在疫情后存在报复性消费意愿
2020/03/10 23:21  交汇点新闻  

  新冠肺炎疫情,第三产业受冲击最严重,吃、游、看、运、学等多行业多领域消费“急踩刹车”。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疫情后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如何?消费会集中在哪些领域?消费者对已消费领域的后续服务和未来消费的领域有怎样担忧?未来消费维权的重点可能在哪里?

  2020年2月25日到3月1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开展新冠肺炎疫情后江苏省居民消费意愿和潜在消费问题的研究。本次调查采取线上调查的方式,共采集26521份问卷,并对21192份有效问卷展开分析研究。

  调查显示,受疫情影响,77.7%受访者预计未来收入有一定程度的减少(注:收入增加比例包含收入明显增加比例、收入略微增加比例;收入减少比例包含收入明显减少比例、收入略微减少比例。),其中预计收入明显减少的比例超过五成。

  不同代际之间,呈现出随着年龄的增加,预计疫情后收入减少的比例逐渐减少的趋势:90后(82.8%)和00后及以后(80.3%)群体预计疫情后收入减少的比例超过八成,80后(77.7%)、70后(68.5%)预计疫情后收入减少的比例分别为77.7%和68.5%,而60后及以前群体中预计疫情后收入减少的比例最低,仅为58.3%。

  从整体上看,疫情对江苏省居民的总体消费意愿影响略偏向刺激消费。具体体现在疫情刺激了超四成(41.5%)受访者的消费欲望,他们不是现在就不停地在网上买买买(13.1%),就是憋着等疫情结束,大买特买一波(28.4%)。另外,超三成(33.8%)受访者在疫情期间与往常一样正常消费;而消费疲软的占比仅为24.7%,这部分群体表示消费欲快被疫情磨没了。

  不同收入变化群体的消费状态并未呈现明显的消费低迷。近四成(39.3%)预计收入没有影响的群体都在正常消费,消费受到刺激的比例占45.1%,且高于消费疲软的状态(15.6%);超三成(33.0%)预计收入减少的群体在疫情间正常消费,消费受到刺激(39.9%)的比例也明显超过消费疲软(27.1%);预计收入增加的群体主要以消费刺激为主,占比为55.3%,且高于正常消费(23.7%)和消费疲软(21.0%)的情况。不同收入变化的群体受到消费刺激均在所有消费状态中比例最高,这也暗示他们对疫情后的经济信心较足。

  总体上看,80后和90后在疫情结束后,仍是消费的主力军。80后(47.3%)、90后(44.4%)受到消费刺激的趋势明显高于消费疲软和正常消费的比例。00后及以后和60后及以前群体受到的影响较弱,他们正常消费的比例高于他们群体消费受到刺激和消费疲软的情况,且显著高于其他代际。70后受到消费刺激(36.2%)和正常消费(36.3%)的比例基本持平。00后及以后群体的趋势可能与其收入有关,而70后及以前群体的消费更加趋于理性。

  疫情将部分消费冻结、压抑。调查显示,近九成被调查者表示会有补偿性消费,其中约饭、买衣买鞋买包、观影K歌、运动撸铁和外出旅游成为优选。

  补偿性消费是指被疫情耽误的消费计划,打算在疫情结束后补偿或增加的消费。调查结果显示,89.6%受访者都会有补偿性消费,约饭、买衣买鞋买包、观影K歌、运动撸铁以及旅游度假成为待疫情过后补偿性消费的五大主要领域。

  预计收入增加的群体对上述五大领域的补偿性消费意愿反倒不如预计收入减少群体的意愿强烈,这可能暗示预计收入减少的群体更需要通过消费对冲疫情所带来的影响。

  80后、90后和00后及以后群体补偿性消费前三名均为约饭、买衣买鞋买包和观影K歌。而运动撸铁和旅游度假补偿消费意愿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高,其中70后及以前群体计划补偿旅游度假类消费的比例排在第二,另外60后及以前群体要在疫情后丰富运动健身计划的比例为25.9%,成为该群体除约饭和旅游度假以外的补偿性消费优选。

  除了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疫情也为所有人敲响了健康警钟,尤其对中老年的冲击更强,人们对健康消费的意识逐渐升级,也将进一步刺激群体对体育产业的消费。

  从消费形式来看,疫情结束后不到四成的居民将会增加在百货商场、购物中心(39.3%)和连锁/大型超市(35.8%)的消费。另外近三成居民会增加在电商平台(29.3%)的消费。与此同时,选择通过微商、微店,短视频或直播平台消费的居民也分别占到22.6%、14.2%。总体来看,线下形式的增量多于线上。由于疫情期间出行受到限制,疫情结束后线下消费形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有补偿性色彩。

  调查显示,除了补偿型消费,报复性消费比例达89.2%,80后、90后和00后消费意愿更为激进。

  报复性消费是指原本没有消费计划但打算在疫情结束后增加的消费。

  根据结果显示,近九成江苏省居民在疫情后存在报复性消费意愿。

  以徐州市为首的部分城市未来可能会出现一波报复性消费。其中“看啥都要买”的报复性消费大户包括徐州(93.3%)、南通(92.3%)、无锡(92.0%)、连云港(91.8%)、苏州(91.4%)、南京(91.1%)、常州(90.7%)和泰州(90.4%);“没啥用也囤点儿”的报复性消费小马达包括镇江(89.4%)、盐城(87.4%)、宿迁(85.3%)和淮安(84.9%);“我就凑个热闹”的扬州报复性消费占比略低,但也达到74.9%。

  除约饭外,人们在疫情后对口罩酒精等防护消毒产品的购买欲也较高,位居第二。人们对防护消毒产品的报复性消费趋势也暗示着未来群体会提升卫生安全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该产业的提档升级。运动撸铁、观影K歌等线下文娱活动、旅游度假的报复性消费意愿紧随其后。值得注意的是,厨房家电和用具也是报复性消费的领域之一(15.3%),可能暗示疫情对受访者就餐习惯的影响较大且有一定持续性。

  不同代际间,90后和80后是报复性消费的主要人群,00后及以后群体紧跟步伐,前三者的报复性消费比例明显高于70后和60后及以前群体,这一情况大体与补偿性消费意愿趋同。这也体现了逐渐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80后、90后和00后及以后是消费意愿比较激进的群体,而70后、60后及以前群体的消费意愿更为保守与理性。

  此外调查还显示,疫情结束后江苏省居民关于住房方面的消费意愿整体较为理性,与补偿性消费(8.0%)和报复性消费(11.5%)中买房所占比例较低的情况基本吻合。具体数据显示,人们对小区周边配套设施、物业服务质量的需求比较明显(31.8%)。这也体现出受疫情以及“封社区”“封村”措施影响,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追求进一步提升,对居所所在地的管理维护需求以及周边消费的需求将会更丰富。

  从消费渠道来看,疫情结束后线上消费金额占比与去年变化不大,居民在生鲜蔬果、家用电器、运动健身等领域选择线上消费的趋势上升。

  预计线上消费金额将占日常开销的44.3%,与2019年(45.1%)基本持平。除宿迁预计疫情结束后线上消费的占比(43.8%)较2019年(36.7%)高出7.1个百分点外,江苏省其余各市的变化均较小。

  而线上消费的变化主要在消费内容的分布上。与2019年相比(注:2019年线上消费内容数据来源:2019年《江苏省消费现状调研》),生鲜蔬果选择线上选购的排名更靠前,由排名第四攀升至第二;家用电器、运动健身、看病购药以及教育培训的排名较去年也有明显的提升,亲子图书、玩具类产品选择线上购买排名有小幅上涨。

  图 2020年线上消费内容的选择情况

  疫情催生了健身需求,人们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疫情前,年轻人的健身活动可能包括户外健身或者健身馆,老年人则是使用公园、体育馆等公共设施,但是疫情发生后,所有人必须“宅”在家里,使得室内健身、家庭健身的需求有所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疫情后,线上生鲜、线上就医/购药行业发展形势较好。

  整体上看,疫情结束后92.4%的居民会继续使用部分线上服务,其中对线上购买生鲜(31.9%)、线上就医/购药(27.3%)和线上电影/演出(26.1%)继续使用意愿较为强烈。

  图 疫情后发展趋势向好的线上领域

  疫情在无意中改变了不同代际的原有生活习惯,这在关系家庭饮食的生鲜购买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60后及以前群体疫情后选择线上购买生鲜的比例(31.0%)仅低于70后(37.0%)和80后(35.9%),这一比例与90后(30.6%)基本持平,且明显超过了00后及以后群体(25.7%)。“被迫”待在家中的60后及以前群体更加熟悉网络,逐渐养成网上购物的习惯。在未来的互联网用户中,也许“银发”群体会有所增加,一些面向“银发”群体的网络信息和配送服务业可能会随之涌现。

  不同行业在疫情后继续使用线上办公系统的意愿有一定差异。

  房地产/建筑/房屋租赁/商务服务业(32.5%)、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业(31.6%)、IT/互联网(30.6%)以及文化/娱乐/广告/媒体/教育培训(29.5%)四大行业从业者在疫情结束后继续使用线上办公系统的意愿较其他行业更为强烈。

  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短暂抑制消费的同时也激发出许多新的需求,更多的消费场景由线下转到线上。这些新型消费其实在疫情前就已经存在,而在疫情期间得以普及甚至常态化,便利和丰富了特殊时期人们的生活,未来一段时间在更好的扶持和发展下,这些新型消费可能成为人们新的消费习惯和企业新的发展路径。

  疫情后居民消费担忧哪些问题?借疫虚假宣传、商品短缺限购以及物价哄抬成为消费市场担忧的三大焦点。

  超九成(91.7%)受访者对疫情后消费市场存在各类担忧。其中借疫情虚假宣传(34.6%)成为首要担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疫情期间部分假冒、伪劣、夸大混淆产品效果的消费事件对消费者留下了持续性阴影。受访者对商品短缺或限购(34.1%)以及哄抬物价(33.0%)的担忧也较为明显。

  从各行业从业者对行业内的市场预估来看,对部分商家会借疫情形势抬升物价的担忧也不少,这种情况可能是受行业上下游成本提升的影响。

  整体来看,实体经济受创较重,多数企业会选择向线上渠道迁移或打通线上与线下之间的壁垒,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质量、资质不合格的产品借靠网络平台进行虚假宣传,消费者在选购时筛选商品的时间成本增加,同时还会承担更多的质量风险。

  餐饮从业者们预估,未来对食品卫生消毒的要求可能会更加严格和完善,行业会有一个过滤筛选的过程,这期间也会暴露出一定的餐饮问题,例如成本升高,部分商家的食材选用可能会达不到原定的标准,这些都将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建筑、制造等行业面临复工期无法确定的情况,这将会极大影响交货、结款的节点;金融从业者估测,线上企业爆发式地涌入市场会引起投资者的困扰和不适,增加了投资风险;

  文化教育行业从业者担心线上教育的突发式增加,师资质量和准入门槛将会是首要问题,增加了消费者购买难度和风险;

  保险业和保健品行业则有可能会出现与疫情相关的产品,保险业可能会存在赔付条款不成熟不完善,没有相应政策保障的问题,而保健品行业可能会出现借疫情虚假宣传的情况,侵害消费者的权益;

  农林渔牧行业从业者表示,农用物资可能会存在低价出售临期、过期产品或以次充好、真假掺卖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

  售后服务质量不到位、上门人员健康隐患以及因商家倒闭售后缺失成为疫情结束后主要潜在售后问题。

  九成受访者对疫情结束后潜在的售后问题感到担忧,这主要集中在“上门售后人员存在健康隐患”(34.8%)、“受疫情影响商家人员流失,售后服务质量不到位”(34.8%)以及“商家休业/倒闭,无法提供售后服务(31.6%)”三个方面。人们除了关心有没有售后外,对售后的效率、质量也都抱以关注。

  预付式消费的担忧主要有:常去门店关停后续服务得不到保障、预付款赔付困难和以不可抗力为由拒绝退款。

  超九成(91.2%)的受访者对疫情结束后预付式消费感到担忧。潜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常去门店关停后续服务得不到保障(43.7%),商家倒闭预付款赔付困难(38.9%)和以不可抗力为由拒绝退款(30.5%)三类。

  综合整体调查情况使我们相信,疫情虽然羁绊了大家外出的脚步,14亿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不会就此降低。疫情结束后,恢复性甚至补偿性、报复性消费得以释放,被压抑的消费必将重回正轨。方兴未艾的新型消费折射出庞大的内需潜力,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释放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升级消费,一定能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

  交汇点记者赵伟莉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