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侯云春:世界经济不可乐观,中国经济不必悲观
2019/05/09 11:25  华夏基石e洞察  

  华夏基石邀请我到今天这个会上(华夏基石产业服务集团峰会),结合“两会”的热点问题,跟大家做个交流和分享。政协换届后,我不再参加“两会”,与大家一样,是通过媒体报道了解“两会”的。今年“两会”热点很多,经济形势、改革开放、就业社保、脱贫攻坚、环境保护、国企改革、养老育幼等等。大家最为关注的还是今年的经济形势和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现在“两会”结束虽然只有一个多月时间,但形势发展很快,气氛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刚刚公布,昨天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认为一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好于预期、开局良好。对于一季度GDP的数据,大家都在等着看,国内国外翘首以待。一季度数据出来了,同比增长6.4%,与去年四季度持平,没有下滑,这一点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

  3月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lMF)发布报告,对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值作了调整,把全年增速由年初预测的增长3.5%下调到3.3%,其中对美国下调0.2%至2.3%,对欧元区下调0.3%至1.3%,唯独对中国上调0.1%至6.3%。对此,德国《经济周刊》以“全球降,中国升”为题作的报道。世界银行和lMF刚刚召开春季会议,看法有点变化,总的调子趋于乐观,认为全球经济企稳。lMF总裁拉加德称全球经济仍很微妙,但各国采取正确行动且不添乱的话,全球经济形势就会转好。

  其实,她这个话也挺微妙,现在世界上添乱的太多,黑天鹅快变成家禽了,灰犀牛也不再是珍稀动物,不管出现什么情况,大家都不再感到意外了。

  缓中趋稳,稳中有进

  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的公布大大提振了世界经济的信心,中央政治局会议中也特别提到了市场信心明显回升。经济学的一半是心理学,信心、预期特别重要。索罗斯有个“反身理论”,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中,如果大家都看好,形势可能真的就变好了;如果大家都不看好,可能就变成熊市了。

  我所担任会长的中国企业评价协会,每年年初都搞一个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今年与去年相比,论坛上大家的信心、气氛有強烈的反差。2017年底中国和世界经济都呈现了稳中有升的态势,所以去年初的论坛气氛比较乐观,不少人认为全球经济已经走出了国际经济危机的阴影,甚至有人乐观地宣称开始了新一轮经济周期。我在去年论坛最后的发言中,我说2018年不敢说是最好的一年和最坏的一年,但可以说是最容易预测的一年,也是最难预测的一年。容易预测是稳中有升的趋势有望保持,难以预测是因为积累下来的问题和不确定因素很多。这些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全球债台高筑,收入两极分化,贸易摩擦增多,虚拟经济严重,地缘冲突加剧等。

  今年年初的论坛上大家都很悲观,说2018年和前10年相比是最坏的一年,和后面的10年相比,可能是最好的一年。言外之意是2019年乃至今后10年,形势比2018年更困难更严峻。我当时说对2019年的全球经济不可乐观,对中国经济不必悲观。2018年初大家比较乐观,但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下行,前高后低;2019年初大家比较悲观,但中国经济可望缓中趋稳,前抑后扬。为什么?这与我们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有很大关系,与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有很大关系。去年上半年是紧缩、去杠杆,年中在做调整,改为稳杠杆,下半年又采取了一系列财政、货币政策的微调措施。这些政策调整的效果都有一个滞后期,去年年中稳杠杆和下半年货币政策调整的效果在今年初才显现出来,而去年下半年特别是去年底今年初大家感受到的仍然是去杠杆的压力。

  货币政策宽松或趋紧对企业的影响最大。货币趋紧造成相当一部分企业资金紧张甚至资金链断裂,面临这个困境的大都是中不溜的企业。好企业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来说都是优质客户,谁也不会拱手让人;那些很差的企业,大家也不敢抽它的贷,一抽就死了,变成坏账;被抽的都是抽不死但又抽得很疼的企业,而这些企业恰恰是最需要得到金融支持的。这些短期的政策对市场的影响是很大的。去年年中采取了一些旨在稳定市场的政策,今年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减税降费的力度,政府压缩经费拿出了两万亿元,为企业减负;一季度的货币环境应该说是宽松的,全社会的融资规模达8.1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34万亿,我认为这些积极的政策措施今年会进一步显现成效。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这些举措都是为了稳定经济、增强企业活力、提振市场信心,这是促进我国经济缓中趋稳、稳中求进的重要保证。

  要“进”在调结构上,“进”在供给侧改革上

  去年我们说形势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今年可以说已经变中趋稳,稳中有进。这个“进”应该进在什么地方?紧密结合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和要求作出观察和认识,我认为这是我们理解当前和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把钥匙。中国怎样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里,有三个数字,比较能够说明问题。

  第一个数字是人均GDP。中国GDP总量去年是90.03万亿元,人均66,444元,合9780美元,接近1万美元。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数字,标志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达沃斯论坛的发起人斯瓦布教授和另一个作者合著了一本书,书中把经济发展分为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创新驱动三个阶段和两个过渡的小阶段,这种分法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化社会、信息社会的划分方法相比,可能更科学。按照这种划分,人均GDP从9000美元到17,000美元是从效率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过渡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我们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动力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从需求结构讲,过去的“三驾马车”,我们比较多地依靠投资和出口,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搞了好几轮,这几十年来房地产高速发展,出口的高峰时期都是两位数的增幅。现在有不少人对我们那个时候不计成本出口提出质疑,说大量出口消耗了我们的资源,污染了我们的环境,有人说,中国物美价廉的出口商品养肥了美国人,养懒了欧洲人。对此,我们必须历史地来看待。经济全球化,商品、服务、技术都是可以贸易的,人才也是各个国家都抢的,唯独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出囗商品等于出口劳动力。在那个时期,我们的竞争优势主要是廉价劳动力,来自农村的富裕劳动力几乎可以无限供给。虽然我们出口商品只赚到了一点可怜的加工费。但这个阶段我认为是必须经过的,没有那个时期的鼓励出口,就没有现在的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基础,要客观辩证地看这个问题。

  但是,如果现在还继续搞大规模投资和出口,是不可能的了。就出口而言,全球出口贸易的增速一般都是经济增速的一到两倍,但国际经济危机之后的这几年不一样了,有些年份出口贸易增速还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保护本国的产业,实际上就是保护就业。大家注意到,四大经济指标经济增长速度、就业、物价和进出口中,李克强总理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没有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指标。有几年我们的出口都是负增长,不是我们的竞争力下降了,也不是市场份额降低了,而是因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受阻,当然这也与大宗商品价格走低有关。在高质量经济发展阶段,今后要更多地依靠消费,以消费扩大和消费升级拉动经济增长。

  再从产业带动的角度看,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我们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在现在这个新阶段,需要二三产业并重并进而更多地依靠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增长。从动力结构看,过去主要依靠资源、资金、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和效率提升驱动经济增长,今后要更多地依靠创新驱动。这个转向和选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到了这个阶段,都要这么去做。

  第二个数字是恩格尔系数。这个系数我们在2017年第一次降到了30%以下,去年是28.4%,差不多又降了一个百分点。这是衡量一个国家富裕程度非常重要的指标,它是家庭收入中用于食物支出所占的比重。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是57.5%,农村是67.7%。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恩格尔系数超过60%的属于贫困,50%-60%是温饱,40%-50%是小康,30-40是相对富裕,20%-30%是富足阶段。我们现在到了富足阶段。这意味着我们的城乡居民收入中有更多比例用于非食物的支出。

  马克思把生产资料分成三类——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食物支出是生存资料,对于包括食物在内的生存资料,我们要根据社会需求在适当增加数量的基础上,主要是进一步提高质量,让消费者吃穿用安全、舒心,更重要的是拓展、提升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我们在这里可以把中国和美国的消费结构作一个比较,美国人的消费结构中,80%是非物质性消费,20%是物质性消费,中国差不多是反过来,我们70%是物质性消费,非物质性消费只有30%。当然中美两国的国情不同,人们的消费习惯、消费方式也有很大差异。但以上这个数字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今后中国经济、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空间。

  第三个数字是城市化率。中国的城市化率有两个口径,去年中国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是59.58%,户籍人口的城市化43.37%。国际上是按照常住人口来计算的,就我国的情况而言,进城务工人员的城市化率和户籍人口城市化率毕竟是不一样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城市化是不完全的城市化或半城市化,我觉得可以把以上这两个口径的数字综合一下,我们国家的城市化率可能是50%多一点。城市化率50%,是城市化率进程最快的时期,同时也是各种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警戒线。这意味着在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同时,我们还会面临诸多社会矛盾,要面对很多社会管理的问题。当然,同时还有新科技带来的挑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等等新的课题,在这里不展开讲了。

  分析我们当前的经济形势,要紧扣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个核心命题去观察和思考,稳增长和防风险是前提,促改革是动力,惠民生和保稳定是目标方向,调结构才是最重要的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一条主线。我们的经济要稳中有进,要“进”在调结构上,“进”在供给侧改革上。这里面有个关系要处理好,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满足人们对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需求,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一定要做优做强中国的制造业,处理好发展第三产业和提升制造业的关系,什么时候都离不开制造业,制造业是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基础和脊梁。

  中国企业组织结构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调整,归根结底是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市场要素的使用和运营者,我和张总、和大家的感觉是一样的,今后几年是中国企业组织结构的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

  资源、要素是通过市场配置的,产业的布局要发挥“大企业效应”,如张总所讲的那样,是由头部企业去完成这个任务,去组成产业集群、联合舰队。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应该说是很重的。我还是这句话,大家对今年中国经济不必悲观,对世界经济不可乐观。全球经济的动向,我认为关键还是在于美国。美国经济的问题不少,现在它的国债债息倒挂,短期收益率已经高于长期收益率,这种情况在过去50年中出现过6次,每一次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美国经济的衰退。

  每一次美国的经济衰退持续多长时间?平均算下来是331天,短则半年,长则一年。实际上美国经济从去年三四季度起,已经见底回落。欧元区经济更不乐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欧元区经济只增长1.3%,德国对自己的经济增长率预测从1%下调到0.5%。德国是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如果它的增速真的降到0.5%的话,欧元区经济就很够呛了。

  对我们来说,就像张总刚才讲的,别人情况不好的时候,如果我们的情况好,这就是赶超的机会。发展是自己跟自己比,崛起是自己和别人比,形势好的时候,大家都发展,我们说不定发展得还快一点。但在每一次经济危机的时候,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会大为缩小,所以全球经济不好,对我们未必是坏事。问题在于我们的崛起也不能崛得太猛、起得太快,要把握好我们自己的节奏。

  所以稳增长,稳住就可以了,稳中有升,略升一点可以,升得太多不行,要好好地在调结构上下功夫,做好供给侧改革,使中国经济能够在高质量增长的轨道上扎扎实实地迈出稳健的步伐。诸位头部企业的企业家们,现在正是你们可以大有作为的机遇期,希望你们的企业都能成为产业领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诚,商道酬信,业道酬精”。”诚、善、勤、信、精,做到这几点,我觉得就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若能如此,在未来将成为产业领袖的诸位头部企业家们,就能够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做出不凡的贡献!

标签:
责编:章琴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