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迎元宵|旱船、花船、荡湖船,“水上舞蹈”共享喜悦
2023/02/01 12:49  交汇点新闻  

  每条“船”上坐着几位红衣服女人,上方有一座小凉棚,覆盖着紫绒布,四周边缘饰有金黄色花边和红色的流苏,“船”身围有色彩明艳的布幔,两侧是几位拿着木桨、头戴软帽的划“船”人。

  随着唢呐、锣鼓等音乐响起,“船”中人踩着节奏表演起来,划“船”人夸张地合乐划桨,大家相互配合,进退有序,随着“小船”上下起伏,左摇右晃,“船”身流苏摇曳,布幔飘动,如同行驶在河水之中……

  姜秀兰(右一)团队在表演旱船

  这是连云港地区的旱船表演,姜秀兰是旱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春节以来,一直在外面表演,每天忙忙碌碌。”姜秀兰今年已经81岁,但听她声音依然是精神抖擞。

  旱船表演的民俗是何时兴起的呢?据姜秀兰介绍,相传大禹治水时,征用官船和民船,一是运送各种物料,二是装满石头沉入水中堵水。治水成功后,老百姓以旱船表演的形式表示庆祝。元宵节表演旱船,源于何时已不可考,但如今在全国多地都极为流行。

  旱船表演的特点是什么?姜秀兰告诉记者,这是模拟在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她们将竹子扎成的旱船绕在身上,用彩带或者绳索系在腰间,仿佛上半身在船里一样。双手拿着荷花或者灯,以腿部和腰身的运动,制造出在风浪中行驶的效果。

  “我很小的时候就接触旱船了,觉得神秘而梦幻。后来得到父亲和冯爱华老师的指导,开始学习表演旱船。如今几十年过去,我内心对旱船表演的热爱从未减弱,希望给大家带去欢乐的同时,将传统民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姜秀兰说。

  花船,也称为“跑旱船”,和旱船较为相似。邵玉梅是灌云花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今年70岁,10多岁时就跟着父母学习花船表演,这段时间同样没有休息。

  邵玉梅表演团队

  据介绍,这是模仿船民、渔民水上行船的各种动作,以舞蹈为主,综合了音乐、说唱、表演等多种民间艺术。连云港地区海岸线较长,近海河道纵横交错,水上交通及渔业兴旺,是产生花船艺术的土壤。花船以旦角顶船、丑角撑船,相互配合表演行船、推船、系缆、解缆、上船、下船及与风浪搏斗的各种动作,加上相互对答、唱曲和丑角的插科打诨、滑稽表演,有极强的娱乐性。花船表演的传统节目有《王妈说媒》《小秃闹房》《劝夫参军》等几十个,曲调有《十劝郎》《梳妆台》《走船》等30多种。

  “我们表演,没有多么华丽的舞台和灯光,但观众们都看得有滋有味,这是咱们的传统民俗文化。有了它们,才有了浓浓的年味。”邵玉梅说。

  旱船在江南一带又称为荡湖船,唐代时就已流传,距今有1300多年历史。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镇朝阳村的朱小红是芙蓉荡湖船代表性传承人,2003年时,她就参与组建了荡湖船表演队。“荡湖船自清代起盛行于常州地区各县属乡镇,在横山桥芙蓉地区流传也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朱小红说。

  荡湖船表演

  荡湖船的舞蹈最早由一男一女表演,女性持船,称“娘子”;男性持篙,称“白跳”,与船娘说笑逗趣,互相应和,另有一支乐队随船一边前行一边奏乐。荡湖船的表演没有固定的台本,内容则涉及“八仙过海”“西游记”等诸多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表演的过程中,演员用手轻摇船身,模拟“船”在水中摇曳动荡之感,兼具故事性与表现力。

  “一场演出需要排练十天左右才能呈现,不同的主题需要设计不同的动作和排场。”朱小红说。荡摆步、迎浪步、波浪荡步、金鲤甩尾、矮步划桨,表演者的一举一动始终呈现船的晃动感,展现出江南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以刻画出乡民们驾彩舟、唱山歌、庆丰收的喜悦情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标签:
责编:刘艳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