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出圈!00后“古迹寻访者”用139张大片勾勒别样古今常州
2022/08/15 21:59  新华报业网  

  “我从小在这座城市长大。一切是那么地熟悉:花语鸟鸣的红梅阁、熙来攘往的新世纪、书声琅琅的罗汉路……

  “但是,当高中毕业之后,我再次用脚步、用自行车、用公共交通‘丈量’这片土地,我意识到,之前十八年眼里的常州,不过是她的‘冰山一角’。

  “我再次‘遇见’了常州。”

  他叫黄宬熹,今年刚满20岁,是南林大风景园林专业的大二学生,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常州“新青年”。近日,由黄宬熹拍摄的一组照片《发现常州“城市宝藏”完全指南》迅速走红网络,被网友们称为“有风情有人情的常州城市宣传大片”。

  寻迹延陵,访古问今,看见不曾被看见的常州,139张照片勾勒出一个怎样充满历史深邃感和现代意趣的城市?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独家专访了这位00后。

  一座唐代木制建筑,开启他访古寻幽的大门

  在社交网络上,黄宬熹爱自称“古迹寻访者”,用这个关键词作为标签的00后并不常见,但黄宬熹乐在其中。“我自小就对江南灵山秀水耳濡目染,很自然就成了一名古迹探索者与记录人。”

  与不少小时候爱与游戏为伴的00后不同,在黄宬熹记忆里,他的童年与江南的六大古镇、金陵山水、苏州园林,还有2000多本小人书息息相关。“我小时候身体不太好,不能出远门,除了常州本地的一些地方,周末的时候爸妈就会经常带我游览苏州、无锡、南京等地,算是饱览了这一带的风光,慢慢地就对江南历史文化有了一点初步的认识。”

  真正打开黄宬熹访古寻幽这扇大门的是他高中时的一次旅行。“当时是去五台山佛光寺旅游,看着恢弘的唐代木制建筑,站在斗拱下那一刻,突然觉得世界豁然明朗,更觉得中华历史文明的伟大,我想拍摄和记录它们。”黄宬熹形容自己感受到一种文明的张力和历史独特的生命力,这种力量让他的爱好开始从“观古”逐渐变成了“探古”。

  “再加上我对摄影并不陌生,我妈喜欢摄影,她喜欢拍我,我其实不喜欢被拍,但却慢慢也拿起了相机,喜欢上了摄影。”从此,一部小小的相机和宏大的历史在黄宬熹的生命里交织出了绮丽的色彩。

  一段骑行400公里的旅程,让他呈现常州“宣传大片”

  虽然对祖国各地的历史文化充满了兴趣,但黄宬熹最熟悉的还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常州。“这次在网上走红的版本一共是139张照片,但其实我几年下来拍了有两三万张,而且也不仅仅是高三暑假拍的,而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素材。”

  这其中,整整10天的连续拍摄期让黄宬熹很是回味。他揣着一张常州地图,独自累计骑行400公里,“按图索骥”把这座城市几乎跑了个遍、拍了个遍,却依然意犹未尽。他感慨“自认为熟悉每一条街道”的家乡发生了翻天巨变,还有那么多自己从不知晓的角落和美丽。

  城市和时间都在黄宬熹的镜头里定格出最动人的角度:他拍了白墙黑瓦的江南民居,雕花的门楼与精刻的窗棂,在与光影的追逐中,静候与今人的对话;他拍了悠长夏日,棉花糖般的白云在纯蓝的色调间慢慢流动游走,微风不燥,晚霞恬静;他也拍了迷恋江南风情的人走进一条条走廊,俯仰一座座亭、台、楼、阁,看斜阳灵动跳跃,有一种遁入岁月深处的迷离错觉;他还拍了穿行在西狮子乡的时光,放学铃声和炒鸡蛋的香味彷佛在照片上飘出,一份蛋炒饭就是对饥肠辘辘的孩子们最诱惑的事情……

  一块清代名人石碑,加深他对城市和文化新的理解

  谈及印象最深的一张照片,黄宬熹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块碑。”这张照片的画面构图谈不上精巧,色调处理也绝非精心,但是听着黄宬熹的讲述,它仿佛慢慢绽放出了光华。

  这块碑位于常州武进区的恽南田墓。恽南田是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也是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但即使常州当地人,知道甚至了解他的也并不多。拍摄那一天,黄宬熹和两个小伙伴结伴前往,偶遇了一位“守墓老人”。也许是地方太偏僻许久没有人来,也许是迫切想把这样的乡贤介绍给来客,三个年轻人的“闯入”却让老人欣喜异常。“老人腿脚不太好,全程坐在轮椅上,他特别费力但是特别高兴地把我们带到这块碑前,给我们讲恽南田的故事,老实说他讲的是当地方言,再加上老人年龄很大了,很多没太听得懂,但是我们仍然被深深感动到了。”

  静静听老人讲述了一个多小时,无人打扰,黄宬熹默默拿起相机拍下了这张照片。“后来我就有意识地去拍一些非常偏远、鲜少有人知晓的古碑古迹,跨越几十公里,只为寻找荒草中间的一块碑,不知他人作何感想,但我觉得这是对过去的一种怀念,对先人的一份尊重,也是我对城市和文化新的理解”。

  一个为古迹“定制”景观设计的梦想,是他与历史对话的方式

  从常州来到南京,这位00后“古迹寻访者”更加如鱼得水,六朝古都每一寸肌理的历史感都让黄宬熹痴迷。

  他没有去往大众所熟知的网红景点,而是循着自己的内心探古访幽。六朝石刻那遗存的千古神韵也是历史的气韵,栖霞山枫叶闻名遐迩,但掩映其间的千佛岩见证了“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更令黄宬熹心向往之。“我希望在南京读大学的四年里能多累积这样的素材,将来有一天,也想用这次呈现家乡常州的方式呈现南京,因为我特别喜欢南京这座文化兼容并蓄的城市。”

  谈及未来与梦想,也没能让黄宬熹哪怕短暂地从对古迹的沉迷中走出。结合专业特长,他有了更加清晰和具体的目标:“我们中国大地上散落着这么多古迹,他们有些已经淹没在荒野蔓草中,我很想为每一个——当然这并不现实——但我希望有机会能为这些古迹提供一个符合当地环境的景观设计,让它们焕发出新的光彩。”

  黄宬熹说,他想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华古老的历史文化注入年轻的血液,“我找到了自己作为年轻一代和历史对话的方式,不是解读,是互动,我觉得自己很幸运”。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欢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标签:
责编:王建旸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