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乡村振兴•江苏百村调研③|南京市溧水区东山村:守住绿色家底,“贫困村”走向共富村
2022/07/16 09:50  新华报业网  

  编者按: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至今已近5年。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走进乡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尤具深刻意义与特殊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近5年来,在“鱼米之乡”江苏,乡村呈现出怎样的变迁?又有着怎样的期待?近日,新华日报社联合江苏省委研究室、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共同启动大型全媒体行动“乡村振兴•江苏百村调研”,用脚步丈量全省所有涉农县(市、区)的100个乡村,对话300位“新农人”、村干部与“原住民”,用记者、专家、行业主管部门等多重视角观察变化,用理性之思与实践之问激发全社会共同关注“三农”的合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即日起,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等报网端微同步推出系列全媒体报道,敬请关注。

  关键词:#生态宜居#

  秦淮河源头、东庐山脚下,一个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美丽乡村跃然眼前。不引进任何工业项目、不搞大开发,是东山村几辈人定下的“硬规矩”,为的是守护一汪清澈“源头水”。

  2016年该村还戴着南京市欠发达村的“帽子”。近年来,依托东山村农民合作社,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贫困村”脱胎换骨成了“产业村”,去年被评为全省“共同富裕 百村实践”示范村。

  “新农人”:农科技术助力土地生“金”

  初夏时节,走进东山村一处家庭农场,一排排整齐的西瓜大棚映入眼帘。农场主陈学良汗流浃背忙碌在占地10亩的大棚间,休息时盘算起今年的西瓜收成,“少说得有30万元!原计划一个瓜卖10元左右,前段时间达到了近20元一个,今年产量有6万斤左右。”

  陈学良的“收获”来之不易:就在去年,由于没有做好大棚的高温消毒工作,种养过程中不透气,瓜果“患”上了土传病害,农场几乎颗粒无收,一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农技提升迫在眉睫。今年年初,在当地村镇的牵线搭桥下,省农科院的专家走进了陈学良的大棚,从绿色种植到防病虫害技术,一一进行悉心指导。他们经常查苗情、看长势,及时帮助解决西瓜生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全村现有30多位村民在陈学良的大棚内“打工”,一年下来,能拿到数万元酬劳。为拉动更多村民就业,陈学良积极计划着扩产,“家庭农场做大了,就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业了,它能为全村人带来致富的希望。”

  村干部:守住耕地,精准发力“拔穷根”

  无工业、无特色农业、无稳定的经营性收入,遍地荒山丘陵,这个典型的纯农业村怎样才能“拔穷根”?

  “我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眼见着这里山清水秀、村民们朴实勤恳,却始终无法一改落后的面貌,我心里十分着急。”怀着对这片土地的情感,曹福刚扛起村书记这个担子。他在上任后的第一次全村干部会上表态:如果任期内不能改变村级经济落后面貌,自己主动让贤。他带着村干部梳理本村规划,首先是,想方设法让荒地变良田,流转土地,大力推行水稻、玉米等粮食生产;其次,凝聚起全村村民的力量,给大家找项目、引资源;此外,放大“绿色家底”,引导农户种植苗木,学习专业的绿化管养,将服务延伸至周边村镇,为村里拓宽增收渠道。

  在村民们支持下,近年来,全村流转4800多亩土地,水稻、玉米等主粮耕种面积超过万亩,产量达到30万斤,种植了“南粳46”等优质水稻品种。

  “做好村里工作,要讲方法,还要嘴勤、身勤。”曹福刚对此深有体会。为寻求东山村零产业的破局之策,村两委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求援,提出利用村里现有劳力、土地、生态底色等优势资源,承接园区绿化管护工作,实现村级经济及村民双增收。

  经多年摸索打拼,东山农综社已发展出一支提供园林绿化、道路绿化养护、小区绿化维护、农村道路路肩养护、小型工程、绿化劳务输出等多元服务的专业队伍。“最近一笔合作有120万元左右收益,70%分给务工村民,剩下3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欣喜之余,曹福刚也坦言,村社联合型发展模式,业务主要还依赖于街道层面,今年园区小区绿化业务被划归街道物管办,村社业务量随之骤然下降。期待相关部门给予村社更专业的指导,助力村社在市场大潮中提高竞争力,为东山村的长远发展增强内生动力。

  “原住民”:是受益者,也是热心人

  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日子过得更好了,这是81岁老村民丁家有最深切的感受。

  “今年全村60岁以上老人都享受到了免费体检,村里还给我们买了医疗保险。”丁家有说,体检车接车送,医疗保险费用出自村集体经济,花了多少钱、用在哪里,都明明白白张贴在村委会公告栏上,“就凭这种为老、为民的工作作风,也得给村干部竖个大拇指。”

  丁家有不甘心只做村发展的“受益者”,还发挥余热,成为乡亲邻里间的“热心人”。近年来,村里号召大家共同努力提升村容村貌,他率先响应,把自家院落布置成一间芬芳清雅的小庭院——修剪的盆景亭亭而立,栽种着月季、绣球、雏菊,墙壁上还有他亲手描绘的“青山绿水”水彩画。他常常和老伴儿坐在院子里,沏一壶茶,赏一赏花,享受着“晨沐朝霞,夜观星斗”的诗意生活,“邻里看我家庭院干净、整齐了,也会有样学样。我们把自己的小家扮靓了,就是给美丽乡村‘添色彩’。”全村和他家一样获评“美丽庭院”的,目前已有80多家。

  最近,东山村建设了一处综合养老机构,中央空调、垂钓娱乐、影院室、营养餐、医护团等等,各种配套一应俱全,当地村民入住可享受额外补贴。丁家有已经去这间机构转悠了三四次,准备寒暑期间先和老伴“短租”住一两个月。

  【专家点评】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研究员徐志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怎样才能变成金山银山,需要找到转换的金钥匙。东山村的金钥匙,就是绿色产业,就是农技人才,就是村级集体经济。

  东山村为守护清澈的秦淮河“源头水”,坚守发展环境友好型特色农业和一三产业融合的服务业,成立家庭农场发展西瓜产业,村民利用林地坡地种植苗木,村集体组织拓展园林绿化服务业,既守住了青山绿水,又实现了富民强村。可以说,产业在其中发挥了关键的“转化”作用。

  同时,东山村也用好“懂科技”的老专家、培育“懂产业”的新农人,依托农科专家、农技人才发展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从“望天收”到“拔穷根”,人才在其中发挥了神奇的“催化”作用。

  东山村的经验还告诉我们,村级组织在产业振兴中可以发挥“聚化”作用,把分散的资源、人力聚合起来,拧成合力,定向发力,和村民一起,蹚出一条富民强村的新路。

  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调研组成员包括新华日报社 记者 顾雷鸣 杭春燕 王梦然吴琼王建朋 颜颖,省委研究室 叶绍芳 储胜金,省农业农村厅 许善平 李明 朱斌)

  视频团队:交汇点新闻(谭倩文 余勤雍 赵宇 邓宇轩 王昊晨 王子杰 唐澄)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