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强基计划”实施第三年,探访“强基生”真实体验
2022/04/20 14:33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近日,全国39所试点高校陆续发布了“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包括我省两所试点高校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在内的35所高校在江苏投放了招生计划,目前正在招生报名当中。

  这项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自2020年启动以来已经进入第三年。两届“强基生”收获如何?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强基计划”,他们的培养模式有哪些不一样?记者采访了多名学生和专家,聚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全新探索。

  变与不变,“择志”色彩始终鲜明

  “如果不是‘强基计划’,单凭压线南大的高考分,我进不了文学院。”去年9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生李梓铭迈入了南京大学,开启古文字强基班的学习。在高二学习先秦诸子散文时她开始接触一些古文字知识,古文字里的“活历史”令她着迷,就连假期里旅游,她都选择了去殷墟博物馆看甲骨文。

  强基计划想要锁定的,正是对基础学科有热爱的学生。与往年相同的是,今年各高校“强基计划”仍主要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的相关专业招生。

  以南京大学为例,今年强基计划设三个专业组8个专业,分别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哲学。东南大学强基计划招收4个专业,分别是哲学、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

  而与往年稍有变化的是,部分高校新增了一些与基础学科关联的新型交叉学科专业和强势学科,突破了传统基础学科的限制。部分高校招生省市正在逐步扩大。

  尽管考生的选择面有所增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强基计划”限定每名考生只能报考1所高校,考生必须结合高校的特点和自身兴趣做出选择。

  “今年南京大学等很多高校强基计划报名,都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发展潜力只能选择1个专业报考,这就需要考生有充分的专业兴趣,并明确从事相关领域科学技术工作的志向。”南京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李浩介绍。同时他还介绍,今年南大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开展强基计划招生试点,将强基计划高校考核由高考出分后调整至出分前完成。这更是对考生专业兴趣和科研志向的试金石。

  报考强基计划的考生大多被试点高校分为两类,综合素质优秀、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以及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我们针对第一类的考生增加了初试环节,初试通过者才能进入复试,学校将按照高考成绩和南大考核成绩计算的综合成绩进行录取。”李浩表示,第二类考生不参加初试,但两类考生都有针对性的考核,其目的就是进行精准考核,将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选拔出来。

  “冷门”不冷,考察思维拒绝“功利心”

  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选拔是关键环节。“冷板凳”“就业出路不佳”……这是不少人对基础学科贴上的标签。

  强基计划元年,基础学科招生曾一度“遇冷”。“当时哲学强基班15个名额指标,最终只录取了12个符合要求的孩子。”东南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卞绍斌说,这不仅由于强基计划独特定位和严格的人才选拔标准,也与社会对“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的认识不足有关。

  哲学气质,这是东南大学2020级哲学强基班施雷和班上其他11位同学身上的独特标签。在东大哲学强基班的招生复试中,“数字科技会给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影响”等一些看似开放式的题目,实则考察学生是否具备哲学思维能力。卞绍斌告诉记者,基础学科的要义在于它对思维方式的培养,对个人和国家发展的意义毋庸置疑。不过,2021年开始,强基计划明显由冷转热。“哲学专业的录取比一下子跃升至1:5,更多的优质人才涌入,这或许也为这一基础学科未来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卞绍斌表示。

  “画眉深浅入时无”繁体字怎么写?南大2020年“强基计划”的考题让不少考生挠头。“关于古文字方面,我们的笔试‘顶天’也就这个难度水准了。”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少轩希望为社会公众澄清一个“误区”,“很多人以为古文字学强基班招的是懂甲骨文、会写小篆的高中生,事实上,几乎没有能够熟练识写古文字的学生考进来,我们的选拔对象,是对古典人文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回想入学时的笔试,南京大学古文字强基班大二的邹金君还记得自己有点“懵圈”的状态,“没有古文字的题目,但综合了文史哲的知识,面试的那组老师主要聚焦历史方面,有老师问我知道哪些神话传说……”一场考试让邹金君深感阅读量“告急”,入学后就开始了经史子集在内的“恶补”。

  “有一定文史知识积累的学生,爱看‘闲书’的学生,有一定机会在高考不利的情况下‘翻盘’‘逆袭’。”程少轩表示,不喜欢看书、对人文学科完全没兴趣的同学,建议不要抱着“为了上名校”的心思报考强基计划。万一考上了,看着周边同学甘之如饴地读古文字、古语言、古文献、古文化,自己却根本看不进去,无法完成阶段考核会非常痛苦。

  个性化发展,把握“宽”“窄”之辩

  “一条道走到黑”“越学越专”是不少人对基础学科的刻板印象,而强基计划“入学后不能转专业”的规定更让不少人望而生畏。但在实际培养中,记者发现,基础学科的“宽”“窄”之辩,已经融入了各高校的培养方案。

  刚入学两个月时,南大生命科学强基班2020级学生沈棖就感觉学习时间非常紧张,几乎都是压着时间线完成任务,“入学前我以为上好本门专业课就够了,现在发现不仅有数理化、还有计算机方面的课程。”沈棖说,老师们经常引导大家,要做出创新的成果,就要全面涉猎基础课运用相关知识,尤其生命科学更是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比如张辰宇老师都在自学拓扑数学,闫超老师在看人工智能的书籍。”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朱景宁介绍,强基计划的课程设计具有挑战性,不仅有夯实的数理化基础课程,还覆盖了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课程,“我们希望学生能对生命科学有全域性的视野,尽管科学的研究会越做越专,但希望他们能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过去古文字学专业仅在研究生阶段设置,经过四年本科学习,研一学生在入学前,在语言文献方面已经具备现成的知识架构。而针对基础知识完全空白的本科新生,我们先要搭建一个‘预教学’的脚手架,让他们循序渐进成长。”为了给同学们做好本科四年逐步深入的教学规划,程少轩和另一位导师魏宜辉教授在正式招生前,花了大半年时间设计课程体系。强基班开班授课的近两年时间里,他们也一直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完善培养方案的细节。

  “在南大文学院的培养方案中,古文字学强基班的学生与其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一样,需要学习全套‘大中文’的课程。”这样宽基础、交叉性、研究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路径打下了伏笔。

  尽管首批强基计划学生尚未面临分流的节点,但不少试点高校在入学后已经定期调研学生意向,积极支持他们个性化发展。

  程少轩介绍,南京大学古文字学强基班的转段模式,是双向选择的分流机制,“实际上,一些考入古文字学强基班的同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本科学习后,会发现自己最大的兴趣在与传统人文相关的其它方向,他们有机会凭借在强基班得到的学术训练和相关政策,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

  而他们在本科期间所学的古文字学知识,也并不会白费,“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古文字释读能力在古代文学、文献、历史、语言等研究方面都有用武之地。”程少轩告诉记者,古汉字学强基班第一年招收了16人,第二年招收了14人,未来如果能有三分之一的同学留在古典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研究、传播等领域,那强基计划就可以称得上非常成功了。

  快慢有道,细水长流培养温度

  对于东南大学2020级数学强基班李雨芝来说,零基础加入东大首席教授虞文武教授大数据课题组无疑是一次自我挑战。“开始什么都不会,从神经网络到卷积神经网络一点点开始学,听课、看书自学、请教同学和导师,几乎每周都要学习一个新知识点。”为了测试一个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李雨芝和团队伙伴折腾了整整一下午,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1000多行代码足足跑了半个小时。“数据跑出来的一刹那,我觉得值了。别人大三大四才能完成的事情,我们提前好几年就做到了!”

  作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试验田”,记者梳理招生简章发现,小班化、导师制、科研科创的专项基金、高层次人才引领等等一系列优待将学生带上科研的“快车道”。

  在不少专家看来,在漫长的培养周期中,除了高密度的学习,更需要细水长流地灌注对学科的温度。“基础学科需要的不是‘短平快’,而是长期的熏陶和浸润。”卞绍斌说。

  古文字学强基班的专修课程大多都在南大出土文献研究中心的一间大教室,有三面墙都是“大部头”的文献资料。“10多个同学围坐,老师边讲边从墙上架子上抽出一本,让我们传阅感受简帛照片和金石拓片的质感。”邹金君说,她还给记者展示了自己从开始到现在摹写的一些“神秘”文字,小篆、金文、简帛文字……“开始就像画画一样,写多了以后就有熟悉感,甚至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如今哪怕看斑驳的青铜器铭文,哪些是陈旧的勒痕,哪些是笔画,邹金君已经学会了一步步摸索。

  在大一时,沈棖每周日的下午2点-4点都有一次“科研大餐”,院里10多位教师轮流讲述自己手头的前沿科研课题,随着一节节课程的深入,沈棖突然发现,生命科学竟然有那么多方向可以去探索,就在最后1节课时,他对花的发育产生了兴趣,“我刚选了大三的课,是关于植物生理的,也许以后我可以从事这个方向的研究。”

  “目前两个年级的生科强基班一共已经有59名学生,已经大大超过了原有拔尖创新班的人数规模。” 朱景宁说,除了倾斜最优质的资源,对于这些好苗子,最关键的还在于对他们学习能力、科研思维的系统性培养,比如课程更加灵活性和模块化,为学生自主探究留足空间,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学习方案,真正考查学生的创新力、钻研力和批判思维,“同时我们要继续做好贯通式培养的设计,把握时间节奏,‘一人一策’帮助他们从宽基础的培养顺利衔接到兴趣点的研究,真正为他们的科研人生做好长线规划。”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谢诗涵

标签:
责编:王建旸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