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舞剧如何突围、哥仨好丨文艺周刊荐读
2022/04/14 09:08  新华报业网  

  新华日报·文艺周刊(第166期)

  【繁花】

  【新潮】

  【繁花】

  “跳好舞”和“讲好故事”:看舞剧艺术“破圈”之后如何实现整体突围

  《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红楼梦》《记忆深处》《孔子》《青衣》……近几年来,中国舞剧市场日渐繁荣,爆款、破圈的好剧目喷涌勃发,当代舞剧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历史新高度。同时也让我们思考,江苏舞台如何能推出像《永不消逝的电波》这样破圈的舞剧作品?

  舞剧《红楼梦》

  中国舞剧走进新时代

  十年前如果提及中国舞剧,人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今天,越来越多的高质量舞剧作品活跃在舞台上。

  4月8日晚,由江苏大剧院出品的原创舞剧《红楼梦》二轮巡演于广州大剧院。虽然原定三场演出因疫情原因只演了一场,但当晚座无虚席的观众,以及演出结束后如潮水般的掌声,充分说明舞剧《红楼梦》真正打动了观众。结尾“花葬”一幕让十二钗有了一次打破空间的合体,这组展现女性群体对命运叩问的舞段更是惊艳四座。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有人说,2022年的舞剧市场要看“一红一绿”,红是《红楼梦》,绿则是《只此青绿》。回看2022年春晚,节目中最具破圈效应和颜值担当的,莫过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了。该剧以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为母本,对图画意境进行了近乎一比一的艺术再现,青绿设色被抽象成舞者的服饰装扮,而她们呈现出的不同造型和体态变化,则像极了层峦叠嶂毓秀钟灵的群山峻岭。

  再往回看,2021年7月,另一部爆款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上海美琪大戏院驻场演出,“驻场+巡演”双线并行。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表示,近年来中国舞剧能够连续半年在一个剧场里持续演出,同时还在全国其他城市进行巡回演出是非常罕见的,“电波”创造了历史。据统计,192天时间里,“电波”驻场演出总场次近百场。同步的全国巡演共计走过13个城市,上演63场次,很多观众甚至已有二刷三刷五刷了。

  除此之外,近几年的新创作品还有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大型民族舞剧《李白》《孔子》《昭君出塞》,重庆市歌舞团的舞剧《杜甫》、民族舞剧《醒狮》、芭蕾舞剧《敦煌》等。它们或是从文学经典中汲取营养,或是与耳熟能详的中国故事相遇,或是聚焦于丰厚历史和动人现实生活,充分展现了当下中国舞剧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

  短视频传播让舞剧出圈

  90后青年律师王蕾是个舞剧发烧友,她告诉记者,只要是著名舞蹈演员唐诗逸主演的舞剧,她一场不落都看过。“有一年春节,唐诗逸和秦熙两位在新加坡主演佟睿睿执导的舞剧《花界人间》,我和朋友临时花7000元买了机票飞去新加坡看演出。”一位网名叫“半三米”的观众更在朋友圈里晒出了他看《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票根,三年里他刷满了50场“电波”。

  当下的舞剧凭什么能获得青年观众如此青睐?对此,业内专家表示,一部好的舞剧必须兼顾“跳好舞”和“讲好故事”两件事。

  2009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青年舞蹈家王亚彬一直以来都坚持创新表达,用舞剧讲好故事。“中国舞剧近十年无论是戏剧观还是编舞理念、表现形式都有了很大改变和创新。我2013年开始和世界著名编舞专家合作,尝试以国际视角和思维来叙事、表达主题。2015年创作的舞剧《青衣》选题有较好的文学积淀和优势,在此基础上我尝试以一种更加简洁、易于讲述故事的方式构建舞剧,呈现人物关系,提炼表达主题。”基于选题的文学优势,《青衣》以精湛的舞技和创新表达的叙事方式,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赞誉。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爆款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冲破了舞剧的常规叙事,将电影艺术的平行蒙太奇手法和舞台艺术空间切割相结合,在敲击电报的声音效果里,艺术化地辅以电影字幕提示,给人一种舞台剧与影视剧结合共生的视觉冲击力。《只此青绿》则巧妙共享了经典名画的精妙设色、磅礴构图和丰厚意蕴,使舞剧审美层次瞬间提升,惊艳了观众,也在全国掀起一股“青”流。舞剧《红楼梦》除了还原原著中“省亲”“游园”等“名场面”,还创造性地加入了“团圆”“花葬”等“新场面”,让“十二钗”于繁华落尽后在舞台上重聚,体现出青年一代艺术家对民族文学经典的全新思考和演绎。

  在中国歌剧舞剧院著名编导佟睿睿看来,当下以短视频为主的新媒体传播的介入,助推舞剧更加深入人心。“舞蹈本身就具有视觉优势,短视频传播会给人更大的视觉冲击,反过来会激发年轻观众进剧场看演出。”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去年,原创舞剧《杜甫》中的一个舞段,全网累计播放量突破20亿。舞剧《孔子》的“采薇舞”段落、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渔光曲”段落、《朱鹮》《只此青绿》的群舞段落等,经大众传媒以及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突破了舞剧的专业受众群体,产生了破圈效应。“舞剧现场那美出天际的服化道,配上舞蹈演员们超高的颜值和形神兼备的表演,年轻人要的不就是这些视觉享受吗!”王蕾笑道。

  江苏舞剧如何突围

  一批青年舞剧主创者和舞蹈明星,拥有越来越多的粉丝,他们带着舞剧一起出圈。

  这里有先后收获《红高粱》《天路》的王舸;执导了《沙湾往事》《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的“中国舞坛双子星”周莉亚、韩真;还有作品广受关注的舞剧编导佟睿睿、孔德辛,前者创作了《水月洛神》《一起跳舞吧》《朱鹮》《记忆深处》,后者创作了《孔子》《关公》《昭君出塞》等;还有通过《大饭店》《红楼梦》崭露头角的90后舞剧编导黎星、李超等;更有凭借精湛舞技征服观众的唐诗逸、朱洁静、秦熙、刘迦等青年舞者。

  作为江苏省近年来最亮眼的一部原创舞剧,《红楼梦》的成功除了依托文学名著的加持,还依赖众多舞蹈明星的加盟。有网友评价,舞剧《红楼梦》的演员阵容集结了当代舞坛的“半壁江山”。包括导演黎星、李超,舞者李艳超、李倩、胡婕、张娅姝等十几位优秀青年舞蹈家,还有编剧崔磊、李宜橙,作曲赵博,舞美设计胡艳君等。

  舞剧《朱自清》

  江苏另一部可圈可点的原创舞剧《记忆深处》则出自著名编导佟睿睿之手,著名舞蹈演员唐诗逸领衔,极具张力和爆发力的肢体语言,舞出了直击人心的灵魂呐喊。无锡市歌舞剧院2020年创作的原创舞剧《歌唱祖国》由著名编导王舸操刀,特邀青年舞者刘迦、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获得者秦熙领衔主演,以“轻喜剧+电影质感”的方式,演绎出宏大的主旋律题材。扬州歌舞剧院出品的舞剧《朱自清》,2020年荣获第12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极具感染力地展现朱自清先生的晚年形象,将人物向更深的层次刻画。遗憾的是,除刘迦外,这几部拿得出手的江苏舞剧,主要演员全部都是外邀。

  江苏舞剧如何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突围?面对这一命题,佟睿睿认为,除了要讲好故事创新表达之外,人才储备也非常必要。“你会发现舞蹈界很多优秀人才都集中在北上广,那么,除了引进人才,如何培养更多本土化的人才?”同时,佟睿睿认为:“艺术最终还是落在人的身上。作为一个艺术家,一定要在时代的高度上思考问题。一部作品的选材及其表达的含意,完全体现了艺术家独特的思维、视角及思考深度。作品最终的呈现形式和审美气质,则有赖于艺术家自身的修养与美学高度。”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慕羽则指出,个别舞剧的“破圈”,并不意味着舞剧艺术的整体“出圈”。要实现舞剧的全面突围,还要持续增强舞剧艺术的传播能力和表达创新,实现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的平衡,回应大众的现实情感和精神向往,提升人文温度。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高利平

  【新潮】

  哥仨好

  文/屈志坚

  就在这个清明,96岁高龄的袁伯伯走了。闻此噩耗,伴随泪水的,是无尽的回忆。

  为躲避抓壮丁,父亲14岁就远离家乡,到300里外的许都当学徒。这里的两位师兄,一位就是袁伯伯,另一位是纪伯伯。

  袁伯伯是当地人,纪伯伯则来自县城,都是读过中学的洋学生,而父亲读的是私塾,又来自农村。但两位师兄都特别关照这个小师弟,三个人朝夕相处整五年,处得就如同亲兄弟。

  随着刘邓大军席卷中原,小哥仨也被卷入时代的激流。最终,两位师兄留在当地,父亲跟着部队到了南京。从此天各一方,但情谊却从未中断。

  在当时,他们也算是小知识分子,又生逢那样的激情岁月——袁伯伯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就当上了宣传部部长,纪伯伯随单位内迁西安,也当上了干部处处长。而父亲却命运多舛,1957年遭遇第一劫,降职降薪,从此厄运不断。

  但两位师兄待父亲一如既往,也从不因身居要职而有所避讳。父亲出差去许都,必住袁家,袁伯伯还总陪着父亲去四处探望当年的老友。纪伯伯出差来南京也住在我家,至今家中还珍藏着一张合影,他怀中抱着的,正是襁褓中的我。

  哥仨关系有多铁?纪伯伯成家稍晚一点,两个孩子各取了一个师兄弟孩子的名字,以至于在一起时前面要加“大”或“小”,否则不知喊的是哪一个。连我们三家的亲朋好友,也都知道这个佳话和背后的兄弟情分。

  十年动乱,父亲曾想一了百了。有一天,他把我拉到墙上挂着的地图前,一脸凝重地对我说,如果哪一天爸妈都不在了,你就去找袁伯伯和纪伯伯。当时的我,当然听不懂这弦外之音,却明白在父亲心中,两位师兄远胜自己的亲兄弟,是唯一可托付之人。

  所幸,父亲最终没有走上那条决绝之路,却也未能逃脱悲惨的厄运。1970年,父亲带着全家下放回原籍。

  途经许都,已被下放郊区劳动的袁伯伯连夜赶来。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袁伯伯,是个比父亲还要高的大个子,亮脑门,虽然正在被批斗,仍难掩领导干部的气魄,说话中气十足。当得知父亲此刻的境遇,他一下子沉默了,握了又握父母的手,转身又特意伸出大手,握了握我的小手。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握手,那温暖,至今仍浸润在我的心底。

  那天,袁伯伯陪着父母,默默地坐到很晚才告别。后来听袁妈妈说,因为父亲的遭遇,袁伯伯一连几个晚上,彻夜辗转反侧。

  就在落户农村后的第一个春节,失落困窘中,竟意外收到了袁伯伯的30元汇款。同样意外的,还有来自纪伯伯的汇款。自此之后,总能时不时地收到他们的汇款,过年更是必汇。要知道,那个年代,都是一元一角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即便两位伯父工资不低,却也并不宽裕。尤其纪伯伯,家中三个孩子、两位老人,一寄就是数十元,这是多么的不容易!

  雪中送炭的不仅仅是汇款。我的第一本《新华字典》,便是袁伯伯寄来的。为此我专门写了一篇作文,题目就叫《新华字典,我最亲密的老师》。前些年遇到一位当时的同学,他还提起此事,说一个南京下放的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作文,被附近中学老师拿去在课堂上朗读,至今还在当地传为佳话。可以说,正是这本字典,开启了我后来的文字生涯。

  同样难忘的还有一件事。纪伯伯单位里有很多南方人,过年专门设法从东海舰队调运了一批当时在北方很稀罕的咸带鱼分给职工。纪伯伯他们却舍不得自己吃,又寄来给我们,包裹中还有同样紧俏的白糖。等收到时,硬邦邦的带鱼划破了白糖的包装袋,那又甜又咸还有点海腥的混合味儿,成为我记忆中最难忘的“年味”。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面对落难者,太多的是避之犹恐不及。而来自两位伯父的帮助且长达六年之久,如同黑暗中仅有的光亮,绝望中仅存的信念,支撑着父母走过那漫漫的长夜。

  个人的命运,总是伴随着国家的命运而跌宕起伏。随着1976年10月的那一声春雷,父亲终于重获新生。自此,走过风雨的哥仨,相互走动得更密切了。

  有一次,父亲具体说起艰难时刻两位兄长的帮助,袁伯伯和纪伯伯这才知道,对方也一直在以同样的方式,默默地接济着师弟——真正的不约而同!这更让父母感动不已。

  袁伯伯性情豪爽,口若悬河,说起当年率团晋京汇演,曾受到周总理接见并宴请,高兴得哈哈大笑。而纪伯伯却寡言少语,性格内向。有一年经南京到武汉,父亲带我送他上船,待走过长长的舷梯回到码头,却见他仍站在船舷前目送着我们,一脸的忧伤。父亲说,你知道纪伯伯刚才跟我说了句什么,他说这一别,还不知道我们能不能再见面了。

  母亲因而常说:这哥仨性格迥异,不知怎么会处得这么好。父亲笑语:有缘。再就是,都是好人。

  晚年的父亲回首坎坷一生,常难免慨叹:当年如果不来南京,仍和袁伯伯纪伯伯他们在一起,就不会走这么多弯路,而且该是离休了。因而在我心中,一直以为袁伯伯是享受离休的,直到前些年偶尔说起,才知道并非如此。

  原来,当年正式填写干部履历表时,意气风发的袁伯伯觉得,开国大典这一天最有纪念意义,就把参加工作时间填成1949年10月1日。到了八十年代初统一审核确认干部离休身份时,他正好被抽到组织部具体抓这项工作。组织部老领导于是发话,老袁的历史我清楚,大军一来就参加革命了,让他再找两个人加上我,三个人证明一下按离休办。

  袁伯伯却说,这样办,人家岂不认为我在利用职权改档案,坚决给拒绝了。待到后来退休与离休待遇差距越来越大,组织上再次让他找证明人办更改手续,他说:别再麻烦了,不就少享受点待遇吗,我已经很满足。

  袁伯伯确实心态特别好,十年动乱中曾被打伤了腿,有很多年都难以行走,拖着伤腿四处求医。终于治愈后,坚持运动不止、读书不辍,年过八旬仍每天步行八公里,年逾九旬还每天读《二十四史》。哥仨中,他年纪最大,身体也最差,却是最长寿。

  袁伯伯的离世,让母亲特别感伤。因为疫情,这几天只能电话和微信联系,说得最多的就是袁伯伯。就在刚才,夜已经很深了,年近九旬的母亲还断断续续发来很长的微信,最后一句是:这样也好,他们兄弟三个,在天堂里又可以在一起了。

  是的,在另一个世界,老哥仨终于又在一起了……

  泪水,不禁再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想起两位伯父,想起父亲,那一幕又一幕让我再也难以入眠,于是在手机上写下他们的故事,想说的是:人生在世,尤其在困难的时刻,该怎样珍视友情,该怎样待人、做人和做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