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温暖使者·大爱民政②|徐正军:流浪乞讨救助路上,有我就有“家”
2022/01/11 20:38  新华报业网  

  在街边角落遇到衣衫褴褛的乞讨人员和满身异味的流浪人员,应该怎么做?

  徐正军,一定会毫不迟疑、走上前去,对他们嘘寒问暖、送水递食,并根据他们的情况施以援手。

  徐正军是高邮市民政局救助管理站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3年6月,那时刚工作的他看待这份工作的心情是极不平静的。大学毕业,到站里上班不久,徐正军第一次执行任务,是在一个荒废的建筑工地旁,发现一名热晕躺在地上、衣不遮体的中年人,徐正军赶紧将他抬上车,送到医院。医生严肃地对他们说:这个人有传染病,小心点!当时徐正军整个人都懵了,好在防护措施得当,并没有引起什么后果。不过,这件事一度让他迷茫:这份工作的意义在哪里?

  和徐正军一同执行任务的同事,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语重心长地说:“救助站工作特殊,每天走街串巷,哪里偏僻往哪钻,面对的都是流浪乞讨人员和身陷困境的人员,他们在社会上可是绝对的弱势群体,我们不帮他们,谁来帮他们?”

  同事的一番话触动到了徐正军,确实,流浪乞讨人群,是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他们也需要关爱和帮助,如果救助能改他们带来一点努力,一些改变,或许,他们的人生就会有另一番模样,城市也会多一份文明,社会就会多一份和谐。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徐正军逐渐领悟了这份工作的特殊意义,在同事们的带领下,工作热情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后来的工作中,通过努力,看到流浪人员与家人团聚、身体渐愈、露出笑容时,徐正军由衷地感到喜悦和欣慰,为自己所从事这份温暖的工作而自豪。

  一通来自境外的电话

  2014年9月,辖区派出所送来一名大约10岁的小女孩来站,无论怎样询问,她始终低着头不说话,徐正军以为她是聋哑人。考虑到她是儿童,救助站制定了专门的照顾方案。为她布置了专门的房间,还为她购买新衣服。一天天的耐心陪伴终于换来小女孩的信任。突然有一天,她开口说话了!可大家一句听不懂。经过多方比对,发现她说的竟然是越南语。确定这一情况后,徐正军立即与公安部门联系,终于找到一名嫁到高邮的越南籍女性前来与女孩沟通。

  小女孩断断续续地说,她是跟随老乡来中国的。由于人生地不熟,与老乡走散后,流落街头,几经辗转来到了高邮,但也说不出家在越南的具体地址。

  在这期间,公安部门负责寻找女孩的家庭住址,而徐正军和同伴们则精心照顾她的起居生活。小女孩很喜欢学中文,徐正军就做她的老师。她从一开始不会说中国话,到后来居然能简单地交流。最后,她与救助站附近的居民都熟悉起来,居民们有好吃的东西,都会送一点给她,她也会露出腼腆的笑容,说一声谢谢。

  半年后,公安传来好消息,女孩的家庭地址查到了,并安排她返乡。离别前,徐正军问小女孩还有什么愿望,她说想和大家拍一张合影,并让徐正军把电话号码写在了照片的背面。

  两个多月后的一天,值班电话铃响起,接通后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徐正军觉得不可思议。小女孩说她打电话需要走很远的路,而且电话费贵,但她想告诉救助站,她平安到家了。一年后的某天,徐正军再次接到境外电话。小女孩在电话里兴奋地说:“哥哥、哥哥,今天是爸爸妈妈陪我过来打电话的,就是想告诉你,我上学了,等我长大了,还会回来看你们的。”

  挂断电话,徐正军久久不能平静。付出后的信任与收获让他感动,难以忘怀,一切付出都很值得,也坚定了他在救助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寻找了五年的“高救务”

  徐正军记得,有一名流浪者名叫吴安友,智力障碍,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人。2015年9月,民警送吴安友来站时,因无法核实其身份,把他寄养在敬老院。

  五年来,救助站一直没有放弃寻找他的家人,通过电视台、报纸发布寻亲信息,通过公安部门采集指纹和DNA比对,也出差去过很多地方进行核对确认。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张家港智慧寻亲救助先锋队的帮助下,比对上了他的信息,找到了他远在千里外的家。

  2020年9月11日,徐正军和同事启程送吴安友回家,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到达了所在村庄。吴安友的家人和左右四邻早早等候在门口。吴安友一到家,村民便放起了鞭炮,看到久别重逢的儿子,已到耄耋之年的父母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并将写有“为民所急 为民解忧”的锦旗赠送给徐正军。那一刻,村里人纷纷鼓起掌,令人动容。

  其实救助站里滞留人员远不止吴安友一人,有的滞留时间甚至超过五年以上,但徐正军从没有放弃帮他们重返家园的机会。除了日常的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救助站还通过电视台、报纸发布寻亲信息;通过微信、今日头条等互联网渠道,创新寻亲方式;与各地公安部门联系,运用DNA查询、“人脸识别”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寻亲,提高匹配的成功率。经过努力,高邮救助站已陆续为10名滞留人员找到回家的路。

  疫情隔不断真情

  实现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难有所帮,是民政人的初心和使命。去年,扬州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务工滞留人员逐渐增多。救助站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过媒体宣传、引导滞留人员来站救助,在做好体温、核酸检测、查看两码的同时,安排滞留人员的生活照料。随着救助人员的激增,救助站立即租用宾馆临时安置滞留人员,使他们在疫情之下,生活得到保障。

  其中,来自浙江龙游县的两名未满18岁的男孩,想利用暑假时间出来打工补贴家用。因疫情,事先联系好的工厂不再招工,男孩身上带的钱几乎花完,就住在高邮市泰山庙桥洞下。当时天气炎热,徐正军发现他们时,男孩们身上满是蚊虫叮咬的脓包。徐正军立即带他们来站,开空调,安排洗澡、食宿,帮他们联系家人。

  一段时间后,因为开学在即,家人来高速出口接孩子。无奈疫情防控,高速不让放行,他们与父母只隔着一道收费站的大门却无法离开。当时孩子失声痛哭,徐正军看着他俩,也留下了眼泪。但徐正军郑重承诺:“先跟我们回去吧,等疫情结束,一定让你们平安回家。”接下来的日子,男孩出现焦虑情绪,连饭都不怎么吃。徐正军耐心安抚和疏导,他们逐渐定下心来,拿出书本,安心学习起来。8月26日,离邮通道开启。徐正军护送他们踏上回家的火车,车门关闭前,他们回头深深鞠了一躬。

  疫情无情人有情。徐正军说,也许,男孩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次人生经历,不过庆幸的是:在困境中,有人伸出了援手,给予他们关怀和温暖,这或许将在他们心底埋下一个善的种子,会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发芽。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时间过得好快,一眨眼九年过去了,徐正军也从当初那个懵懂少年,成为救助战线的业务骨干。回首这九年,徐正军救助过艾滋病患者、精神障碍者、流浪拾荒者以及困境未成年人等共计1700多人次,护送300多名流浪乞讨人员返乡,不管面对什么样的人,徐正军内心的想法都一样:热情对待,温情救助。

  整理: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唐悦

  图片视频由江苏省民政厅提供

标签:
责编:刘艳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