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梁保华在《新华日报》撰文缅怀韩培信:为富民强省鞠躬尽瘁
2021/10/26 11:41  新华报业网  

  为富民强省鞠躬尽瘁

  ——缅怀韩培信同志

  梁保华

  韩培信同志是深受江苏人民敬重的老书记。今年是他诞辰一百周年。岁月悠悠,往事历历,长久沉淀下来的许多记忆难以忘怀,谨以此文表达对韩老的深切怀念。

  一

  在江苏历任省委书记中,韩培信同志有着独特的经历。1921年,他出生于苏北响水镇,刚满3个月父亲就撒手人寰,6岁时母亲重病去世,从此他与13岁的姐姐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在苦水里泡大。韩培信同志经常说:“我是一个孤儿,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一切。”他青少年时期就开始接受进步思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8岁参加革命,19岁加入共产党。在近八十年的革命生涯中,韩培信同志饱尝艰辛困苦,历经磨练考验,始终初心不改,对党和人民忠贞不渝,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不移。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代,他不怕牺牲,不畏艰难,不懈奋斗,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各项任务,为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韩培信同志担任阜东县八滩区区长、区委书记等职。他领导群众开展抗日根据地建设,积极配合新四军进行反“扫荡”斗争。当时的八滩是盐阜地区的重镇,也是新四军后方基地之一,部队的军械库、医院、伤病员驻扎在这个区域。他坚决执行新四军黄克诚师长的命令,为粉碎日寇侵占八滩的企图,动员组织群众坚壁清野,并带领地方武装与新四军一起战斗,打败了日伪军的猖狂进攻,有力巩固壮大了根据地。他还组织力量护送新四军领导人和著名民主人士邹韬奋先生经滨海分别赴延安和山东解放区。1945年夏,他率领民兵一举俘获了敌伪少将陈光寒为首的一股顽匪,受到了黄克诚同志的赞扬。

  解放战争时期,韩培信同志担任滨海县县长、代理县委书记等职。他参与领导解放区各项建设,组织群众发展生产、奋勇支前。1947年,华东野战军一纵转战山东途经滨海,他发动各方面力量,筹集军粮15万斤,接收安置伤员1000多名,为部队解决了燃眉之急。1948年,他带领地方武装参加解放响水的战斗,实现了滨海全境解放。淮海战役期间,他抱病率领支前总队,冒着枪林弹雨,运送弹药、粮草上前线,将战场上的伤员接回后方,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韩培信同志先后担任常熟县长、县委书记,苏州专署专员、地委书记等职。他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工作部署,领导剿匪肃特、土地改革,进行扫除各种社会弊病的斗争,整顿市场和社会秩序,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他准确把握党的政策,高度重视和做好统战工作,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偏差,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经济稳定发展和社会安定,受到了陈云、宋庆龄、黄炎培等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上世纪六十年代,韩培信同志担任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和代理秘书长等职。他曾经与江渭清同志一起到广州、杭州参加毛主席亲自主持的专门会议,参与研究修改和制订《农业六十条》等重要文件的有关工作。他协助省委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深入落实党的农村政策,解决“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参与组织领导全省大规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兴建江都水利枢纽以及治理淮河、疏浚京杭运河等一批重要工程。

  “文革”时期,韩培信同志受到冲击和迫害。他对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深为不满。无论处境多么险恶,他始终坚持原则,坚持正义,坚守信念。尽管自己身处逆境,仍不顾个人安危,保护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尽一切可能关心帮助受迫害的干部,表现出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和崇高气节。

  粉碎“四人帮”后,韩培信同志调任国家轻工业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他坚决拥护和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刀阔斧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为400多名受到错误处理的干部落实政策,安排了工作。团结带领部机关干部,坚决清理“文革”中派性影响,狠抓生产建设和轻工科研教育工作,为加快轻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国家处于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开启了改革开放新征程。当时的江苏,既面临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机遇,又存在不少历史难题和“文革”遗留问题,处在比较复杂的局面。在这关键时期,中央决定韩培信同志回江苏工作,也是江苏干部群众的期盼,可谓众望所归。

  韩培信同志主政江苏期间,坚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入进行拨乱反正,团结省委一班人,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实现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向前发展。他遵循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精神,采取有力措施积极稳妥地解决各种遗留问题,化解历史矛盾,增强各方面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强大合力,聚焦改革开放,聚力经济发展,开创了江苏工作的新局面。他积极推动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在农村,一手抓落实和巩固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手抓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在城市,以简政放权、搞活企业为重点,开展各个领域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他极力倡导外引内联、“三外”(外贸、外资、外经)齐上,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努力争取将南通、连云港列入国家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将南京和苏锡常较早列入沿海开放地区;热情支持昆山自费创办开发区,南京等地创办高新技术开发区;通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建设了扬子乙烯、仪征化纤等一批重大工程。大改革大开放促进了大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江苏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改革开放取得重要突破,经济实力上了大台阶。

  乡镇企业发展是八十年代江苏的一大亮点,韩培信同志为此做出了开创性的历史贡献。韩培信同志曾经较长时间分管或从事农业农村工作,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满腔热忱支持农村社队企业发展。主持省委工作后,他坚持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旗帜鲜明地提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理念,坚决排除来自多方面的种种非议、责难与干扰,毫不动摇地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积极探索以市场调节为主和“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路子。亲自总结推广无锡堰桥“一包三改”的改革经验,解决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锅饭”、平均主义和政企不分的问题,有效增强了发展活力;在苏北推广符合当地实际的“四轮齐转”的“耿车模式”;全面开展“三上两创一提高”,促进乡镇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举措,促进了全省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到八十年代末,江苏乡镇企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二分之一,成为江苏经济的“半壁江山”。乡镇企业兴起与发展,为市场化改革发挥了先导性作用,大大加快了江苏工业化的进程。邓小平同志对乡镇企业的发展奇迹给予了高度评价,热情地称之为“异军突起”。

  加快发展苏北,积极提高苏南,是韩培信同志主政江苏期间作出的重要决策。这一决策的落实有力推动了苏北加快振兴、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苏北发展滞后,是长期困扰省委省政府的一大难题。上世纪七十年代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滨阜涟灌响,穷得叮当响”,八十年代又增加了一句:“老省长、新书记,家乡产值不过亿。”听到这些顺口溜,面对当时苏北的困境,韩培信同志的心情十分沉重,深深感受到干部群众对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的急切期盼和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他担任省委书记后,积极开拓,笃实力行,把解决苏北发展的难题作为省委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列为优先议题,亲自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主持省委常委会作出决策,提出了加快苏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和工作思路,出台了三项重大举措:一是从省级机关抽调干部组成工作队,到苏北地区帮助工作;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特别强调重点支持教育、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13个经济薄弱县的财政转移支付;三是实行南北挂钩,组织苏南经济发达县市对苏北经济薄弱县对口帮扶。为了保证这些措施落实到位,他还分别召开专门会议,亲自部署,督查落实。从此开始,经过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努力和全省人民共同奋斗,苏北的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南北差距已经显著缩小。看到今天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喜人局面,我们不能忘记韩培信同志为此立下的功劳。

  提出并实施“科技兴省”战略,是韩培信同志主政期间作出的又一重要决策。这一重大战略体现了韩培信同志的远见卓识和战略思维。韩培信同志认为,江苏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经济社会发展应当主要依靠智力和科技,必须把科技兴省作为江苏最根本、最长远的战略。围绕实施科技兴省战略,他提出了三条措施:一是大力培养人才。他强调,科技兴省首先要依靠人才,要提倡多种形式办学,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教育事业;二是坚持产学研结合,大力发展应用科技,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三是努力把沪宁沿线建设成为人才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和新兴产业基地。这些认识和措施,不仅在当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即使今天看来,也具有独到的前瞻性和引领作用。

  三

  韩培信同志经受过革命战争的考验,有长期领导工作经历,不仅领导经验十分丰富,而且始终坚持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把中央的指示精神和江苏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与时俱进,深入了解新情况,不断研究新问题,认真探讨工作新思路。在担任省委书记后的第一次常委会上,他就提出:“今后我们常委会定一条规定,凡是重大决策,首先提出问题,大家带着问题,下去调查研究,然后提出方案,经过常委会讨论,再做出决定。”他自己率先垂范,坚持先调研后决策。为了深入研究乡镇企业发展的问题,他曾长期以无锡东亭为联系点,开展跟踪调研。他住在一位老支书家中,与村里群众促膝交谈,了解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围绕加快苏北发展的问题,他曾进行过两次长时间的调研:决策前赴苏北调研20天,深入“滨阜涟灌响”,了解和分析苏北发展的现状、差距和潜力,研究提出苏北发展的思路和措施,为省委常委会决策提供了基础;在省委作出决策部署之后,他再次到苏北进行了半个多月的调查,着重了解省委决策部署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落实过程中的问题。他不仅把调查研究贯穿到从决策到落实的全过程,而且还十分注意通过调研,在工作中力求分类指导,分别施策,防止走马观花、一刀切、一阵风等形式主义。他在轻工业部工作期间,到过多地调查研究,每到一地都能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工作建议。他到东北三省调研,在调研报告中反映:东北地区产业结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建议国务院和部党组采取有力政策,支持东北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轻工业发展。他的建议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他到贵州、云南等地调研,向当地建议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特色资源,开发新产品,发展新产业。他到轻工业生产基地上海、天津、广州调研,其中率领工作组在上海蹲点调查三个月时间。他深入企业座谈,下到车间参加劳动,亲临商场站柜台,和企业干部职工共商增产节约、革新挖潜、改善管理的措施,直接听取消费者的反映和意见。通过深入调研,向部党组和三个地方的轻工部门提出了加快轻工业发展的具体建议。他特别强调,在轻工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不仅要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而且要高度重视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防止产生“萝卜快了不洗泥”现象,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我曾经多次随韩培信同志下基层调研,他的求真务实、稳重扎实、低调朴实的思想作风,使我深受感染、深受教益。

  韩培信同志作风民主,既坚持原则,又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他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凡是重要问题,特别是一些认识不一致的问题,他都在会前个别听取意见,充分酝酿,努力形成共识,坚持民主科学决策。他到各地调查研究,不仅听取主要负责同志的汇报,而且还要找领导班子成员广泛交谈。这样做,既有利于更全面深入地听取意见,又可以直接了解考察干部。他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公道正派。重要干部任免,亲自考察,注意听取各方面意见。他高度重视并满腔热忱地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在他主政期间选拔的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陆续成为了各级领导骨干。他善于团结同志,能包容不同意见,从不独断专行,从不违反制度滥用个人“拍板”,也从不因为不同意见而疏远或排斥某个同志。就是对那些曾反对过自己,而且被实践证明是反对错了的同志,也不计前嫌,以诚相待。有一位同志在“文革”中曾经反对恢复他的党籍,在他主政期间,这位同志先后被提拔为县委、市委主要负责人。当时有人表示不解,他坦然地解释说:“看一个干部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这个同志表现不错,也有才能,是个好同志。”他的宽广胸怀令人心悦诚服。

  无论什么时候,在任何地方,无论身处顺境或逆境,韩培信同志总是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服从大局为重,不计个人进退得失。举三个事例:第一个例子,“文革”时期,他受到冲击,靠边审查四年,恢复工作后到扬州地区任革委会主任。为了更有利于工作,他主动向省委提出,改任副主任,专心致志抓生产、管民生。在这期间,还发生过一件事情,当时省革委会负责日常工作的领导人,认为农村社队企业是“资本主义尾巴”,要求各地禁止发展。韩培信同志坚决抵制,他冒着再次被打倒的危险,写信给时任省委书记许世友同志反映情况,明确表示反对意见。他的意见得到了许世友同志的支持,从而避免了社队企业被砍的命运。第二个例子,“文革”结束后,国家机关有过一次调整工资,升级比例为百分之四十。韩培信同志爱人王浩同志是一位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与同等资历和职务的干部相比,工资级别明显偏低,所在单位上下一致同意给她调整工资级别,名单报到了部里。韩培信同志负责审批,他把名单压了下来,并说服妻子放弃了升级机会,把调资名额让给了其他同志。第三个例子,1984年省委作出加快发展苏北的决策后,抽调省级机关干部到苏北帮扶工作,韩培信同志的大儿子当时是航天部驻江苏机构的一名副处长,他首先动员儿子下派到革命老区滨海县工作。这一举动起到了无形的表率作用。我与他一起工作和相处中,知道的此类事情远不止这几例。他一贯为人低调,待人宽厚,敢于担当,以身作则,默默奉献,从不张扬自己,总是把成绩和功劳归于集体,经常把困难留给自己,尽量把机会让给他人,凡是责任和压力自己先承担。他的高尚品格和崇高风范感人至深。

  韩培信同志对党和人民始终怀着赤子之心。他退出领导岗位之后,仍然保持着炽热的为民情怀,热心于扶贫事业,尽心尽力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做实事。他与中组部老领导何载同志倾力推动,并得到中央支持和批准,促成了江苏与陕西建立了对口帮扶的关系。他不顾年迈体弱,为苏北革命老区争取建设项目而奔忙。家乡遭遇百年未遇大灾,他和妻子立即组织捐献棉衣和物资送到灾区。他晚年把自己省吃俭用积蓄下来的201.69万元,全部捐给了家乡响水,用于资助孤儿和贫困学生。他这种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崇高精神深深激励着后人。

  韩培信同志九十七年人生历程,九十三年生活、战斗、工作在江苏。他对江苏的父老乡亲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江苏这片热土有着深沉的热爱,他为江苏富民强省毕生奋斗、鞠躬尽瘁。他已经离开我们近四年了,他可敬可亲的形象依然留在我们心中,他创造的业绩和贡献写在了江苏大地上,他的革命精神、优秀品德和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可以告慰的是,韩培信同志等老一辈领导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美好愿景,正在江苏变为现实。我们相信,在省委的领导下,全省人民共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目标一定能圆满实现!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