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强富美高,交通先行,来“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展”看江苏交通发展成就
2021/10/22 21:25  交汇点  

  高铁、飞机、自驾……这些年来,人们的出行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快捷。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飞速发展,不断延伸,改变着每一个江苏人的生活。

  正在举办的“百年征程 初心永恒——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展”上,省交通运输厅设立专门展台,立体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下,江苏在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和卓越成就。

  公路、水运、航空、铁路、智慧交通、绿色交通……省交通运输厅展台采用滑轨屏的形式,通过滚动播放的江苏交通数据流,分项呈现“十三五”以来江苏公路网络完善、水运通江达海、航空高速发展、铁路攻坚短板、智慧交通赋能未来、绿色交通成为典范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展板上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全省公铁水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293亿元,是“十二五”的160%。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了约1.6万亿元GDP,新增了约300万个就业岗位。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由2015年的14.8%下降至1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支撑社会物流总费用下降了约1000亿元。

  长虹卧波,天堑通途,江苏沿江城市已从“隔江相望”走向“跨江融合”。展览现场,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五峰山长江大桥的模型雄伟高大,吸引了很多参观者驻足观赏。

  “对于江苏来说,从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以来,长江就不再是‘天堑’。”省交建局财务处(审计处)处长、过江通道前期工作办公室主任赵阳介绍,仅2020年,江苏就建成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五峰山长江大桥三座过江通道。其中,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是世界上首座轻型钢混组合结构斜拉桥,南京市民从河西经该桥到江北新区仅需10分钟,能全天免费通行;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南连苏州,北接南通,集国铁、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于一体,是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级公铁两用斜拉桥;五峰山长江大桥创下了七个“世界第一”,是连接长三角地区与京津冀地区最便捷的南北向过江通道,直接连通京沪、沪宁两条交通大动脉。

  五峰山长江公铁大桥建成通车后,我省过江通道累计建成17座,目前在建6座,沿江两岸设区市之间均有过江通道直联。“十四五”期间,江苏还将建成并开建多条过江通道。预计到2025年,全省已建和在建过江通道数量达到30座,过江通道瓶颈基本缓解,形成“跨江融合”发展新格局。

  今年年底,国内最长湖底隧道——太湖隧道也将迎来通车,这座隧道的模型出现在展览中。赵阳告诉记者,太湖隧道全长10.79公里,它所在的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是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确立的支撑“三大战略”发展的地方高速公路。太湖隧道建成后,将形成沪宁间的第二条高速公路通道,有力提升沪宁通道作为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的功能作用,形成拉动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省交通运输厅展台区域,硕大的“江苏省铁路规划示意沙盘”最为引人关注,沙盘呈现了江苏“三纵四横”的铁路建设总体布局,分为既有铁路、在建铁路、规划铁路、拟规划铁路等,以不同颜色的灯光分别展示。“以前去淮安出差,开车需要两三个小时;现在通了高铁,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来往非常方便。”参观展览的南京市民熊玥对江苏省内日益便利的“高铁出行”深有体会。

  铁路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战场。 省铁路办规划处副处长孙华强告诉记者,“十三五”时期,江苏铁路建设在增扩有效投资、完善路网体系、实现跨江突破、引领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亮点纷呈,为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到2020年底,全省干线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4204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215公里,比2015年增加1356公里,增幅高达158%,从“十二五”末的全国第14位跃升至第2位,初步实现成环成网。“轨道上的江苏”初见雏形。

  “展望‘十四五’,江苏将在继续加快干线铁路建设的同时,推进城际铁路建设,围绕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形成‘拥江环湖环沪’的城际铁路网和中心城市辐射的市域(郊)铁路网。”孙华强介绍,到2025年,江苏将新增铁路里程约1000公里,总里程达到5200公里。高速铁路里程约3000公里,覆盖所有设区市和90%左右县(市)。到2035年,全面建成“轨道上的江苏”,形成“4321交通圈”和“123快货物流圈”, 自主运营体系基本建成,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完善,形成人悦其行、货优其流、分工合理、安全高效、绿色智慧的铁路客货运体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俨 摄

标签:
责编:王娣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