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他们,为教育擎起一盏灯
2021/10/11 14:52  新华报业网  

  今年10月18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诞辰130周年。南京晓庄学院传承着老校长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成长出一大批优秀教师。今天,交汇点新闻推出纪念陶行知诞辰130周年专栏“行知路上”第四期,带您走近晓庄人。

  陶勑恒:29年用爱心为学生暖心

  29年从事未成年人心理援助工作,6次奔赴汶川灾区和3次赴雅安灾区开展心理救助工作……他,就是我国首批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研究与实践的专业人员、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全国)辅导中心副主任、“陶老师”工作站的创建者、“陶老师”团队的领军人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的陶勑恒教授。

  截止到2021年8月,陶老师工作站面询2.7万人次、热线16万例、危机干预478例等。平均每年接听热线电话5000例,面询2000人次,生物反馈训练300人次,初询接待近200人次;每年10多次到基层学校,现场服务900多人次;每年处理危机近20例;QQ开通后每年接待800多人次;每年微博发布2000多条;每年约接受各新闻媒体教育类节目访30多次,开放日、家长讲堂、暑期夏令营等活动面向社会服务近千人,每年总服务近10000人次。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作为行知路上诸多“陶子”中的一员,陶勑恒教授默默践行着陶行知先生的大爱奉献精神,努力为未成年人营造宁静的心灵港湾。

  关注青少年“心灵发育”

  “我们的青少年特需要帮助”,这是陶勑恒教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的眼里,学生的问题和成人的问题一样,都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同样会给青少年带来很多困惑。他们同样承受着来自学校、家庭和自己小圈子等等各方面的压力,个性的发展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冲突,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一系列的“成长烦恼”。加上他们内心不稳定,整合信息的能力不如成年人,因此,他们更需要帮助。

  出于一种深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1991年,陶勑恒教授主持创办了南京教育学院“学生心理测量与咨询中心”,同年受南京市教育局委托主持创办了“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咨询中心”。1992年,他参与创办了南京市教育局未成年人办公室主持的“南京市中小学生谈心电话”。2004年11月,为拓展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工作,同时也为褒奖陶勑恒教授12年来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所做的贡献,南京市教育局领导决定成立“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并将该中心命名为“陶老师”工作站,由“陶老师”热线、“陶老师”心理咨询中心、“陶老师”心理辅导流动服务战和“陶老师”信箱四个部分组成,陶勑恒教授受命领衔此项工作。2005年11月30日,“陶老师”热线启用短号码“96111”,成为国内首家短号码心理热线。虽然机构名称几易变迁,但是在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关键时期,使他们“心灵发育”得更加健康,这份沉重的责任从未动摇。2010年,中央文明办授牌成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全国)辅导中心”,标志着“陶老师”工作站服务对象的扩大和功能拓展的升华:立足南京,辐射江苏,影响全国,由“心理援助”到全面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成长。“陶老师”工作站结合年轻人的特点开通了QQ谈心平台(QQ号130296111)、短信10639611平台、“陶老师”热线微博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全国辅导中心网站(http://www.professor-tao.com/)在线咨询,既保护了倾诉人隐私,又极大拓展了公益服务范围……每个孩子随时随地都可以连线“陶老师”,获得及时帮助。

  作为“陶老师”工作站这个团队的创建者,陶勑恒教授是看着这个团队一步步走过来的。没有经费,他就自掏腰包,把他微薄的工资几乎都用在了需要帮助的孩子身上;人手不够,他全身心投入,不计报酬,义务加班加点。 “热线”开通之初经历了一个比较火热的时期,但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种种原因,“热线”却迎来了它的低谷。就在最初的一些志愿者开始打退堂鼓时,陶勑恒教授仍然乐呵呵地干着,每天睡五六个小时,到处学习、到处取经,学生随时有问题随时去解决。

  帮助孩子重沐阳光

  在陶老师工作的办公室,无论是他桌上的电话,还是他片刻不离身的手提电话,只要铃声一响,“喂,您好!”这句话就以一种最专业、最和善、最关切的方式传递到对方心里,给了对方最初的友好和信任。见过陶老师的人都会觉得他是一位很慈祥的人,他善解人意的眼睛、亲切和蔼的微笑好象天生就具有让人安静下来的魔力。

  在成千上万接受陶老师治疗的学生当中,有个13岁突然双目失明的小女孩。在辗转了南京各大医院后,得到的答复都是各项眼科检查都正常的时候,唯一的可能就是心理疾病导致的癔症?家长想到了陶老师。陶老师开始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我握着你的手,你愿意吗?”“我看你手心有汗,很紧张,是吗?”“紧张……”“我看你大大的眼睛,双眼皮,眼珠黑黑的,脸红红的,非常非常健康的样子,你觉得呢?”“我觉得也是这样子。”“而且你还能看见,眼睛很亮!”在半梦半醒的催眠状态下,孩子的防御意识消失了,短短两个小时,她又看见了光明。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一个个在父母看来痛心疾首的问题,在陶老师的关怀下都会冰雪消融,重新回到了温暖的阳光下。

  忙碌是陶勑恒生活、工作的主旋律。从事中小学生心理援助工作29年以来,陶勑恒头上的青丝逐渐变成了银发,但是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依旧奋斗在中小学生心理援助工作的第一线。

  “我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感谢’”

  “爱与信任可以在我们手中传递,工作站每一位志愿者就是一盏明灯,当工作站携手而立,就一定能照亮学生们前行的路!”秉持着这样一份大爱奉献的精神,陶老师让最初那个5平方米的办公室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

  29年来,作为专业教师,陶勑恒教授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在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讲授“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家庭暴力及干预”、“危机干预和艺术治疗”等课程之余,还先后主持、参加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教育对策的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大中小学生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育部师范司高等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二十一世纪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南京市教育局重大招标项目“中小学心理咨询专业化建设”项目等科研项目,撰写或主编《小学生心理辅导》、《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心理咨询与辅导及自学考试大纲》、《咨询心理学》、《施暴者教育与辅导培训手册》等著作或教材。教学、科研、行政工作,他一项也不放松,24小时不间断开通的热线需要他,双休日面询需要他,危机干预的紧急介入需要他,下基层的现场服务需要他,晚间的研讨与督导也需要他。面对异常繁重的任务,陶行知先生的大爱奉献精神始终是他背后最强有力的支撑。

  在他的谆谆教导下,那些落入心理低谷或陷入心理危机,以及行为偏差甚至越轨的青少年,找回了自我真正的价值,走上正常发展之路。作为直接受益人的学生及家长,向“恩人”表表心意也是人之常情,可是在陶老师工作站,你看不到一面锦旗和一封表扬信,只有一些孩子们自己做的小玩意,这似乎与陶老师的名气和业绩不相符合。

  那是因为陶老师始终恪守着一个心理治疗师的职业道德,把这些东西都一一谢绝了。陶勑恒说:“我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感谢’,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心存的感激太多,便会失去心理平衡。如果我的当事人能够彻底忘却接受治疗这档子事,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快快乐乐地生活,这就是最好的‘感谢’”。

  陶勑恒教授是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作为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2008年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2009年全国模范教师,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10年被南京市人民政府评为新世纪教书育人楷模;2011年、2013年两次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当所有的这些耀眼的光环褪去,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他对每个学生一如继往的宽容微笑,听到的依然是他对无助学生毫无保留的耐心劝慰,感受到的依然是他对边缘孩子润物无声的援助与关怀。

  》》》

  严开宏:师者,示范也

  严开宏,博士,副教授,教师教育学院专任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培养小学教师的道路上,严开宏多年来坚守“教师教育者”的育人初心,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成为学生和广大青年教师的人生引路人,被评为校第十届师德师风先进个人。

  爱课堂与爱学生:师者的教学世界

  每一个听过严开宏课的学生,都体验到大学课堂应有的样貌、学问的深入探究、师生的交流对话、气氛的严肃活泼。他很少点名,却极少有学生缺席。他在课堂上的讲授、讨论浑然一体,最喜欢与学生交流,尊重并倾听学生的观点。这种讨论不会让学生担心“我回答得不好怎么办”,因为他的课堂上进行的是“学问的探询”,而非“答案的给予”。

  他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同样彰显了他一贯的严谨风格。有学生感慨说:“面对我们的毕业论文,严老师永远比我们要认真、严肃。”在论文研讨中,他不会直接告诉学生哪里修改,如何修改或者直接帮学生修改,而是通过“交谈”,一点一点让学生去发现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这是一种完全抛开时间的“教学游戏”:一位教师与两三个学生坐在办公室半天甚至一整天,只是在交流各自的想法,没有急于给出答案,仿佛遗忘了“外面的世界”,这也让不用坐班的他每天出现在校园成为惯常之事。

  读教育与读儿童:师者的学术世界

  作为教育学博士,严开宏将教学工作与学术工作贯通起来。他所主讲的《儿童教育概论》、《童年的历程》课程不仅因充实有趣的氛围广受学生喜爱,同时也成为其个人学术研究的实验场与交流地,促进了其个人学术科研的持续发展。他的研究兴趣点是教育基本理论、道德教育哲学和儿童哲学,尤其致力于在儿童的生活中检验道德哲学的理论问题,关注儿童的德性成长与童年价值的关联,先后出版《价值多元与道德教育》、《童年的价值》等具有深度影响力的学术专著。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学者,既要适应这个时代,也要超越这个时代。在理解教育与阅读儿童的过程中,他保持相当的学术自觉,他敏锐发现:课外书的不少作品很少涉及正规教育,即使有那么一点儿,对学校教育的态度也不太友好。他创造性提炼了一种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童年经验与学校教育的分离”。为了验证这一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他请学生在多个年龄段进行了检验,结果屡试不爽,成人回忆或儿童表达他们的童年经验时一般不会涉及学校教育。人们谈论的是没有“教育”的童年。或者说,童年经验与教育的分离同时也是教育与童年价值的分离。他并不满足于将这些学术关注仅停留在论文和专著中,相反,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过程中,他积极反思人才培养的时代转型,将“学术成果”努力转换为“人才成果”。其参与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明显浸润了他的学术洞见和智识贡献。他的学术风格也给正在迷惘中的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指明了方向。

  有意思与有意义:师者的生活世界

  作为学者,严开宏并非躲在书斋里生活,相反,他深度参与学院、学校一切活动。2019年以前,严开宏长期主持教育学教研室工作。在此期间,他率先垂范,在承担繁重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同时,将教育学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安排得井井有条,教育学排课优质高效,有力保障了学院教学秩序与规范。在卸任教研室主任之后,严老师仍然最大程度上为教研室同事服务。近几年来,教研室多位青年博士受惠于他的指导帮助,大家亲切地喊他“师父”。2018年3月,作为儿童研究所副所长的他,参与组织的“与儿童一起成长的卓越小学教师之路”国际学术论坛,吸引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中国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向海内外发出教育研究的“晓庄声音”,影响深远。

  高校不仅是教学与科研场所,更是面向学生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公共空间,需要个体力量的集体汇聚,严开宏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各类专业建设项目研讨之中。在师范专业认证、一流本科建设、一流课程申报、品牌专业建设等各项工作中,他始终冲在第一线。

  严开宏从未想过一定能教给学生什么,就像论文指导他并不强调给出答案,他的行动更像是以“非教育者”的身份进行教育,呈现了一种“无教之教”。然而,他的全部言行和全部人格,真实地影响着身边的学生、青年教师以及所有亲历者,因“立行”而“立言”,彰显了面向日常生活的师者本色——师者,示范也!

标签:
责编:纪树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