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新华时论 | 两个“之问”费思量
2021/09/22 19:51  交汇点  

  前有“钱学森之问”,今有“老院长之问”。解放日报22日报道,安徽大学某学院一名老院长有感于“引才难”现象,给分管人事的常务副校长陈诗一发了条1300字的“短信”,痛陈学校进人制度缺乏弹性、学院缺少应有的话语权,“难道人才太多了?!”从复旦大学调安徽大学工作还不到一年的陈诗一,对此深感触动,将其称为继“钱学森之问”之后的“老院长之问”,并着手推进相关改革。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道必答题。从钱老发问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6年,教育界人士还在旧事重提、继续追问,这说明,钱老提出的问题到现在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我们的大学还没有培养出足够多、足够优秀的顶尖人才。安大老院长的发问,为各方破解“钱学森之问”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方向:培养杰出的学生,离不开杰出的教师,而高校引来、用好杰出教师,亟需破除各种体制机制的障碍。

  报道中说,安大老院长痛切发问的诉求只有一个,就是为学院引进一个对学科很重要的人,但是这个人的学科影响力又不能完全体现在可见的研究成果上,因此,学校人才办也感到很委屈。无独有偶,不久前,国内某名校一名教师也公开发文反映,其所在学院拟延聘一位科研成果丰硕、深受学生欢迎的老教授,但却被学校人事部门以不符合现行规定为由拒绝,引起了各方热议。这两件事,都反映出一些高校在人才管理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其一,高校制定的相关进人、用人制度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另一方面,作为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主体的学院,缺乏应有的用人自主权。

  有人说,教育的要义就是“用优秀的人培养出更优秀的人”。尽可能网罗更多“优秀的人”入校从教,成为学校办学育人的一项关键性、基础性工作。前阵子热播的《觉醒年代》剧中,北大校长蔡元培为了请陈独秀来校任教,数次亲临陈下榻的旅馆,其中有一次还是顶风冒雪,他的一腔诚意终于打动了陈独秀。同样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南大校长匡亚明听说武大教授程千帆赋闲在家,多次派人去拜访,在克服重重障碍后终于把程教授请来,为南大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人们至今对蔡元培、匡亚明等教育家肃然起敬,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思才若渴、用才有道,办学育人既有原则性也不失灵活性。

  欲破解“钱学森之问”,先要答好“老院长之问”。高校网罗优秀人才,既要有刚性的基本规则作为支撑,也要尽可能为规则执行预留必要的弹性,比如,避免在人才遴选和引进中实施片面的“一刀切”,不让简单的条条、杠杠变成绝对的、没有商量余地的“生死线”;又比如,在进人、用人方面,高校应当赋予院系以更大的自主权和话语权,充分尊重专业评价和院系的意见等。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在这些方面一直在推进改革,也取得了相应的经验和成果。用实际行动回答好“两个之问”,注定不是件容易事。在这方面,高校自身要发力探索、勇于改革,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有关各方也需提供相应的支持。

  (左中甫)

标签:
责编:王娣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