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一把剪刀、一根拐杖、一根钢钎,这些物品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
2021/09/18 22:16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2021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纪念日。当天,《日军“慰安妇”制度罪行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3号展厅开展。展览以中国和朝鲜半岛为中心,全面展示了日军在侵略战争中实施的“慰安妇”制度史实。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者通过欺骗、强行掳掠当地女性,以及将女俘虏强逼为性奴隶等方式,在中国各占领区全面实施了臭名昭著的“慰安妇”制度,设置的慰安所遍布中国20多个省(市),使中国、朝鲜半岛、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大量女性遭到性奴役,战时中国有超过20万的女性沦为日军“慰安妇”,一段段惨痛的人生经历给受害者们留下终生难以磨灭的伤痛。

  一把剪刀、一根拐杖、一根钢钎,此次的展品中,纪念馆近年新征集三件物品深深触动了参观者。湖南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罗奶奶是江西人,日军进攻江西上高时将在县城读书的她抓走关进慰安所内,被家人赎出来后,罗奶奶加入了抗日队伍,但这段被迫害经历仍然给她也留下了一生的阴影,罗奶奶睡觉的时候,枕头底下必须要放一把剪刀,才会有安全感,才能睡着。

  湖南奶奶陈美英(1926—2019)1944年春夏间被日军抓走沦为“慰安妇”,被日军折磨了近一个月后被救出。日军的暴行对她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生前每晚睡前都要要用自己的拐杖将门抵住后才能安心睡觉。

  而每晚陪伴海南奶奶林爱兰(1926—2015)入眠的则是一把铁钎,林奶奶曾在抗日行动中不幸被俘,惨遭迫害,沦为日军“慰安妇”,导致终身未育。

  这三件物品是“慰安妇”制度受害者奶奶们的精神守护,也是对日本侵略者无声的泣血控诉。日军在战时实施的“慰安妇”制度,给被侵略国家女性带来的身心创伤,并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而愈合,而是成为她们挥之不去的梦魇。

  近日,日本文部科学省近日批准五家出版社要求修改或删除教科书中“慰安妇”相关表述的申请,这种渐进式否认和歪曲侵略历史的企图和错误态度引起我国强烈不满,本次展览中的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和一段段影像等都是这段历史的铮铮铁证,不容否认。

  截至2021年8月,中国国内仅有10余位“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健在,受害者们终生未能等到日本政府的道歉。20世纪80年代以来,“慰安妇”问题逐渐在国际上引起关注。2014年和2016年,“慰安妇”历史档案两次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旨在让世界民众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维护女性的人权。

  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调查日军“慰安妇”问题,是国内的权威专家,也是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首任馆长。他表示,正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逐渐建立“慰安妇”制度,“如今,日本政府仍没有彻底反省,依然对‘慰安妇’问题百般抵赖,更谈不上诚恳道歉和赔偿。我认为这次展览的现实意义就是提醒我们不忘历史、牢记使命。”

  纪念馆馆长张建军介绍,纪念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连续6年前往广西、山西、江西、海南、湖南等地,实地走访慰问当地的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者及家人,不断挖掘新的线索、文物和史料。他说:“我们举办这个展览,就是为了呼吁人们牢记历史,自立自强,维护和平。”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朱娜 高鑫

标签: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