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名家热议新时代文艺评论、儿童文学如何把精品献给童年、忙碌的闲者 | 文艺周刊
2021/08/26 12:37  新华报业网  

  新华日报·文艺周刊(第135期)

  【视点】

  【繁花】

  【新潮】

  【视点】

  汪政×刘旭东×刘永昶:

  集结号吹响,文艺评论如何催生“似锦繁花”

  近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总体要求。围绕《意见》,紫金文艺评论特推出“圆桌谈”栏目,邀请文艺评论家们分享感悟、砥砺观点,为推进文艺评论事业繁荣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本期“圆桌谈”嘉宾为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刘旭东,江苏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永昶——

  中国文艺评论吹响集结号

  文 |汪政

  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既是当前和今后文艺评论工作领域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加强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具体举措。文件继承了我党文艺工作的优秀传统与丰富经验,又与时俱进,针对当前文艺发展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从宏观与微观上提出了开展文艺评论的意见与要求。

  在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中,文艺评论一直在场,未曾缺席,在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许多重要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的作用,如上世纪五十年代“双百”方针的确立,新时期文艺的思想解放等等,文艺评论都走在前列,引领潮流,提升思想。但是,无庸讳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兴起,文艺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媒体时代的到来和文艺消费的多样化,文艺评论显得滞后了。这种滞后是多方面的:

  比如视野狭窄、观念单一,缺乏应对复杂环境中的文艺现实,无法解决各种社会力量与文艺的关系;

  比如落后于文艺生产,无力阐释新的文艺形态与文化产品;比如标准模糊,导致文艺评论价值混乱,无法在复杂的文艺形势面前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立场;

  比如理论建设落后,理论与批评脱节,形成了文艺评论哲学的贫困,缺乏理念风骨与学术公信;

  比如话语方式陈旧,落后于时代表达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更未能融入多媒体时代,全面覆盖社会的文艺生活;

  比如缺乏文艺评论的有效性,自我封闭,自我矮化,自我萎缩,未能有效地勾连文艺生产、文艺消费,甚至已经消失于大众的视野之中,更别说以人民为中心了。

  当然,文艺评论的属性与独立性,文艺评论的学科伦理与评论家的道德操守也存在问题,为市场与趣味牵头鼻子走的评论行为已经相当普遍……

  所有这些问题积弊已久,确实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因为它不但事关文艺评论本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事关整个文艺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水平与国民素质。

  从历史上看,文艺创作的繁荣、文艺的消费与欣赏的提高从来是与文艺评论的作用分不开的。

  中国先秦文艺的百花齐放,魏晋时期文艺的自觉,唐宋时期文艺生活的全面提升,五四新文艺的诞生等等,文艺评论一直是开拓者、引领者与破冰者。更不用说世界文艺的发展史,启蒙文艺、批判现实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文艺……

  只要是文艺繁荣的时代,只要是文艺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文艺评论都是宣言者与播种机。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哪儿会有俄罗斯十九世纪文学的群星璀璨?他们的名字与托尔斯泰、契诃夫、屠格涅夫、果戈理、莱蒙托夫等伟大作家具有同样的光辉。

  重振文艺评论事业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因为我们处在一个百年未遇的大变局的时代,面临着许多复杂的形势,而文艺评论又是与社会发展、时代精神密切相关的。

  现在的文艺评论要处理的已经不是过去评论与文艺创作、评论与文艺受众这样单纯的关系,何况,不管是文艺生产还是文艺消费,其构成也与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要繁荣文艺评论,真正发挥文艺评论的作用,我们确实有许多工作要做,有许多问题要解决。而这些工作的开展与作用的发挥又远非文艺评论本身所能完成的,所以,这次加强文艺评论的意见由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不但说明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同时也说明了这一工作是一项整体性、复杂性与系统性的工程。

  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看,从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看,它需要全社会的认同,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参与。我们确实需要将文艺评论渗透到文艺生产与传播的各个环节,从文艺生产的规划、过程、终端与影响,文艺评论都不能缺席。如今的文艺生产工程性、系统性、协作性、制作性都相当强,远不是过去的个体性。现在的一些文艺工程涉及面广,投入量大,非常需要论证以及生产过程中的优化与调整,文艺评论怎么能不参与?千万不能认为文艺评论就是写一篇文章而已,文艺项目的提出与立项本身关系到文艺的观念,关系到文艺史,关系到文艺形势,关系到受众的欣赏趣味,关系到文艺表现形式等等,这些都是文艺评论。我们的一些作品,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文艺项目为什么不成功,为什么得不到受众的认可,或者叫好不叫座,作品的诞生就是作品的终结?问题就是出在没有尊重文艺规律,缺少评论的介入,如果文艺评论能提前介入,我们的文艺规划与项目会少走许多弯路。

  说到文艺评论的特殊形式与多样性的问题,我们会发现,许多围绕文艺的声音是在我们文艺评论的视野之外的,甚至是不被看做文艺评论的。如果我们将这些特殊的文艺评论都纳入我们的工作范围中,我们的批评家都能放下身段参与其中,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文艺评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解决文艺评论的落地性、有效性问题。比如各级各类的评奖,比如文艺作品的排行榜,比如短视频,比如弹幕,比如读书频道、读书会,比如微信、微博,比如跟帖、留言等等,都是文艺评论,而且是很接地气的文艺评论。想当年,伟大的评论家莱辛的杰作《汉堡剧评》,就是他看了戏后贴在剧院墙上的“小字报”,这与现在的微信与跟帖不是一样的吗?所以,平台是有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用起来。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文艺评论的理论支撑问题,之所以文艺评论出现许多问题,就在于我们没有自己的立场、标准与理论体系。为什么民族审美体系说了多少年还是未能有效融入现代评论体系?为什么常常会被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何时才能构建起中国特色评论话语?这都与文艺评论的上游学科如文艺学、美学甚至哲学密切相关。现在,边缘化的不仅是文艺评论,文艺学的地位也大不如从前,文艺评论失去了理论的供给侧。我们现在已经少有原创的文艺学理论体系,批评家中理论与批评才能兼具的也非常稀罕。当文艺评论缺少了理论支撑,它必然是软弱的,缺乏说服力与持久性的。

  问题与办法同在,困难与机会并存。《意见》的印发可谓恰逢其时,它是集结号,它开启了中国文艺评论的再出发。

  催生新时代文艺的似锦繁花

  文 |刘旭东

  在物质生活实现小康以后,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一定会大幅跃升。某种意义上,艺术可以代替宗教塑造当代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它对世道人心、对生命个体的精神世界的丰盈充实,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文艺作品的创作和鉴赏可能是人们精神世界最重要的领地之一。而文艺评论是对文艺作品创作和鉴赏最重要的引导和发散,同样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不仅是审美的,还包含着社会的、历史的、伦理的、道德的种种价值引领。习近平总书记说,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文学艺术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评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对意识形态安全,对文艺的繁荣,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新时代以来,中央对文艺工作和文艺评论工作高度重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联作协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在政协文艺社科界联组会上的讲话,都对文艺评论肯定了成绩,指出了问题,明确了方向,提出了要求。近日,中宣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这个《指导意见》,高屋建瓴,切中肯綮,对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术水准、阵地建设、组织保障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提供了政策举措。如果说文艺评论遇上了最好的时代,当不为过。

  对照《指导意见》,我觉得文艺评论界任重道远。对于当前文艺评论,我有这样几个印象:

  1、文艺评论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对文艺的本体性缺乏具有时代性系统性的权威的理论建构。

  2、文艺评论参差不一:文学评论强于艺术评论。艺术评论中戏剧评论、美术评论、影视评论要强于其它艺术评论。音乐、舞蹈、摄影、杂技、民间文艺等的评论相对式微。

  3、文艺评论向着两极化发展,一方面学院派文章曲高和寡,一方面是碎片化、口水式的文艺评论“汪洋恣肆”。

  4、文艺评论群众参与度高,大众化、感性化、情绪化、即兴式的评价比较多。

  5、文艺评论的传播方式有了革命性的变化,由纸媒为主,演化为网络为主。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弹幕、跟帖等浩如烟海,这导致文艺评论的普及性,前所未有。

  6、文艺评论的价值观呈现出复杂性。主流的、非主流的都有。

  7、主流的文艺评论存在着一味叫好,缺乏批评的现象。

  8、知名评论家少,缺乏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总体上看,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是不匹配的。学院评论玄、媒体评论浅、网络评论杂。“大路货”的评论多,说到“点子上”的评论少。对受众有启发,对作者有共情,对作品有发扬的专业评论远远不够。一句话,当前文艺评论的现状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以为,这也是中央出台《指导意见》的原因和背景。

  当前文艺评论难以真正繁荣的原因在于缺少市场驱动。在市场经济时代,市场驱动是一切事物发展的第一动力。但文艺评论与市场经济难以相融。从业者注定了是清贫的。没有宗教般的情怀,难以持续,更难以为继。比如电视剧评论。一部长剧通常都有四五十集甚至上百集,看下来,写一篇评论不过千余字,至多数千字。投入产出,严重失衡。谁肯去花这个功夫呢?其它类型的文艺评论也有类似的问题。与创作相比,评论永远都是一个冷板凳。

  文艺评论繁荣只能依靠有形之手。政府建立相应的促进保障机制,是繁荣文艺评论的必要条件。细读《指导意见》,我感到繁荣新时代文艺评论大有希望。

  《指导意见》有这样几点需要我们加深理解:

  一是鲜明的政治导向。明确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文艺评论要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明确文艺评论要增强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明确要把文艺评论的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市场认可统一起来。其中对文艺评论政治性和战斗力的强调,需要我们深刻领会。

  二是强调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外国文艺理论,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不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三大体系是新时代“强起来”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必然要求,又是当下最欠缺的,当然应该成为新时代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是倡导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指导意见》要求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审美差异,鼓励学术争鸣,推动形成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审美共识,特别强调规范争鸣的问题和范围,其中有深意在焉。这是对文艺评论在特殊历史时期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四是具有网络时代的特色。《指导意见》提出建立线上线下文艺评论引导协同的工作机制。要用好网络新媒体评论平台,推出更多全媒体评论产品。要不唯流量是从,反对刷分控评。要健全大数据的评价方式,加强网络算法研究和引导。要重视网络文艺队伍建设。这对我们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提出了要求,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手段。

  五是对文艺评论队伍建设出实招。要通过优稿优酬、特稿特酬为文艺评论提供激励。要改进学术评价导向,把文艺评论成果纳入相关科研评价体系和专业职称评审制度。要将这样的要求尽快化为具体的政策和办法,让文艺评论工作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和岗位。

  文艺要繁荣,文艺评论就要繁荣。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学,离不开别、车、杜这样的大批评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新时期文学,也是与文艺评论的繁荣相伴而生的。我相信,只要我们把《指导意见》落到实处,上下同心,新时代的文艺评论一定会催生出新时代文艺的似锦繁花。

  (作者为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江苏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编剧)

  文艺评论的“破圈”与“新声”

  文 |刘永昶

  对于中国文艺评论界而言,《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显然是一场及时雨,涤荡冲刷着近些年来文艺批评领域的尘埃。它的关键词是“加强”,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认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去芜存菁、激浊扬清,让文艺评论工作成为伴随文艺创作的清流;它的关键词是“新时代”,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正视日新月异的时代语境,承继传统、推陈出新,让文艺评论工作焕发出勃勃生机。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艺评论肇始于新文化运动,激动人心的文学革命正是在作家与评论家的紧密互动中酝酿与爆发;改革开放初期,面对老中青三代文艺家奔涌不息的精彩创作,评论家们同样表现出了他们的责任、担当与智慧。回望历史,中国古典文论名篇也从来都是光彩夺目,例如曹丕的《典论•?论文》,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李渔的《闲情偶寄》,既有“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价值追求,也有“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的审美意趣。

  不过,与古典文论相比,现代中国前辈名家的文艺评论,更多地摆脱了纯粹文艺场域的局限,进而通过文艺现象指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很多经典的论述和观点,就像鲁迅评价殷夫烈士的诗歌那样,“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文字往往深沉而又热烈,有战斗性,也有穿透力,充满直面现实的情感与思想力量。

  人们不得不看到,尽管当下中国文艺评论事业比任何时候都有更强大的外部硬实力支撑,但内部的繁花似锦之中显然潜伏着话语危机。一些因循的习惯常常被认为是“理所应当”,一些承袭的套路往往被当做是“萧规曹随”,久而久之这里就容易循环产生一些自说自话、自得其乐的“圈落”。

  其一是“专业”的圈。越来越多的文艺评论专业人士聚集在象牙塔内,人才济济这是好事,但人们也容易在激烈的学术竞争中让理论变得枯涩、让方法变得呆板,让文字变得“精细”,缺现实的地气也难聚群众的人气。其二是“商业”的圈,资本的力量为一些粗制滥造的产品披上了华丽的“文艺评论”外衣,这些力量“长袖善舞”,甚至能贯穿全产业链,劣币驱逐良币,让受众难以辨识真相。其三是“平台”的圈,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文艺话语场常常是区隔的,一边是严肃的规整的似曾相识的;一边却是活泼的零散的众声喧哗的。两个场域虽然是物理交互的,却很难心有灵犀、脉息相通。其四是“算法”的圈,当大部分受众的阅读平台从报刊杂志转移到智能手机时,算法推送的逻辑就很容易让受众被束缚在一个又一个充斥着滚动信息却又内容贫乏的话语“蚕茧”。

  这次《意见》的推出恰逢其时,它在很多地方为我们指出了切实可行的“破圈”路径。破“专业”的圈,就是要“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意见》明确指出要“注重文艺评论的社会效果”,其中,对于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的构建,就强调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继承创新中国古典文论与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的结合。破“商业”的圈,就是要“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意见》着重强调了社会效益、社会价值的首位度,尤其指出“不唯流量是从”,艺术标准要在商业标准之上;破“平台”的圈就是要“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意见》明确了传统文艺评论阵地与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协同,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中,微评、短评、快评、全媒体评论等常见的网络文艺评论样式被重点提倡;针对“算法”的圈,《意见》直接提出了主动“引导”和规范“治理”相配合的管控措施,可以预见,手机客户端算法逻辑的任性控制很快会荣景不再。

  “破圈”意味着不固步自封的姿态,意味着拥抱时代的胸怀,更意味着面向未来的新声。值得关注的是,《意见》中多次提到了“新”,比如“注重对新人新作的评论”“用好网络新媒体平台”“培养新时代文艺评论新力量”等。很显然,这些举措中体现着理解并尊重年轻人的与时俱进的“新”思维。今天,80后、90后乃至00后的年轻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无论专业还是业余,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是文艺创作、文艺评论的新青年;当然,他们几乎所有人都是当下文艺生活的新受众。新受众的成长与现代化、全球化、互联网化的时代进程同频共振,他们比任何一代人都有机会接触到更丰富的文艺产品,那么他们对于优秀文艺评论的需求同样也是急切的。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是,前一阵电视剧《觉醒年代》甫一播出,就触发了无数年轻人在屏幕上的弹幕纷纷,很快延绵成全网各大平台此起彼伏的火热讨论;接力而上的是专业文艺评论工作者,他们解读、剖析、升华年轻人的认知,进而和年轻人互动形成宏大的多声部合奏曲,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引发了全社会对革命先辈、仁人志士的追思和感怀。这样健康的跃动的文艺评论声景,实在给人以希望与期待。

  伟大的时代召唤与之相伴同行的文艺作品,伟大的文艺作品同样召唤与之心心相印的文艺评论。行远自迩,踔厉奋发,《意见》的出台是中国文艺评论事业的新起点。诚如有论者所言,它是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的集结号,吹响新时代再出发的最强音。

  【繁花】

  对谈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得主迟慧、徐瑾——

  把真正的精品,献给珍贵的童年

  今年8月,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名单揭晓,18部(篇)获奖作品中,江苏占得两席,成绩亮眼:来自无锡文联的作家迟慧凭《慢小孩》斩获童话奖,东台“85后”作家徐瑾以《坐在石阶上叹气的怪小孩》摘下青年佳作奖。轻盈烂漫的想象,照见了童年的艰辛与复杂,在她们笔下,“不完美的小孩”逆势扬帆,在风浪中炼出教育与成长的真谛。

  “引导青少年立志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出一批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少儿读物”,儿童文学所肩负的时代使命,赋予其特殊而重要的价值。本期“紫金文艺评论”连线迟慧、徐瑾两位新科大奖得主,她们欣然奉上干货满满的创作心得和行业观察,而这一系列探讨的归拢之处,是如何把真正的精品献给仅有一次的童年。

  “介入”焦虑的童年

  紫金文艺评论:《慢小孩》和《坐在石阶上叹气的怪小孩》讲述的都是因“不完美”而变得焦虑的童年。“鸡娃”、抢跑、心理健康失衡……面对当代童年的“现场”,儿童文学该如何回应?

  迟慧:我总是先注意到儿童成长所面临的难题,然后再去编织故事,这种创作方法让我的作品能够保持“在场”。写《慢小孩》,是因为我太想为那些与众不同、没达到所谓成长“标准”的孩子发声了!教育是缓慢耐心的“树人”过程,既然树木可以经过一轮轮春夏秋冬慢慢生长,为什么人不可以呢?通过这本书,我渴望告诉家长快与慢的辩证法:退一步,才能进两步,家长要做的只是了解孩子,发现孩子身上的潜能,然后静待种子发芽、拔节。就像书中的小学生树懒,它在乌龟老师的悉心等待和鼓励赏识中,逐渐发现了学习的快乐、确立了人生的理想,这说明迟开的花蕾同样芬芳。反观现实,多少家长在以爱的名义“催熟”孩子?

  徐瑾:在尼尔·盖曼的儿童小说《鬼妈妈》里,我印象最深的是鬼妈妈把不太“安静”的男孩的嘴缝上,把他变成了微笑、乖巧却永远沉默的样子。这个情节让我毛骨悚然,因为那个鬼妈妈觉得她只是“修好”了一个“坏”男孩。与这部惊悚电影互为镜像的是我们的现实生活:很多家长也很热衷于“修理”,把他们打磨成“完美小孩”,只不过他们修理的工具不是鬼妈妈的针线,而是责骂、驯化和苦口婆心的“我都是为了你好”。像《鬼妈妈》这样的儿童文学作品,只拿给孩子读是不够的,更应该让家长陪着孩子一起读,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亲子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讨论关于成长的难题,不断修正关于教育的方法态度。现在大家都在讲“高质量陪伴”,亲子阅读就是一种很好的陪伴方式,儿童文学的介入功能,也一定是通过家长和孩子的共同阅读、共同成长才能够实现的。

  于“清浅”中寓“深刻”

  紫金文艺评论:作为童书行业的从业者,你们认为,近年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出现了哪些令人惊喜的趋势,又存在着哪些不足?

  迟慧:近年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越来越繁荣,着实让人感到惊艳。一是广:创作题材变得丰富多元,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童书中得到了映射;二是深:儿童文学名家笔耕不辍,新生代作家脱颖而出,成人文学大咖倾情加盟,使部分优质的童书作品走向了艺术水准的精深,对儿童心灵世界和人性开掘的幽深;三是多:市场上的童书类型,过去以童话、儿童小说为主,现在,儿童诗、儿童散文、童谣、儿童科学文艺等各个门类“全面开花”。我在读上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特别是郭姜燕的《布罗镇的邮递员》、周静的《一千朵跳跃的花蕾》时,我非常惊叹:这些作品有童心、有童趣,有飞扬恣肆的想象力,有作家的个人风格烙印,也有细微之处埋藏的一道“灵光”,连我这个大人都读得津津有味、颇受启发。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童书市场总体上仍然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一些充斥着搞笑段子的“作品”犹如快餐文化,打发了孩子的空余时间,却没能提供足够的营养“加持”。

  徐瑾:我和迟老师的感受相似。一方面,现在可供孩子挑选阅读的图书越来越多元,并且不局限于儿童文学的领域,比如我自己喜欢看的两本小书《云彩收集者手册》和《怎么观察一棵树》,就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亲近自然、领略万物之美,一些来自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领域的专家们也纷纷跨界,加入到生产高质量儿童读物的行列中。但另一方面,我惊讶地发现,本应提供成长道路“慢风景”的儿童读物,竟然也开始进入“倍速时代”,“速读100本名著”“一分钟小故事学会写散文”充斥着货架——如果连童书都开始“鸡娃”,孩子们的成长安能不焦虑?他们该如何安放自己的童年?

  紫金文艺评论:自2016年起,少儿图书成为整个中国图书出版市场码洋比重最大的类别,在成为市场“香饽饽”的同时,大批题材雷同或“投机”、艺术上粗制滥造的作品涌现,该怎样看待儿童文学的艺术性问题?有无艺术创作规律可循?

  迟慧:缺乏更有深意的内涵和可多角度理解的“复杂性”,并且缺乏把这种“复杂性”讲述给孩子的路径,是当下儿童文学创作面临的一大问题。在我看来,作家“我”要先找到自己的童心,从一颗童心出发,构建起一个儿童的世界,把想要输送给孩子的营养,装进一条“童话之船”里,“装载”的过程不是硬讲大道理,不是说孩子听不懂的话,而是把所有的一切巧妙地“含”在精彩的故事里。这里面有关键的两环:成人不要自我矮化,也不要低估孩子的接受力,要把宝藏结结实实地埋在作品中;然后,给孩子打开这座宝藏的钥匙,也就是充满童心的想象力。或许这座宝藏对眼下的他们来说还有点深奥,也许他们现在只能拿走20%、50%,但这没关系,只要钥匙在他们手中,总有一天他们会领略到宝藏的全部风采——真正有艺术价值的儿童文学,正是能够让儿童终生铭记、从8岁一直读到80岁的作品。

  徐瑾: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低质量图书,已经不在家长的挑选范围之内,反倒是那些看起来“为你好”的书,正在伤害着儿童。我很害怕在和孩子一起读故事的时候,突然某个角色的嘴里冒出一大段关于“勇气”“诚实”的直白论述,或者在故事的关键转折处,反派居然被一串“大道理”说服了。每次读到这样拙劣的书写,我都会很慌张,好担心眼前的孩子会抓住这个“把柄”大喊:原来阿姨你给我读故事,还是为了给我讲道理啊!

  在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老师的《文心雕虎全编》中,有一篇《极清浅而极深刻》,探讨的是经典绘本《活了100万次的猫》,刘老师认为这本绘本的魅力在于“内涵的无限丰富和极为深刻,而同时,它的叙述又完全是儿童化的”,这段评语其实道出了整个儿童文学创作的真谛。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像一颗发光的星星,小小的那么一颗,轻灵安静地挂在天空上,可它有穿过无数光年仍然闪烁的光芒;星星的出现不是为了指导哪个孩子的人生,可它在那里,很自然就能给你恒久稳定的指引;星星的存在也不是为了彰显“了不起的制作星星工艺”,正如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会流露出成人加工、“大人扮成小孩子说话”的痕迹。我想,艺术的美好应当近似星星。

  好的故事不“悬浮”

  紫金文艺评论:在去年的长三角儿童文学论坛上,作家祁智提到,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中,风景、故乡和具体的地域在消失,儿童的故事“悬浮”于民族与时代之外。“失重”的儿童文学该如何学会“抓地”?

  徐瑾:一部分不接地气的“作品”,可能恰恰是写作者在故事技巧上太娴熟了,即使没有实地调查、亲身走访,纯粹依靠想象和结构也能堆出了一个“好故事”,但这样的故事更像一棵假树,你不能说它不漂亮,可你会觉得它的根不在土里。而那些“抓地”的作品会让人看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他们的生活里有一些非走近无法感知的绵密细节,和在具体时代里产生的真实的情感力量。以我很喜欢的一篇童话《住在房梁上的必必》为例,它讲述了发生在北京城郊的一栋小房子周围的故事,住在房梁上的小人必必最爱吃房子里的烟火气,但随着外婆去世、小房子被拆迁,必必也一度成为流浪汉,可始终怀着爱和希望的它,最后又找到了新的朋友,自己也从小小的必必,变成了大大的必必。这个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始终它扎根于瞬息万变的新时代,深情回望远去的美好和温馨,但又不是单向度地叹惋往昔,而是让小朋友在读故事的时候能体会和理解,时代发展中的变化,也相信在变化下永恒的希望与温暖。所以,即使是现实与幻想交织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应该尽力讲述具体语境里的具体故事。提醒儿童文学“抓地”,是对文学生命力的强调。

  迟慧:其实近年来现实题材儿童文学创作开始走向繁荣,出现了不少贴近生活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涉及军旅、援疆、支教、扶贫、生态、战争等多种题材。儿童文学要“抓地”,就必须要让人看到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就在这两天,一个平均年龄只有8岁的男子偶像团体宣布出道,让人大跌眼镜。类似这样的偶像文化、网红经济对儿童世界的侵袭,我在《藏起来的男孩》中曾有探讨:一个偏远村落的小男孩,因为长得像某著名企业家,迅速成为网红,这个小网红被“制造”,被打扰,然后被遗忘,这个过程给稚嫩的心灵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伤害。谁来为这些被改变的人生负责?我希望通过这样的作品,让孩子认识并非“真空”的社会生活,在“预习”人生的过程中破迷开悟、确立坚定的自我。儿童需要的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快乐,他们也需要拥有洞察现实的能力,探寻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

  紫金文艺评论:当下,宏大严肃的主题出版如何与儿童文学对接,成为值得探讨的话题。对此您怎么看?

  迟慧:主题出版同样需要诚意之作,而非应景之作。在这里以我刚刚出版的《云端小学》谈谈我的体会。《云端小学》是一个在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关于大凉山支教老师与彝族孩子的故事。在我看来,宏大严肃的时代主题要“进入”儿童文学,仍需首先考虑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儿童视角;其次,选材上可考虑截取一个代表性的“点”,把这个“点”写透,我就是以一所村小的演变,来烛照脱贫攻坚的宏大远景。精巧的故事编织、生动的人物塑造、讲究的文学语言,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创作准则,在这里也同样适用。但我更想强调的,是作家自身对所要书写的主题有没有深入的了解,有没有先于读者、被笔下的故事感动到?

  当我亲身走进位于大凉山美姑县的一所小学时,我被那里的一切深深地触动了。大凉山孩子身上的求知欲、创造力、生命力感染着我!他们不缺乏聪明才智,缺少的只是资源和成长的平台。还有那些放弃了外面优渥的生活、来到大凉山的年轻老师们,他们怀着对孩子朴素的爱,默默守候着孩子们的童年。催人泪下的故事正在大凉山深处发生着,当我与支教老师、彝族孩子的心连接上时,创作的灵感汩汩涌现。《云端小学》的创作完全是从心灵出发的,我被师生们的心灵之光照亮,我和彝族孩子共处的难忘时光也变成书中动人的细节。我希望,这个从中国大地上“生长”出来的故事是有力的,大凉山里的那些生命,能够照亮、治愈和鼓舞另一些生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新潮】

  忙碌的闲者

  文 |莱子

  烟波浩淼的洪泽湖,于东南角泻出一条洪水走廊,将悬湖之水蜿蜒引向长江,这便是淮河重要的入江水道——三河。三河口下游20里许的南岸高地,有一乡村,三县交界,早年因河水阻隔,十分偏僻。不知何时,此处借水运之便,傍河建一观音禅寺,颇具规模,影响日盛,僻乡遂名曰“观音寺”。后来,寺庙于战火烽烟中倾圮拆除,地名在人民公社时期改为“顺河”,但终因民俗力量,名称复旧,沿用至今。这里,便是我的家乡,祖辈生于斯逝于斯的地方。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我爷爷出生在观音寺乡一个贫寒农家,七岁时失去了母亲,为求以斋饭糊口,得缘寄居于观音寺庙。那时候,三县五乡的信众,或水路、或陆路,蜂拥云集于此,寺庙香火很旺。爷爷并未受戒出家,却在晨钟暮鼓声中度过了少年时光,忙时与僧人一起抬水拾柴、洒扫寺院,闲来则随师傅识字断句、习文诵经。就这样,七八年的光阴里,爷爷熟读了“三、百、千”这些蒙学经典,念了点佛家经文,学了点子曰诗云,也翻阅了些闲书。这段独特的经历,使得他虽然生活在穷乡僻壤,却有了一些旧学的底子,这在那个年代算是很难得的。

  爷爷以务农为生,从我记事起,就见他不停忙于农事耕作。大集体生产队时期,他因身体瘦弱,肩挑背扛之类的重农活做得比较少,但犁地耙田、打谷扬场、养牛育苗这些有点技术含量的活儿,却常少不了他。土地联产承包到户后,家人不让他再多辛劳,但他就是闲不住,总想着打理田块、侍弄庄稼。我们家有二分自留地,他应时去间苗、薅草、浇灌、施肥,真可谓精耕细作,种出很多品种的蔬菜,自家吃一些以外,还拿到集市上去卖,补贴日常家用。宅前屋后,爷爷目光所及,总能找出许多事情来做,因而家中虽然简陋,但只要经他一拾掇,总是那么井井有条。夏日的乡村茅舍,周边不时会冒出来许多杂草,而且蹿得很疯狂,爷爷是看不下去的,常常杂草稍微长了点,他就手握一把小铲锹,一根一根地去铲锄。有一年深秋的中午,爷爷独自在屋后攀爬修剪树枝,从一人多高的树杈上,一不小心摔了下来。也许是因为体瘦身轻,也许是因为衣厚地软,更许是有上苍护佑,70多岁的他一骨碌从地上爬了起来,拍了拍身上的泥土,竟然毫发无损。这惊险的一幕,恰巧被我看见,关切询问之后自然是一通埋怨,爷爷却显得很轻松,呵呵一笑:“没有问题,我经常干活,不碍事的!”

  其实,爷爷给我印象深刻的忙碌并不是干农活、做家务,而是帮人做媒、调解琐事,尤其是他晚年的时候。爷爷的记忆力非常好,与他有过接触交往的人,即使多年以后他也大都能清晰描述出相识相处的诸多情形。那会儿,苏北农村的人口很少流动,爷爷走到集市上,几乎满眼都是他的熟人。令我惊奇的是,即便遇到不熟悉的年轻面孔,爷爷与他稍作交流问询,往往就能道出其家世姻亲、左邻右舍。许多乡邻知道爷爷结识的人多,便托他给孩子找对象。他将这些少男少女的信息悉记于心,筛选推荐,乐此不疲,每年都促成许多姻缘,成了家乡名声很响的“月下老人”。婚姻美满幸福的,常会对爷爷说一些感谢的话,并接着托付新的“婚介任务”,夫妻闹点矛盾的,又会请他去“后续服务”。邻里争吵、婆媳红脸、妯娌拌嘴、兄弟分家,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也会隔三差五地冒出来,有时是乡邻们请他出面调停,有时是他主动上门劝说,爷爷这有求必应、闻风而动的“老娘舅”,不知多少次磨破了嘴皮子。万家灯火之际,乡村阡陌之间,他那略显佝偻的身影穿梭奔波,当年这是家人和乡邻们习以为常的情景。

  爷爷又确是一个忙碌而闲适的人。面对家庭邻里之间的那些磕磕碰碰,他常是一位静静侧耳的倾听者,嘴上衔一支香烟似抽未抽,眼睛略微眯着似看未看,你一言、我一语,张三长、李四短,只要不是烽烟再起,他通常不去打断别人话头,偶尔插话几句,自己又很快收住,挥挥手说道:“你继续讲、你继续讲!”他又是一位娓娓道来的健谈者,讲经说白,谈古论今,经常会有点离题地扯出许多“闲事”,说上不少“闲话”。“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等等,《朱子家训》里的这些句子,不经意间就会从爷爷口中流淌出来。调解的过程当然是起起伏伏,但爷爷总似风轻云淡,也许是诉说疏解了郁闷,也许是从“闲事”“闲话”得到了启发,最终当事者大都心静气平、眉舒颜和。

  即便是繁杂的农活,爷爷也很少会有争分夺秒的急迫,而时常显出不疾不徐的从容。这从容,并非任随“草盛豆苗稀”的洒脱,似有一种尽人力顺天道的明达。他种蔬菜、植瓜豆,对于选种留籽、培秧育苗,既慎而又慎,也悠然自得。他收罗来大大小小的葫芦,逐个于其颈部凿一圆孔,挖空内瓤,晾晒吹干,然后装入各样精选的种子,团上棉布头塞好葫芦口,蘸墨写上每个品种的名称。这些怀揣着生命希望的葫芦,挂在爷爷屋子的墙上,排成队伍,随时等待主人召唤出列。爷爷对于天时农事谙熟于心,一年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有三候,桃华始、惊蛰起,元鸟至、春分来,他教我们观物候、识节气,分五谷、明稼穑。时常,爷爷还会由此申发:五天一候这是“微”,十五天一节气便是“著”,观候识节,就是见微知著,也可体悟立身处世。

  我们兄弟四人,小时候较为顽皮。父亲是严加管教,经常厉言呵斥;爷爷则偶尔过问,方式亦大为不同。他挂在嘴边的有一句话:“时间跑掉了,用马都追不回来!”不知这是他哪儿学来的,还是他自己创作的,只要见我们贪玩了,他随即来上这句口头禅,其效用恰如父亲拎了拎耳朵。一次暑假在家,父母都已出门劳作,我们兄弟竞相蒙头睡“回笼觉”,爷爷自言自语般地反复念叨:“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我们哭笑不得,纷纷起床,他则像啥也没做似地走开了。

  爷爷肚里装着很多掌故,正史的、野史的都有。兴许是期待我们自己去阅读,他很少会主动给我们讲什么历史故事,但只要打开了“话匣子”,就会兴致很高地演义一段。他经常会有意无意地和我们说一些古语箴言,我们似懂非懂,有的也不知所云。直到后来,我们才知道,他引述的那些话语,大都出自“四书”以及《千家诗》《增广贤文》《围炉夜话》之类的书中。有时,他会顺手取一张纸片,握起毛笔,写上一些字句。他写的都是较方正的楷书,内容常为默录少时记诵,偶尔也有自撰话语,看似随意书写,实乃提醒叮咛、有感而发。我们保留着爷爷的一幅字,上书:“以劳而精,无劳而神;皈心静目,可以长生。”这大体是他80岁左右所书,似为记录自己的生活体悟,或亦有什么出处,但录自哪里,我们至今没有查考到。爷爷曾经撰过一副对联,将他的名字嵌为上下联首字,联曰:“恒山崇北岳,远水揽西湖。”他特意手书成条幅,悬挂在自己居处的窗户两侧。他住的屋子并不大,那窗户自然也比较小,但似乎没有妨碍他由此眺望崇山峻岭、流水镜湖。

  爷爷一生没有得过什么大病,偶染感冒发烧,喝点水、睡会觉、发点汗,身体很快就恢复了。及至暮年,行动虽有迟缓,但耳聪目明,谈笑自如,精神依然矍铄。十多年前的那个秋夜,爷爷衣装整齐地端坐在藤椅上,地上留着半支未抽完的烟,就这样走完了他84载的生命历程。他走的时候身边一个人也没有,儿孙们永远无法知道他最后的念想,但从老人家安详的体态来看,忙碌一辈子的爷爷,离世时的内心应该是很闲静的。我想,这是一定的。

  前些日子,我们兄弟携小家庭相约一起回到家乡。只见那熟悉的老屋里,简陋的木床和桌椅摆放依旧,零星的杂物还有不少,一把小铲锹寂寞地缩在墙角,让人恍惚觉得爷爷的身影依稀就在不远的地方。然而,老屋周边杂草蔓芜,树枝散落,这些又分明在诉说:那位忙碌而闲适的老者早已远去。这时,大哥忽然想起什么似的,进屋拿起那把小铲锹,埋头去清理院子的杂草,随即我们纷纷动手去拔起草来,连孩子们也忙着拣树枝什么的,不一会儿庭院便整洁清爽了许多。

  我引着爱人,穿过集市,漫步走向河边,看到观音禅寺原址的东侧,有好事者重建了寺庙的主殿,复置了钟亭、鼓亭,只是寺院内并没有几个人。放眼寺院后方,三河之水滔滔奔流,三河大桥车行如织。

标签:
责编:王建旸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