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被河南卫视《兰陵王入阵曲》圈粉?了解一下原曲本尊吧!
2021/06/15 20:59  交汇点  

  端午期间,河南卫视的《兰陵王入阵曲》火出了圈。借助国风热潮,这首琵琶曲给国人扫了盲、补了课,关于兰陵王,关于兰陵王入阵曲。但是跟风的网友们,要是以为这就是《兰陵王入阵曲》本曲,就要吃没文化的亏了,不仅丢中国人的脸,更要被日本人耻笑。端午大火的《兰陵王入阵曲》,是一首全新创作琵琶曲,用了古乐《兰陵王入阵曲》的标题,也以兰陵王的故事为音乐阐释内容。琵琶曲极其精彩,但与真正的《兰陵王入阵曲》完全是两回事。

  既然你已经触及到了“兰陵王入阵曲”这个古董名,不妨继续多了解一下本尊吧!

  王国维先生在中国第一部戏曲史专著《宋元戏曲考》中写道:合歌舞以演一事者,实始于北齐。虽然叙事还十分的简单,与其说是“戏”,不如说是舞更为恰当。“然后世戏剧之源,实自此始。”

  戏剧之源在北齐,王国维列举的证据是“代面出于北齐”。北齐的兰陵王忠诚而善战,但是因为貌美而不足以震慑敌人,常常戴着面具去迎敌。公元564年,在金墉城下击退周国敌军,齐人便编了歌舞来仿效他手持刺刀击败敌人的英勇,被称为《兰陵王入阵曲》。《旧唐书》《乐府杂录》《教坊记》都有记载。“大面”“代面”都是指戴着面具的舞蹈表演形式。

  此前王国维书中提到了表演形式名、倡优人名、也有《离骚》和《诗经》等作为祭祀的诗文唱词,但《兰陵王入阵曲》是第一个出现的“以歌舞演事”的“表演剧目名”,这也是中国有记载的第一个表演剧目了。

  河北邯郸的历史学家马忠理曾撰文理清《兰陵王入阵曲》的源流发展。马先生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0年到邯郸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兰陵王的墓就在邯郸。1995年1月《文物春秋》载马先生文章《<兰陵王入阵曲>疑释》。介绍《兰陵王入阵曲》诞生部分摘录如下:

  北齐兰陵王高肃,字长恭,一名孝灌,是北齐末期文武双全的名将,《北史》、《北齐书》中有传。他短暂的一生忠以事上,屡建战功,特别是河清三年(公元546年)芒山大战,在三军突破周军围城打援的第一道防线后,他亲率五百精骑,乘胜追击,冲入十万周军重围,直抵金墉城下。守城齐兵军心大振,内外夹攻,溃重围,败周军,解洛阳之围。战功卓著,不仅得到皇帝的封赏,而且在庆功宴上,他率领的能歌善舞的鲜卑族、敕勒族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因威声日显,为新帝后主高纬所忌,武平四年(公元573年),帝赐鸩而死,五年“葬邺西北十五里”,即今磁县申庄乡刘庄村东路口的大墓,六年高肃之五弟安德王高延宗在墓碑阴额题勒“经墓兴感”五言诗。七年冬,北周大军逼北齐邺都,次年春齐亡,但歌颂高肃的《兰陵王入阵曲》仍在宫中和民间广泛流传演奏。

  唐代史籍多有记载:《全唐文》记有唐玄宗之弟为其祖母武则天“弄兰陵王”的情景。唐崔令钦《教坊记》、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唐杜佑《通典》、唐刘谏《隋唐佳话》和《旧唐书》,宋《太平御览》等史籍均记此曲简况。甚至在唐代传到东瀛,现日本每年正月十五日仍在奈良春日若宫演奏《兰陵王入阵曲》等雅乐。近代傅芸子先生等曾亲临观看演出场面,傅先生著有“奈良春日若宫的神乐与舞乐”和“舞乐兰陵王考”,常任侠先生著有“唐代传入日本之音乐与舞蹈”。1956年,梅兰芳先生赴日演出,曾与李少春先生观看热田神宫的演奏,他与李先生均感慨地说:想不到中国的古代音乐舞蹈,竟在日本保存下来!后来很多志士仁人,曾目睹此舞。1962年,在北京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即“七千人大会”上,毛主席曾谈到:“南北朝的兰陵王(北齐人)是高欢的孙子,叫高孝灌,也是年轻人。他很能打仗,很勇敢,有个专门歌颂他的曲子叫《兰陵王入阵曲》,据说这个曲子在日本还有。”

  在网上竟然找到了以日本雅乐面目出现的《兰陵王入阵曲》。乐队坐于舞台中后部,鼓在中心位置,然后有一人戴面具、穿红色裲裆服上场独舞。整个节奏缓慢庄重肃穆。颇有古韵。这让人十分惊诧了,近1500年前的中国有记载的第一部歌舞戏剧目,依然在日本留存?现今留存的样式,和中国是什么关系?

  马忠理先生花了很长时间研究这个问题。

  他驳斥有关否定意见,论证《兰陵王入阵曲》是日本隋唐时从中国传入日本的,过程十分精彩,由此窥见北朝至隋、至唐朝乐舞鼎盛的繁华璀璨,以及向日本的传输,声色鸣啭的一条线,曼妙斐然,气象磅礴。

  谈舞服。任半塘先生列举日本十个舞蹈都穿裲裆服,因此认为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是从胡地传入。而马先生说,任先生列举的这些乐舞恰恰大多都是中国的。这里乐舞名蜂拥而出,繁荣开放豪放的唐风直观可感:团乱旋、胡饮酒、皇帝破阵乐、散手破阵乐、还城乐、裹头乐、倾杯乐、打毯乐、万才乐、罗陵王等。马先生引经据典描述舞蹈之诞生、起名、变化,都非常有画面感。至于裲裆服,北齐时十分常见,马先生一口气列举兰陵王家族墓发掘的数百陶俑,都穿裲裆服——现在看来就是背带背心,可厚可薄。

  北齐流行龟兹、疏勒、西凉等胡乐,北齐后主高纬甚至能自己度曲,玩乐器,拨弦而歌,让胡人和阉官之辈应和同唱。外来乐舞盛行,以至于后来国乐当中胡乐和外国乐占比很高。

  唐代乐舞形式,有正舞、答舞之风,颇有趣,迄今在日本还留存。马先生考证,唐代和日本“兰陵王”,都有答舞、孩童、独舞、宫廷的共同特色,可见其间的内在联系。如今日本留存的《兰陵王入阵曲》缓慢、静穆,网友听了说是“哀乐”,与北齐当年为芒山大捷时所作、张杀伐之姿相去甚远。这又牵涉到流转路径。此舞到唐代不在“健舞”之列,历经改造已经被列入了“软舞”,与“春莺啭”“二垂手”“乌夜啼”“迥波乐”等软舞同属。到唐玄宗时更因为不是“正声”而被禁演。所以,从唐代传去的《兰陵王入阵曲》早已不是当初的北齐乐舞,应是唐代软舞版本,再经过了千年的本地化。

  芒山大捷会迸发出这样一支千年乐舞,也是文化和民族融合之必然。兰陵王所率领的武士就包括能歌善舞的鲜卑族、敕勒族,歌舞是他们的传统与日常,因此才会“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当时的歌调应当为“敕勒调”,也就是唐朝和日本奈良时代及以后所称的“沙陀调”。敕勒族人非常会唱歌,但这个民族唯一留存的民歌只有: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兰陵王入阵曲》进入日本后,一直为皇家和民间所爱。天皇即位也要演奏此曲,迄今都是奈良春日大社的重要曲目。此曲也是能剧的始祖。

  而兰陵王自身,也符合成为传奇的所有要素。他出身皇族,是北齐皇帝高澄的儿子,另一位北齐皇帝高纬的堂哥。但母亲却没有留下名字。英勇善战,竟又美貌闻名。有一说当时北齐人是汉化的鲜卑族,与胡人通婚或发生关系很常见,所以兰陵王的美貌很可能是异族混血,也可解释为何他母亲未见任何记录。他爱兵如子,有赏赐从不私吞,全部拿来分与手下将士,在军中威望极高。没想到被皇帝所忌惮,最后赐毒酒而死,年仅33岁。

  这样的传奇,竟然所奇皆非虚传,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确凿遗存,不是传奇、胜似传奇。对于2500年的时间杀手来说,实在是上天的厚爱。他的冠名乐舞,不仅占据历史记录的头条,两千多年来没有断过,为异国拥戴,迄今仍在演出。1992年,马忠理先生特邀日本奈良大学雅乐研究会,到兰陵王墓前祭祀、演出在中国失传千余年的《兰陵王入阵曲》,也是值得一书的历史回响了。

  他的墓葬犹存。河北邯郸磁县北朝墓群的主人都有着显赫的身份和地位,北齐皇室贵族、将相大臣都葬于此,至今尚未开掘。兰陵王墓是其中著名的一个,墓前有兰陵王高肃碑。碑首为六龙盘绕、龙尾细长而下蜷,碑额篆阳文四行十六字“齐故假黄钺右师右慰公兰陵忠武王碑”。碑阴圭额镌高肃的五弟高延宗经墓兴感诗一首:夜台长自宗,泉门无复明。独有鱼山树,郁郁向西倾。睹物命人感,目拯使魂惊。望碑遥堕泪,抚墓转伤情。轩此终见毁,千秋空建名。——弟弟的追思,十分悲切,但可欣慰的是,后世对兰陵王的记忆比“轩此终见毁,千秋空建名”要积极得多。碑身两面刻2064字,记录生平详情。《北齐书》《北史》的兰陵王高肃列传仅有7行520字,而此块兰陵王碑碑文共2000多字,又是在高肃被毒杀一两年内所记,更为详实可信,可补史之阙,可正史之误。碑文字迹虽然驳落黯淡,但仍不失遒劲、古朴,因其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被称为北碑第一品。这,似乎也更加配得上他不是传奇的传奇了。

  说到这里,《兰陵王入阵曲》正宗本曲,也是时候恢复排起来了。在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趋之若鹜的黄金时节,活化中国第一部歌舞剧目确乎天时地利人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晓映

标签:
责编:王娣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