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尊重教育规律,构建良好亲子关系 陪伴是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2021/06/01 08:28  新华日报  

  “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走近多个家庭,听听孩子们的愿望,了解他们的亲子故事。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拼搏的身影“陪伴”着孩子,成为孩子的榜样;有的家长捕捉到孩子内心的波动,开始反思自己的陪伴方式;有的家长积极学习育儿知识,在陪伴中与孩子一起成长。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恰恰是贴心、科学的陪伴,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分离”,成为善良、正直、自信、独立的个体。陪伴,是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言传身教也是一种陪伴

  5月30日,星期天。李小俊迎来一周唯一的休息日,他先带儿子李文博去饼店吃早饭,回家后陪儿子下一会儿棋,便帮儿子复习功课。

  李小俊夫妇都在苏州一家光电公司工作,晚上、周末加班是常事。担任部门经理的李小俊,经常忙到晚上九十点钟才下班。11岁的李文博早已习惯父母忙碌的工作状态。“爸爸妈妈忙工作,都是为了这个家。星期天,我喜欢让爸爸带我去外面转转。不过爸爸辅导我作业,让我提高成绩,也是不错的。”李文博十分懂事。

  李小俊夫妇真切感受到,一家人出去玩得开心和幸福。“有一次我们出去玩,到家有点晚了,儿子主动说‘今天带我玩也很辛苦,衣服我来洗吧’,除了洗衣服,儿子还拖了地。”这让李小俊夫妇惊喜之余,很是感动。

  偶尔得空,李小俊与同事们会聊聊孩子的学习、生活。他们发现孩子们身上的共同点:希望爸妈早点下班,找理由跟爸妈多聊上几句,甚至有些孩子故意放慢写作业速度。

  4月30日深夜12点,李小俊下班回家,“发现儿子还在等我,就为了和我聊上几句。”周六,李小俊夫妇上班时常接到儿子的电话:“我作业写完了,你要不要回来看看?”

  “想到没时间陪儿子,有时候我也挺心酸的。”李小俊感慨。

  今年开始,李文博放学不再让爷爷接送,而是自己搭半小时公交车回家。李小俊给儿子配了儿童电话手表,让他上车、到家都给爸妈打个电话。李小俊说,家长既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也要挤出时间来沟通,“哪怕打个电话也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时刻在关心他。”

  前不久,李小俊被评为苏州市吴江区劳模。他把证书和奖杯都给儿子看,儿子说:“不错、加油!”李小俊也激励儿子:“以后你获得了荣誉,我会给你奖励。”

  武先生与妻子,同在南京一家银行担任中层管理人员。他们早晨8点半上班,晚上9点后下班是常态。两口子经常下班到家时,两个儿子已在爷爷奶奶的陪伴下入眠。

  5月29日,星期六,武先生给7岁的大儿子办了一场生日会。“周末我们也想偷懒,但还是会尽可能地多陪陪小孩。”武先生说,“不加班的双休日,会和大儿子聊天,‘恶补’他一周情况。”

  武先生说,也许因为他和妻子都不是情感细腻的人,在缺少时间陪伴孩子的问题上,他们并没有感到焦虑。工作和陪伴孩子并非对立,他和妻子在用自己的方式,让孩子理解“不努力工作,就不会有好生活”,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孩子的榜样。

  专家点评

  东南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江苏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马向真:

  家长尽可能每天在固定时间陪孩子,如果无法保证每天都有时间,那么尽量在每周的一个固定时间全心全意与孩子交心,形成一个规律,建立跟孩子之间的联系。孩子小,家长就陪同孩子玩游戏、做手工。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感到被忽视,产生心理波动,也很容易与父母产生冲突。家长要经常跟孩子做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事,聊孩子喜欢的话题,充分沟通、预防矛盾。化解冲突也是促进亲子关系的良好契机。

  怎样才是对孩子真的好

  胡晓晶的女儿,在常州市某小学读六年级。全职带娃12年,胡晓晶自认为是非常称职的妈妈,也一直为自己和女儿和谐的亲子关系而欣慰。所以,有一天她看到孩子跟同学的聊天记录中,孩子吐槽父母缺乏理解、在家里很孤独时,着实吃了一惊。“就是当头一棒的感觉,她平时看着挺开心,基本上不会跟我争吵,哪知道她心里会这么想?我样样以她为重,天天陪着她,她怎么还不满意?”胡晓晶说。

  为了搞明白原因,胡晓晶请上大学的侄女对女儿旁敲侧击地探问。“我妈陪我,都是陪我学习。”女儿吐槽说,从小到大,除了在学校,她跟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最多,但是在一起干什么呢?去上辅导班、兴趣班。辗转在各辅导班之间时,妈妈的谈话也离不开学习。“上课之前会说,要认真听讲,不懂的问老师。下课之后又问,上课感觉怎么样?老师讲的能听懂么?有没有留作业?我耳朵都要听出茧子了。如果我说哪里没听懂,她能立马给我讲题。”

  女儿还说:“妈妈只有聊学习时才聚精会神,我要是跟她说班上好玩的事情或者聊到动漫、明星,她就心不在焉地敷衍。所以,路上我宁愿在车里什么话也不说,她放点音乐给我听就好。”

  为了女儿,胡晓晶做了很多规划,每年都有一个日程本,每天行程安排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周末和寒暑假。她曾经很得意自己的“排课”技能,能紧凑合理地利用每一段时间,兼顾孩子的学科发展、兴趣爱好和身体素质训练。目前,她的女儿每周在培训机构上数学、英语、作文,在网上上口语课,还上钢琴、长笛、游泳和羽毛球兴趣班。胡晓晶还在一些手机软件上购买培养综合素质的课程,如艺术、科学、新闻类的,“上学放学路上,我会给她听这些课程。”

  可是女儿不领情。“她给我选的兴趣班都是她认为好的,有用的。比如钢琴可以锻炼左右脑协调,长笛方便带去学校表演。我喜欢玩水,希望她能跟我一起游泳,但她认为泡在水里随便游游没有锻炼效果,给我报了训练班,每次课都要游1500米以上才行。就连寒暑假出去旅游,她也要选寓教于乐的项目。有一次去西北旅游,她竟然整理出十几首描写塞外风光的古诗。我不喜欢博物馆,我不喜欢看到一个景点就要背古诗,我只想去游乐场痛痛快快玩一场。”侄女的“传话”让胡晓晶哑口无言。

  胡晓晶深感挫败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孩子说的都是事实。“原来,我为了让女儿劳逸结合报的兴趣班、夏令营、冬令营,在女儿看来也是任务。现在想想,她曾经小心翼翼提议的晚饭后散步、周末看电影、逛逛杂货铺,对她来说才是陪伴吧。”

  即将到来的暑假,胡晓晶给女儿早已做好安排:“暑假之后就上初一了,初中学科难度越来越大,不提前学不行。大家都在‘鸡娃’,家长们都在团课,所以我给女儿报了语数外衔接班,连上20天。平时的兴趣班不会停,还准备给她报一个去贵州的研学夏令营。”

  胡晓晶说,过去她一直担心自己不“鸡娃”,孩子就会在今后的竞争中被淘汰,现在她开始认真思考:“到底怎样才是对孩子真的好?”

  专家点评

  马向真:疯狂“鸡娃”,一定程度上是父母自身焦虑心理的折射。父母害怕在竞争中落于下风,所以要为孩子“加餐”,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少些“鸡娃”行为,改善“内卷”现象,一方面需要教育资源均衡化,建构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家长也要调整心态。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情商的培养非常重要。父母要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陪伴,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知识什么时候都可以去学,但是心理健康需要分阶段正确引导,而父母是第一引导人。

  学做父母,给孩子真正的陪伴

  二孩妈妈王女士慨叹,生了小儿子赫赫后,她本以为把养育女儿的经验“复制粘贴”一下,就可以“捎带手”把儿子带大。直到赫赫表达出强烈不满,她才发现,每一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父母要真正地“回应”孩子,不断地根据孩子的反馈来调整自己。换句话说,父母自身也要成长,要一直“在路上”。

  “妈妈,你怎么不回答我!”赫赫在一旁看图画书,边看边问为什么,坐在旁边陪他的王女士,捧着手机飞快地处理工作。直到儿子的埋怨声打断她的思绪,她才想起,儿子刚才一连问了几个问题她都没有回应。

  “我和孩子爸爸慢慢发现,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对父母的需求也不同。我家老大比较独立,但老二比较黏人也很敏感。当他发现你在敷衍,他就会发脾气表示不满,甚至要伸手把你的脸转向他——这样他才有安全感。”

  王女士调整方式,陪娃时尽量不看手机,“陪伴不仅是物理空间上在一起,也不是带着孩子上学上辅导班,而是双方情感上要有互动,父母要清楚孩子在想什么,遇到怎样的问题和困惑。”

  不过,赫赫上幼儿园大班时发生的一件事,让王女士再次陷入反思。一贯讨人喜爱的赫赫,竟然挥着拳头打了一位小朋友!她突然意识到,对儿子的教育缺失了“社会化”这重要的一环。“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倡导以和善但坚定的态度,把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教给孩子。要不要一味地赏识孩子?怎样正确地赏识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交往的能力、恰当的自我评价,这些都是家长应通过陪伴输送给孩子的东西。”

  扬州公务员盛悦尽力成为带孩子看世界的“眼睛”。大学主修俄语的盛悦因工作原因经常出国,深信眼界和知识对人成长的重要性。“我儿子小时候吃饭,碗里总会剩很多饭粒,我就把袁隆平院士培育杂交水稻、让十几亿中国人吃饱饭的故事讲给他听。这个故事更容易触动他幼小的心灵。”还在上幼儿园的儿子提出的问题很稚嫩,盛悦却从来不会轻易忽略:“我总是认真地把我在国内外看到的、感受到的和我理解的都告诉儿子。家长陪孩子时,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珍贵的好奇心,认认真真答疑解惑,这样才能帮助他们看到更大的世界。”

  南京媒体人张琳认为,好的陪伴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是否有效,在于父母能否利用好有限的时间,高效率地回应孩子“成长的烦恼”。“我女儿住校时,有一次给我打紧急电话,哭着说她的小闺蜜因为一点矛盾不想和她做朋友了,问我该怎么办。我告诉她,妈妈小时候也曾因为一点小事就和朋友断交,没想到成了终身遗憾,如果你对友谊轻言放弃,将来不会后悔吗?于是女儿主动找闺蜜和好,闺蜜很惊讶也很感动。”张琳慨叹,陪伴未必意味着做“helicopter parents”(直升机般盘旋头顶的父母),而是在孩子迷茫、无所适从的关键时刻,狠狠地“托”他们一把。

  专家点评

  马向真:在家庭里孩子会学到如何处理一些人际关系,包括与父母的关系。家庭也是一个人心理发育的起点,融入社会的重要基础。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与爱,能够让孩子成长得更健康。

  生了孩子就要养,这涉及经济准备、时间准备、心理准备,建议年轻人认真思考,是否能够承担起当父母的责任。在成为父母前,年轻人要学习一些育儿知识,接受一定的培训或教育,这相当于“学习考证”,合格再上岗。当然,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也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姚依依 冯圆芳 蔡姝雯 颜颖 徐冠英

标签:
责编:纪树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