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跟着总书记学党史——星火传奇 初心如炬⑧|水乳交融,与时代一起脉动
2021/05/14 20:08  交汇点新闻  

  编者按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策划了“跟着总书记学党史——星火传奇 初心如炬”大型融媒体行动。全媒体记者兵分多路,行程万里,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重温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追寻革命原点,再现百年传奇,感悟初心使命,解读百年大党何以炼成的红色密码,汲取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交汇点新闻推出《跟着总书记学党史——星火传奇 初心如炬》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巍巍沂蒙山,滔滔沂河水,春日的革命老区山东省临沂市处处花粉柳绿、生机勃勃。山间薄雾中,大青山纪念馆讲解员赵晓娜轻轻哼唱着“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沂蒙山小调》声悠悠传来。

(沂蒙红嫂纪念馆)

  歌声飘向了沂南县马牧池村内的沂蒙红嫂纪念馆内,然后沿着群山飘向沂蒙六姐妹的故乡蒙阴县烟庄村,又仿佛跟着支前小推车走向昔日沂蒙根据地的战场,在满目苍松翠柏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内久久徘徊。

  “沂蒙红嫂,十万多名革命烈士,厉家寨、九间棚、沈泉庄、物流城……”一个个英雄“群体”和红色传承地在歌声中穿越而来,沂蒙人民在沂蒙精神的引航下,星火相传,战天斗地的壮美画面徐徐展开。

  泛黄的烈士名册,62576个鲜活的生命

  拾级而上,在沂蒙革命纪念馆二楼,推开沂蒙精神展的“红色大门”,展厅中部的一个展柜陈列着一本本厚重的烈士名册:曲阜县烈士名册、蒙阴县烈士名册、苍山县烈士名册、团级以上烈士名册……在名册泛黄的书页上,用繁体毛笔字记录着数万名烈士的信息:邢子祥,男,十四旅四团,团政委;李哲云,男,六支队,政治主任……数万名烈士的信息清晰在册,与华东烈士陵园内革命烈士纪念堂石质联碑上,镌刻的62576位烈士英名遥相辉映。

(沂蒙革命纪念馆展柜内的烈士名册)

  “这都是在战争年代,在沂蒙大地上工作、战斗、牺牲的烈士名册,其中包括沂蒙各县区烈士名册、县团营及以上干部烈士名册,以及山东省著名烈士英名录等。这一本本名册的背后,就是在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地区的血泪史……”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沂蒙革命纪念馆)讲解员陆宇娓娓道来。

  临沂是革命老区,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第一纵队、115师司令部、新四军军部、华东野战军总部等曾长期驻扎在这里。当时的沂蒙根据地有420万人口,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十多万名将士(其中部分为无名英雄)血洒疆场。沂蒙人民用实际行动支持党和人民军队的事业,用鲜血染红了沂蒙大地。

  巍巍青山埋忠骨,滔滔沂水洒碧血。烈士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为国为民、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成为沂蒙精神的最初烙印。

  在沂蒙革命纪念馆沂蒙精神展厅,不少参观者在“沂蒙红嫂”这里驻足。在临沂沂南马牧池村的红嫂纪念馆内,参观者络绎不绝。

(沂蒙六姐妹)

  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沂蒙山区十万英烈血洒疆场的同时,沂蒙红嫂这个女性群体更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壮烈的军民鱼水赞歌。她们中有用乳汁救伤员的明德英,在解放战争中,带领全村为部队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的“沂蒙六姐妹”,创办战时托儿所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等等。

(“沂蒙母亲”王换于塑像)

  在战争年代,王换于和儿媳张淑贞创办战时托儿所,在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抚养了40多名革命后代和8名烈士遗孤,其中包括罗荣桓、徐向前等将帅的子女。40多个孩子健康成长,而王换于自己的4个孙子,却均因营养不良不幸夭折。

  于爱梅是王换于的孙女。很多年后,她问母亲张淑贞,当时为什么那么狠心?张淑贞说:“自家的孩子,没了还能生养。同志们的孩子要是没了,恐怕就没有了血脉,咱就是豁上命也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呀!”

  2005年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后,于爱梅发起成立了沂蒙红嫂协会、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十几年来,筹集拥军优属慰问金180万多元,组织制作鞋垫2万多双,联合社会爱心人士先后到40多支部队走访慰问,作红嫂事迹报告200多场。一家三代矢志传承沂蒙精神,于爱梅被称为沂蒙“新红嫂”。

  “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是沂蒙老区人民参军参战、拥军支前的生动写照,也是沂蒙精神最生动真实的演绎。

  “沂蒙精神根植于优秀的沂蒙传统文化这个沃土之上,它之所以能够形成,决定性的因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在革命战争时期,弘扬沂蒙精神最杰出的代表群体就是红嫂这个英雄群体,她们当之无愧”,临沂市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柴鸥林认为。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2013年11月25日,踏上山东临沂这片曾饱受战火的土地,习近平总书记感慨万千,“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内的烈士墓)

  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并参观沂蒙精神展。在沂蒙精神展厅,习总书记会见了王换于的孙女于爱梅等模范人物。

  提到那次会见,于爱梅至今记忆犹新:“非常激动,非常紧张,但是当见到总书记的时候,总书记和蔼可亲的话语,一下子就把紧张的空气化掉了。我记得很清楚,总书记一共问我了四个问题,我都一一回答。”

  也是在这次视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成为沂蒙精神的高度概括。

  厚望如山,催人奋进。

  “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它们都承载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些革命精神都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当中璀璨的明珠。但是这些革命精神各有侧重,都有它们的特点,而沂蒙精神从实质性上来讲,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概括的八个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不是单向度的,它是党和人民、党和统一战线、人民军队和老百姓的双向互动,是一种双向的高度的认同、担当和奉献,所以‘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思想内涵非常深刻。它集中体现沂蒙精神的人间之大爱,天地之正气,确实感天动地。”柴鸥林为此深感自豪。

  汲取时代精华,与时代一起脉动

  如果说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用小车推着革命前进,用小车推出了胜利,那么新中国成立后,临沂人民把沂蒙精神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担当,把红色基因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生动实践,向贫穷落后宣战,聚力前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柴鸥林认为,沂蒙精神产生于抗日战争硝烟烽火之中,它有鲜明的历史的烙印,但它不断地与时俱进,从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后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一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沂蒙精神薪火相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沂蒙精神最有代表性、标志性的词汇就是群体。

  整山治水、修筑梯田,被称为“新时代愚公”的莒南县厉家寨;“两个肩膀一双手,龙顶山上写春秋”的平邑县九间棚村;从最穷山庄变成亿元富村的沈泉庄村;深居鲁中山区,却做成全国物流之都的临沂物流城;由小批发市场发展成现代商贸城的临沂商城……这一个个鲜活的群体,都集中体现了沂蒙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发展,都在诉说着沂蒙精神与时代的一起脉动,也是临沂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沂蒙精神最真挚、最有力的传承。

  就是在这种沂蒙精神的引领下,沂蒙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1996年,临沂在全国重点扶持的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实现了整体脱贫,2004年又在这些地区中率先实现了“经济总量过千亿”。2014年,临沂成为全国第29个工业产值过万亿的地级市。特别是近年来,临沂还连续几年上榜中国百强城市,成为全国革命老区跨越发展的一面旗帜。

  走在如今的临沂街头和山间地头,贫穷不再,荒芜不再,曾经“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的贫困革命老区,如今碧水绕城,绿阴匝地,车水马龙,更是以物流产业和临港经济成为“齐鲁开放城,老区第一市”,红色山河已完全变了副模样。1000多万沂蒙儿女充分发扬沂蒙精神,向党和国家交出了一份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沂蒙答卷。

  沂蒙精神似如椽火炬,与时代一起脉动,必将继续迸发出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和时代光芒,铸造沂蒙山区更美好的明天。

  记者手记

  近乡情怯 喜上心头

  离乡二十多载,第一次以记者的身份,带着工作任务返乡。

  返乡,不是山东,而是近一点,更近一点,返回革命老区临沂。

  虽然情怯,却是满目期待!

  在大山脚下的临沂沂南县马牧池村,一座座民房组成的沂蒙红嫂纪念馆内,总有参观的队伍进进出出。

  虽然房子看起来有些简陋,但任你怎么也想象不到,当年在比这还要艰苦几万倍的茅草房院中,“沂蒙母亲”王换于和儿媳张淑贞创建战时托儿所,抚养了40多个将帅子女和烈士遗孤,她自己的4个孙子却先后夭折。

  除了小时候了解的沂蒙六姐妹事迹,这是我第一次真实地“认识”沂蒙红嫂这个群体。

  了不起!原来你是这样的沂蒙人!

  开车送我和同事去临沂华东烈士陵园采访的路上,高中同学一口纯正的家乡话压根就没停过。

  “你看着北京路,双向十车道,差不多就是临沂版的长安街!”

  “如果你站在毛笔状的电视塔上向下看沂河两岸,水清岸绿,不比上海外滩差!”

  “咱临沂现在就是山东的南大门,物流和商贸城发展得可真不孬……”

  曾经的贫困革命老区,如今碧水绕城,绿阴匝地,更是以物流产业和临港经济成为“齐鲁开放城,老区第一市”。

  了不起!没想到你已变成了这样的革命老区!

  采访结束的那个下午,正好赶上临沂一小学放学,童声版《沂蒙山小调》的放学铃声响起,心被撞了一下。从中我悄悄体味到了沂蒙人的自豪。同学的眼中也写满了这一点。

  了不起!原来你我还是原来的你我!

  这一次,心里生出百般留恋,好想留在这个充满家乡土话的人群中;这一次,虽然不得不离开,却是满心欢喜,我的心中装满了沂蒙人更美好的明天。

  总指导 双传学 顾雷鸣

  总策划 李扬

  策划  任松筠 田梅

  监制 包闻军

  统筹 王高峰 朱威

  执笔 张红

  视频 韩军

  片头 陶蓉 郑玲玲

  检校 韩涛 曾力莹

  鸣谢 沂蒙革命纪念馆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