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号角催征——解码《新华日报》老报纸里的百年初心⑥ | 冲破封锁,《新华日报》最早使用“百团大战”名称进行新闻报道
2021/05/12 21:50  新华报业网  

  4月底,从南京飞行近千公里到太原,再乘约一个半小时的车,来到距太原107公里的“中共创建第一城”——阳泉,往西南5公里,再沿盘旋山路上行5.4公里,记者终于登上英雄的狮脑山!

  海拔1160米的狮脑山是阳泉市最高峰。山顶,有百团大战纪念馆、纪念碑;山腰,有战场遗址五指战壕——百团大战时期,战壕由人工从岩石中开凿而来,因俯瞰形似五根手指得名。

  战壕背靠如今的阳泉市市区,以林立的高楼为背景,山脚下散布着一片祥和的村落。八方游客不时拾级而上,感受曾经的纷飞战火和如今的人间烟火。

  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总部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至1941年1月24日,百团大战共打了5个月零4天。《新华日报》是最早使用“百团大战”这一名称进行新闻报道的报纸。从重庆总部到华北分馆,《新华日报》用不同的方式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派出大批记者进行战地采访,把敌后战场抗战胜利的消息传递到全国各地,极大地提振了人心。

 

  振奋人心,击碎日寇“囚笼政策”

  以一百多个团的兵力,在绵延数千里的战线上,在同一的意图、同一的计划之下,确实配合作战,各自完成自己的光荣任务,在指挥艺术上说,这样高度的组织性、精密性,也是惊人的。

  ——代论《巩固与扩大“百团大战”的胜利》,作者杨尚昆,1940年9月7日,《新华日报》华北版

  老八路军邓云今年3月刚过虚岁105岁生日。1940年,他在百团大战主力团担任指导员。记者在阳泉见到了坐在家中餐桌旁等候我们的邓老爷爷。老人精神很好,眼里有光。“夜里行军走一百多里地是常有的,打游击时,趁天黑拆除铁路上的枕木,就地烧毁,再把日寇的铁轨搬运到大后方。”邓云说。邓云女儿邓新梅告诉记者,父亲对破袭正太铁路至今记忆犹新,时常提起。

  “百团大战共经历三个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破袭敌人交通,重点就是破袭正太铁路。”百团大战纪念馆讲解员石玮介绍,正太铁路是日军在华北依赖的交通命脉,百团大战起初名为“正太路破袭战”。八路军投入兵力从原来预计的22个团增加到实际参战的105个团27万人,才有了如今广为传播的名字——“百团大战”。

  “内忧外患”四个字精准地概括出八路军酝酿实施百团大战的历史背景。1940年,国际上,德意志法西斯横行欧洲;国内,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企图使用“囚笼政策”,加强对华北交通线的控制,增设据点、碉堡、封锁沟、封锁墙,将根据地分割成无数井字形。百团大战纪念馆馆长陆茜说:“可以说,此时的八路军已经到了不得不战的关键节点。”

  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寇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封锁,赢得抗日战争的战略转机。阳泉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刘玉林介绍,阳泉位于正太铁路线中段,狮脑山又是阳泉市的制高点,因此控制了狮脑山,就控制了正太线的咽喉,就可以居高临下控制整个阳泉,并可保障阳泉以西八路军破击部队的安全。

  “百团大战击碎了日军对中国的‘囚笼政策’。百团大战纪念馆就建在当时狮脑山阻击战的战场上。”陆茜说。

  紧靠纪念馆的百团大战纪念碑,形如刺刀,直插云霄。从高空俯瞰,主碑和3块副碑组成一个巨大的箭头,直指向正太铁路,不断提醒世人铭记这段恢宏而悲壮的历史。

  “《新华日报》源源不断地传递百团大战胜利消息,扩大百团大战的影响力,增强全国军民抗战斗志,提振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刘玉林说,百团大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侵略中国的嚣张气焰,顺利扭转抗战时局,与此同时,遏制住国民党妥协投降暗流,粉碎其所谓的“八路军游而不击”“专打友军、不打日军”等谎言。

 

  突破封锁,用“X路军”躲避检扣

  (本报山西某地23日专电)XX集团军总副司令朱德彭德怀,以敌机连日狂炸战时首都重庆,害我无辜,现特率全体将士电慰重庆全体同胞,并以连日大军出击平汉正太同蒲等路之大胜利,以回答敌之残暴兽行,为被难同胞雪恨。

  ——《朱德彭德怀率X路军将士电慰重庆市全体同胞》,1940年8月25日,《新华日报》重庆版

  “在国统区,当时关于八路军和百团大战的报道都被屏蔽了,相关新闻报道很少,被国民党淡化处理。”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闻史专家陈玉申说,国民党中央社几乎垄断了军事新闻,它报道什么,民众才知道什么。

  国民党以军事保密为名,行信息封锁之实。陈玉申介绍,国民党表面上要求报纸刊发的新闻不能透露军队番号、作战地点等,实际上有不敢公开说的意图,那就是不想让更多人了解八路军的战绩,而且越到抗战后期,这种现象越严重。

  1940年8月26、27两日,《新华日报》接连刊登了中央社发的有关百团大战的13条消息。中央社只字未提“八路军”“百团大战”等字样,仅用“我军”“我某部”“攻克娘子关之役”等模糊称呼指代,如:正太路两侧我军,对井陉娘子关段及井陉以北各据点之敌,行果敢之强制,连战皆捷……我某部连日进攻正太路沿线各据点,克复阳泉以西之桑掌村、筦炉沟……

  《新华日报》和其他报纸在国统区都戴着枷锁“舞蹈”,想尽办法躲避国民党的新闻检扣。重庆总部的报道常用中共高层领导人的代论,国民党不能轻易进行直接新闻检扣。省略国民党禁止使用的字样也是常用的报道办法,1940年8月25日,《新华日报》在二版以四栏大标题登载《朱德彭德怀率X路军将士电慰重庆市全体同胞》,虽未直接使用“八路军”“百团大战”字样,但向中外公布了敌后战场胜利消息。

  山西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赵莹说,国民党的“新闻检扣之手”难以伸到敌后战场,因此当时敌后战场的新闻环境相对自由。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山西省沁县后沟村创刊,是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曾参与《新华日报》南京筹办、武汉与重庆工作的何云担任社长。此后,华北版发挥专业素养高和靠近百团大战战场等优势,对敌后战场做出时效性高、冲击性强且详实的报道。“《新华日报》让国统区的民众了解到百团大战,对于打破国民党新闻机构对八路军和百团大战的信息遮蔽有很大的意义。”陈玉申说。

 

  有勇有谋,最早使用“百团大战”

  为保卫西北,为粉碎敌寇进犯西北之企图,我八路军决死队等各抗日军队,经长期周密的准备后,最近在正太、平汉、同蒲、津浦、北宁、平绥,以及其他各路沿线,向敌寇进行了空前的华北交通总攻击战。这是百团兵力的大会战,是抗日以来,华北战场上空前未有的主动积极向敌进攻的大会战。

  ——《庆祝“百团大战”在正太路上序战大捷》,1940年8月25日,《新华日报》华北版

  《新华日报》老报人左漠野在1992年的回忆录里写道,朱德评价《新华日报》华北版对百团大战的报道成就时说:“一张《新华日报》顶一颗炮弹,而且《新华日报》天天在作战,向敌人发射出千万颗炮弹。”“很多老报人都曾著书回忆百团大战期间的新闻报道工作,均提到朱德的这段评语。”山西省左权县史志研究室主任张俊平说。

  从1940年7月22日发布预备命令到最后下达行动命令,八路军总部部署的都是20余个团参加的正太战役。直到8月22日八路军总部作战科首次对战情进行综合整理时,发现共有105个团参加了这次战役。当天,刘伯承、邓小平收到彭德怀、左权签发的第一份战斗通报,首次使用“百团大战”这一名称。于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上出现一个光辉的名词——“百团大战”。

  《新华日报》华北版是最早使用“百团大战”这一名称进行新闻报道的报纸。山西省报业协会集报分会会长、新闻史研究学者曹俊卿介绍,1940年8月23日,由华北新华日报馆印发的第1号《华北交通总攻击战捷报》中表述:“‘百团大战’已取得伟大的序战胜利”,当日《新华日报》华北版二版头条报道使用了《胜利展开百团大战》这一主标题。赵莹说:“在此之前,报纸上采用‘华北交通总攻击战’这一名称,相较而言,‘百团大战’更有冲击性和传播力。”

  同年8月30日,当时边区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新中华报》原文转载《新华日报》华北版刊登的《胜利展开百团大战》,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以及重庆和大后方国民党统治区域的各种报纸、刊物和广播电台,纷纷发表消息、评论。“百团大战”战役之名,便由八路军总部通过《新华日报》的报道传播至全国。

  《新华日报》华北版对百团大战的报道有声有色,别具一格。“从战役打响后的8月23日开始,《新华日报》就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出一系列充满战斗激情的报道,战斗消息、战地通讯、战役评论等等,充分运用了多种新闻体裁,而且,稿件写作通俗生动,标题制作动人心魄,版面安排独具匠心。”曹俊卿说,从9月11日起,报馆在第二版开设的“百团大战通讯”专栏,到12月25日,先后刊出17篇特派记者和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的战地通讯,详细报道多场战斗的作战经过,生动描写了军民的英勇战斗形象,比如《夜袭桑掌桥》《狮脑山之战》《我们并未失掉一条枪》《寒王的伏击战》等通讯,直至今天读来都让人激情澎湃,回味无穷。

  通过一系列的报道,《新华日报》突破国民党当局的新闻封锁,真实地报道了八路军抗敌作战的伟大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斗争勇气与决心。

  新闻附件-“本报专电”,突围新闻检扣《新华日报》敌后战场报道彰显军民胜利决心

  对百团大战的详尽报道,是《新华日报》扩大敌后抗日战果知晓度的典型案例。

  把时间轴拉长,《新华日报》在抗日战争期间发表了大量有关敌后战场的报道,打破了国民党对人民武装斗争活动消息的严密封锁,扭转了“丧失前途”的悲观论调,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扩大有着非凡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的会议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开辟了抗战的敌后战场。在抗战过程中,敌后战场由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作战逐渐上升为抗日的重心,为最终赢得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抗战爆发后,蒋介石一方面同意共产党“改苏维埃政府为中华民国边区地方政府,改红军为国民革命军”,但另一方面又绞尽脑汁禁止各报宣传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甚至连报纸使用“八路军”“新四军”的字样都不允许,只准笼统地称“我军”。为了规避国民党新闻检查当局的检扣,《新华日报》将集中宣传的方法“化整为零”,对敌后战场的关注劲头不松、力度不减。报纸常以“本报专电”方式,标明番号,不时发布八路军、新四军的战报。这样的独家新闻,是《新华日报》的一大特色,吸引了广大关心抗战的团结进步人士的关注,甚至被《大公报》等重庆大后方报纸刊发。

  1938年12月16日,《新华日报》以“本报长治专电”报道:1938年10月和11月,八路军参加对日寇“大小战斗五百余次”“击毙日伪军一四二八零名”“俘寇千余,获枪炮二千七百余,飞机一架”。而就在4个月前的8月25日,即八路军成立一周年的日子,报纸也发表社论,其中提到“随后一年中,八路军进行了大大小小六百余场战斗,消灭了三万四千余敌军,俘获二千余人”。从中可以看出,在1938年一年中,八路军参战的频率显著增加,这也从侧面表明,此时的日寇,已将重点从针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进攻,转为对敌后军民的“扫荡”。

  1938年1月8日,《新华日报》以一版半的篇幅,发表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华北抗战概况及今后形势估计》的文章。该文从“民众工作”“反汉奸及与敌伪军斗争”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八路军在华北抗战的进展和经验。其中关于八路军在晋东南区、晋察冀边区及津浦线收复五十多个县的土地的内容,国统区群众读之,大感振奋,引发了极大反响。

  总策划:双传学 顾雷鸣

  执行策划:王晓映

  历史顾问:赵剑波

  记者:刘春 金亦炜 王晓映

  视频:邓宇轩

  特别鸣谢:山西日报报业集团

标签:
责编:王建旸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