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跟着总书记学党史——星火传奇 初心如炬③ | 当年长征渡,今朝再出发!
2021/04/29 18:49  新华报业网  

  编者按

  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策划“跟着总书记学党史——星火传奇 初心如炬”大型融媒体行动。全媒体记者兵分多路,行程万里,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重温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追寻革命原点,再现百年传奇,感悟初心使命,解读百年大党何以炼成的红色密码,汲取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交汇点新闻今起推出《跟着总书记学党史——星火传奇初心如炬》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4月的于都,已经能感觉到些许夏意。漫步在江西赣州于都河畔,河水滚滚向前,轻轻拍打着河岸。

  长征渡口 张琦 摄

  东门渡口旁,一块竖立的石头上刻着“长征渡口”四个字,几艘小船并排相连,停泊于此,似乎还在无声地诉说着80多年前的那一幕悲壮。

  1934年的那个秋天,于都河写满了依依别绪,800多条大小船只,在600米宽的于都河上建起了一道“昼伏夜出”的临时通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濒临绝境的8.6万余名中央红军从这里开始了后来被称为“长征”的漫漫征途。

  永不沉没的“渡船”

  当年搭建渡河浮桥时的情景 张琦 摄

  在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陈列着一条陈旧木船。

  “这条长征渡船和船上的竹篙、桨、橹,是当年于都渔民李声仁摆渡红军时使用过的实物。是它,率先载着石尾渡口第一船红军渡过于都河。”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钟敏告诉我们,红军渡河是在当年10月。于都河宽600多米,平均水深为1至3米,水流深湍,大部分要架设浮桥才能通过。

  为保证红军顺利渡河,当时沿河所有民船全部停运,共调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有的用作架设浮桥,有的用作摆渡。

  纪念馆重现了当年架设浮桥的场景。

  “当时红军架桥缺木料,许多于都百姓把渔船甚至自家床板、门板拆下送给红军。一时间,于都城家家夜不闭户。一个姓曾的大爷甚至把为自己百年后准备的棺材板都送了过来。村民们说,红军连命都奉献了出来,我们做的不算什么。”

  为了不让国民党发现红军转移的迹象,每天下午4时开始架桥,次日凌晨再拆除,反反复复,前后拆建了15次。在34万于都人的配合下,8.6万名红军主力,踏着浮桥,从预定的8个渡口顺利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向国民党第一道封锁线进发……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转乘火车来到于都县。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习近平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并三鞠躬。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总书记在中央红军转移后坚持游击斗争的人物照片前、在红军战士谢志坚珍藏的那双草鞋前……停下脚步,久久凝视,不时同身边工作人员交流,回忆当年那段历史。”至今,钟敏仍对当时的接待场景记忆犹新。

  1.6万名于都儿女牺牲在长征途中

  曾昭梁的父亲曾广华,是银坑镇琵琶村当年出征的一名红军。1932年,于都县“扩红”征兵,曾广华成为一名红军战士。

  在曾昭梁的家中采访时,他告诉记者,当年村里去了200多人,父亲是唯一活着回来的。

  曾昭梁接受记者采访 张琦 摄

  父亲平时言语不多,曾昭梁从父亲生前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那段日子。“刚开始,吃青稞麦炒面。到了后面,就开始挖野菜、嚼草根。”最难的是爬雪山、过草地,“草地遍地是水草沼泽,一个人陷进去后,另一个人伸手去拉,用力过猛会被带着陷进去。”曾昭梁说着有点哽咽,雪山海拔大都4000米以上,积雪浅的地方没过膝盖,深的地方到腰部,寒风凛冽,吹得人浑身发抖,山上不时有碗大的冰块混着泥土砸下,一路上,不断有父亲的战友倒下......

  “他不知道要去什么地方,也不知道还要走多久。”曾昭梁说,父亲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坚定地跟着部队走,一路到了延安。

  “长征最难的地方就是雪山和草地,在雪山和草地,上千人上万人行军,谁是路标呢?”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名誉馆长苏北说,“战士的遗体就是路标,有的战士掉在沼泽地里,用手顶着军帽,意思就是不要救我,我是路标。”

  “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是终年盖雪的,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此外还打败、躲过或胜过派来追击他们的国民党军各部队。”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这样记录。讲解员钟敏告诉记者:“长征出发时红军有18.6万人,到达陕北后仅剩3万多人,单是于都县就有1.6万余人牺牲在了长征途中。”

  “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傍晚时分,于都县城北社区广场华灯初上,一支聚集了近百名男女老幼的合唱队伍歌声嘹亮。这是长征源合唱团在演唱,该团成员都是红军后人。作为红军的后代,他们觉得自己有义务把长征精神、红色情怀传承下去。

  伟大的壮举,宝贵的财富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踏上红色革命圣地,就长征精神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

  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从北京直飞宁夏固原,驱车70多公里到将台堡,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时,他表示红军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湖南郴州市汝城县沙洲瑶族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他指出,“半条被子”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

  2021年4月25日,在广西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他指出,为什么中国革命能成功?奥秘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这样才能不断取得奇迹般的胜利。我们对实现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应该抱有这样的必胜信念。困难再大,想想红军长征,想想湘江血战。

  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高度凝练地总结了长征精神五个方面的深刻内涵:“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苏北接受记者采访 张琦 摄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名誉馆长苏北表示,长征精神是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篇章,是自强不息、不屈不挠民族精神的时代升华,是人类战胜困难迎接挑战的信仰、智慧与意志的经典象征,具有穿越历史、穿越民族、穿越国界的恒久传世魅力。

  80多年过去了,长征精神犹如一颗种子,深植大地与山川,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于都河畔 张琦 摄

  硝烟散去,山河无恙,精神永存。于都河畔,矗立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铭记了那段历史,也见证着如今的发展。

  4月初,于都县梓山镇富硒蔬菜产业园,生机盎然,曾宪标正领着工人采摘辣椒。曾宪标是梓山镇下潭村的支部副书记。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

  当时也在现场的曾宪标回忆:“当时总书记一边听着园区工作人员介绍当地的蔬菜产业发展情况,一边拿起桌上的蔬菜细细察看。”临行前,总书记还握着乡亲们的手说:“共产党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党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后的日子会更美好。”

  近年来,于都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根据富硒土壤分布,以“硒+X”的布局,重点推广丝瓜、辣椒、茄子、苦瓜等富硒蔬菜种植。“为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我们打出了‘土壤改良补助+种苗补助+技术员指导+公司保底回收’的组合拳。”

  随着于都富硒蔬菜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销售半径也由赣州本地扩大至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还搭上了中欧班列的快车,远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每亩赚3万多元,扣除成本和开支,去年的纯收入超过了15万元。现在大家伙儿尝到甜头了,我们的蔬菜大棚都供不应求了!”

  天色向晚,忙活了一天的曾宪标坐在蔬菜产业园的长凳边,静静感受着这份瑰丽和安宁。这些年,家乡的变化一幕幕从脑海里闪过。

  不远处,“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的标语牌,赫然挺立于都河畔。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离开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时,勉励大家,现在是新的长征,我们要重新再出发!

  流水湍急,拍打着河岸。革命老区于都,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开始了新一轮绿色崛起的新征程。

  记者手记

  一堂生动的红色教育课

  在银坑镇琵琶村,我们见到了于都籍红军曾广华的儿子曾昭梁。

  这位68岁的老人是个朴实的庄稼汉,脚底踩着绿色的行军鞋。

  曾昭梁是客家人,刚进门,就很热情招呼我们落座。得知我们的来意,老人回里屋拿了个用布裹得很厚实的纸袋子,一层层翻开,里面是父亲曾广华复员军人登记表、复员军人证明书和革命伤残军人证。

  当年复员,曾广华本可以要求安置工作,但是他觉得自己没什么文化,主动提出回老家种田,做个最普通的庄稼汉。

  当得知曾广华放弃那么好工作,我们都觉得很遗憾,“你父亲后悔过吗?”面对我们的提问,曾昭梁笑了。

  父亲生前,曾昭梁也问过同样的话,“他当时反问我:‘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我能熬过来,过上这种安宁的日子,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勤劳本分,踏实过日子,是曾昭梁给我们最深的印象,这些年,家里并不富裕,住在老的土坯房里,儿子媳妇在广州打工,钱挣得不容易,曾昭梁在村里种种地贴补生活,老人家腰间盘突出,弯腰困难,常常干阵子就得歇会儿,说到这些,老人欲言又止,他不习惯提及自己的难处。

  说到孙子,曾昭梁来了兴致。去年孙子去参军了,曾昭梁觉得很自豪,他把手机里存的孙子的照片给我们看,笑着和我们说,自己没当兵觉得遗憾,孙子替他圆梦了。

  虽然生活还不富裕,但我们明显感觉到,曾昭梁的内心非常平静,尤其是,孙子接过了老父亲曾广华的接力棒,让他非常欣慰。

  “有什么难事儿自己扛,不给组织添麻烦,”在聊天过程中,曾昭梁反复念叨着这两句话,这也是父亲曾广华生前最常嘱托他们的话。

  在曾昭梁家采访,我们感觉上了一堂特殊的红色教育课,老红军曾广华平时话不多,也没什么文化,却以身作则,将老一代革命人勇敢、担当、朴实,舍己为人的品质,毫无保留地传承给他的后代,“红色精神”刻在曾广华四代人的家风里,在时间的长河里历久弥新。

  离开时,坐在车上回望,曾昭梁仍在不停挥着手,和我们告别,汽车越行越远,最后连他身后的土坯房都化成了一个小点。

  我感觉,这一家虽不富裕,但很富有。

  信仰之炬永远燃烧,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总指导 双传学 顾雷鸣

  总策划 李扬

  策划 任松筠 田梅

  监制 包闻军

  统筹 王高峰 朱威

  执笔 周娴

  视频 张琦

  片头 陶蓉 郑玲玲

  检校 金勇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cj.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