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驻村“第一书记”| 张树安:用大爱点亮困难群众“摸黑路”
2021/04/17 17:39  新华报业网  

  他不忘初心使命,父亲身患重病,依然坚守扶贫一线;他把群众事当成自己事,寻投资安灯盏,点亮群众“摸黑路”;他深谋远虑,找准产业定位,谋求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筑就群众脱贫致富小康路。他就是桃园镇吕洼村第一书记张树安。

  张树安是中煤集团大屯公司一名副科长。2020年3月,他按照省委驻睢宁帮扶工作队安排担任桃园镇吕洼村第一书记。一年来,他走村入户访民情、解民忧,选产业、找项目,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为村庄发展、村民致富找出路,演绎着自己的帮扶故事,让吕洼这个省定经济薄弱村不断发生蜕变,如今一起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大爱践行责任担当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跪在父亲的墓前,张树安泪如雨下,无比愧疚;树安的哭泣诉说,历数的几乎都是他一年来的帮扶工作……

  “你爸没事,你放心工作吧。”现在,每每回想起母亲的话,张树安总是泪流满面:父亲患癌病重的两个多月时间里,他总共请的3天假,还是为了料理父亲的后事。张树安坦言,去年的2月14日,他被选定为驻村扶贫干部。当时,父亲已身感不适住院。后来,父亲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病情不断恶化,再加上母亲术后也需要照顾。这给他出了一道人生最难的选择题,让他陷入了深思……

  张树安深知,作为家中的长子,他理应担起照顾父亲的重任。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更深知,身上肩负着扶贫帮困的使命和对当地群众沉甸甸的责任。关键时刻,他的心理天平倾向了后者。去年3月15日,安排好家中一切事务后,张树安毅然决然地收拾好行囊赶赴睢宁,按时在省委驻睢宁工作队的集结地报到。

  舍弃小我,成就大我。抱着对父亲的愧疚、对家人的亏欠,张树安头也不回地投入到驻村帮扶工作中。一个月时间内,他的脚步遍及全村11个自然庄组,走访集体产业及全村19家个体手编、种养殖户和所有建档立卡户,理清全村经济发展结构和发展思路、集体经济产业结构和增收规划,把握党支部和党员活动状态,量身定做防返贫措施及返贫预警机制,全面完成两年驻村帮扶计划,为精准帮扶、精准致富夯实基础。

  灯光照亮“幸福路”

  “7月份那么热的天,张书记来给俺家换电线、安电灯,衣服都汗湿透了,连水都没喝俺家一口,都不知道咋感谢他才好。”时至今日,提起张树安,王思民眼中仍满含泪花。

  王思民是吕洼村低保户,家有80多岁的老母亲、一个8岁智障儿子和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多年来,王思民家里只有一个在地上拖着线的临时灯泡,且线路凌乱、老化和破损严重,给本就困难的家庭增加了更多不安全因素。

  看到王思民家的用电现状,张树安无比难过和揪心。当即,他就赶到镇上购买开关、插座、电线灯具等。待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就带着队员对王思民家的线路进行重新布控,安装庭院灯、房间灯,保证夜间照明。在按下开关亮灯的那一刻,王思民及家人脸上露出了幸福笑容。“群众的笑容是对我们最大的奖励,再热再累,也值了。”张树安甚是满足。

  你心中有群众,群众心里才会有你。张树安说,他初到吕洼村时,村里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主干道没有安装路灯。一次夏收夏种夜间骑车巡查时,他在主干道上一不留神车子压到一块碎石上,所幸当时车速不快没有摔倒。“这样的主干道人来车往,黑灯瞎火多不安全,必须想办法给村里装上路灯。”张树安当即下定决心。

  经过多次汇报协调,张树安所在的后方单位——中煤集团大屯公司投资7万元,对近10公里的道路,安装160余盏太阳能路灯,打造乡村夜晚一道亮丽的风景,解决群众晚间行路难问题,让村民们真切感受到出行的方便和安全。“张书记真是为咱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现在,无论多晚下班回家,都不用担心看不见路,骑车冲进路边沟里了。”在朱集服装厂打工的蓝龙凤高兴地说。

  经历过失去亲人的悲痛,张树安对五保户以及孤寡老人更加关注。孤寡老人何德侠,家中房屋因连日大雨出现裂缝。张树安冒雨走访查看,琢磨为老人找个好归处。可老人对敬老院非常排斥。为打消老人顾虑,张树安多次带水果上门看望老人,带老人到敬老院实地体验……一来二去,老人就很高兴地住进敬老院。“谢谢你张书记,现在,俺在这儿和大伙聊聊天,好着哩。”每次张树安去看望何德侠,她都会亲切地拉着张树安的手说。

  其实,张树安所做的远不止这些。他还积极到包挂户家中慰问,冒雨到五保户、孤寡户走访查看住房情况,联系无残疾证的精神疾病户进行鉴定、办理残疾证等,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在今年的帮扶计划中,张树安还将争取为村里铺设1700米长的水泥路,真正解决群众出行难题。

  产业托起“小康梦”

  春节前的那次陡然降温让大家伙儿有点畏手畏脚,而位于吕洼村蚕棚内却有人忙得开开心心,满棚的蒜黄长势喜人,一股股浓郁的蒜香扑鼻而来。“多亏张书记支招,让闲置的蚕棚种上菜,两个棚一年能赚2万多元呢。”吕洼村村民孙存华笑得合不拢嘴。

  孙存华承包4座养蚕大棚。今年春蚕收获后,他听取了张树安建议,在两座蚕棚内试种芹菜。除去种子、化肥、人工等各种生产成本,两个棚净收入达7000多元。尝到甜头的孙存华,在当年秋蚕结束后,又种上蒜黄,全部做到了春节前上市。“蒜黄经济利益更高,这季收入翻了一番,不到三个月,又挣了将近1万块。”孙存华说。

  目前,吕洼村拥有桑地150亩,养蚕大棚18座,在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也吸引低收入户就业增收。靠政策兜底脱贫的的顾小民去年在桑蚕大棚务工收入超过1万元,王言志也超过5000元。

  对于桑蚕特色产业发展近期规划,张树安说,将通过示范带动,进一步壮大桑蚕产业规模,大力发展桑园鸡养殖,开发养蚕大棚闲置期种植反季节蔬菜、金针菇,进一步提高蚕桑产业的经营效益。同时,积极安置低收入户务工,促进他们就业增收。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吕洼村拥有耕地4200多亩,以种植小麦和水稻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群众收入不高。这也是村子不够富裕的一个根本因素所在。

  “所幸的是,村里的耕地均为标准化农田,不仅适合高产作物种植,便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管理,还有利于从高产型向高效型粮食的转型。”张树安说,下一步他还考虑将把粮食产业作为全村增收致富的一个突破点,通过项目建设,引领粮食产业发展。

  “目前,我们正在加快推进粮食收购、烘干仓储项目建设,夏收时可投入使用。”张树安说,届时,不仅保护本村农户的售粮价格,解决村民们晒粮难、售粮被压价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吸收低收入农户务工,增加低收入户经济收入。

  据了解,粮食收购、烘干仓储项目建成以后,年可收售、收烘小麦、水稻6000吨左右;村集体合作社流转土地500亩,种植优质小麦、水稻。这两项可以增加吕洼村集体经济收入44万余元。同时,还可以吸收20多户低收入农户务工,每年可增加4000元左右的经济收入。

  目前,在张树安的帮扶带领下,吕洼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已由2019年的20.27万元,增长到2020年底的50.33万元,全村建档立卡户计80户、209人,2020年的人均年收入全部超过7500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建朋 通讯员 史艳 葛爱华

标签:
责编:纪树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