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思想周刊荐读 | 年终盘点,六位马院院长和六位女评论员一起回眸2020,“践行嘱托开新局 智库专家面对面”融媒体系列访谈推出第五期
2021/01/12 08:37  交汇点新闻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多措并举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面对自然资源的逐渐枯竭和环境恶化问题,绿色持续发展不能停留在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上,还需要加大对资源和环境的投资。要实现加大对资源和环境的投资,必须在资源环境的发展研究中引入并且厘清四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及其与资源和环境投资间的关系。

  ——《加大资源环境投资,保障绿色发展》 洪银兴(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

  绿色转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指经济发展摆脱对高消耗、高排放和环境损害的依赖,转向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排放减少和环境改善相互促进的绿色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不是对传统工业化模式的修补,而是发展方式的革命性变革。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倒逼高质量发展,进一步降低能源强度、碳排放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巩固主要污染物排放和经济增长脱钩的态势,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绿色转型之路。

  ——《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绿色转型之路》 王一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研究员)

  “碳中和”目标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加速低碳转型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及落实巴黎协定目标、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意义重大而深远。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该目标的提出强力助推了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后疫情时代绿色复苏的历史潮流,但对于中国来说,面临比欧美发达国家更为艰巨的挑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中国“碳中和”之路该怎么走》 潘家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

  饥饿和营养不良是全球性的挑战。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土地、生物资源不断退化以及气候变化威胁着农业食物系统,同时食物系统本身又对环境与气候变化造成巨大负面影响。而弱势群体往往是食物系统风险最直接的受害者。当前,全球超过6.9亿人遭受饥饿,20亿人营养不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使饥饿与营养不良问题雪上加霜。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具有韧性、可持续、低碳甚至零碳的全球食物系统对于全球的食物安全至关重要。

  ——《着力提升全球食物安全水平》樊胜根(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

  落实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和能源安全三大安全,“十四五”需要通过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实现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大幅提高水土资源配置的效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实现生态屏障的稳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提高水土资源配置效率》 郧文聚(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副主任)

  由于农业生产资源环境的限制,我国农产品整体质量和品位不高。如何推动农业生产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高肥力、无污染的土壤是先决条件。将每年6000万吨养分的有机废弃物转换成商品有机肥,有助于节省50%-60%的化肥。提高土壤肥力和解决病虫害的问题,更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但是,长期以来的商品有机肥推广困难重重,严重阻碍了农业绿色发展的步伐。因此,扫除商品有机肥推广的障碍性因素是推动有机肥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绿色生产的关键步骤。

  ——《聚焦技术推广难题,聚力农业绿色发展》 沈其荣(南京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长江是中华民族两大“母亲河”之一,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脊梁。长江江苏段扬子江流域,产业、城镇、人口相对密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华。贯彻落实好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指示精神,既要学深悟透,更要落实更具战略性、创造性的关键举措。

  ——《更大手笔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沈 和(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更多内容,请点击这里

  年终盘点

  又是年终岁首时。穿越2020的崇山峻岭,时间的长河来到了2021。遥望前路不忘来路,本期《思想周刊》从理论、评论两个维度,各以“6个6”为主题,分别请马院的六位院长和“姿正腔媛”工作室的六位女评论员,对过去一年的评论理论重点热点作盘点。

  2020年,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要被重墨书写。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世界运行的既有路径。疫情背景下,中国不仅取得了抗疫的决定性胜利,成为全球唯一保持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而且决定性地完成了脱贫攻坚战,顺利走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以“六大关键词”记录了这不平凡的一年,分别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伟大抗疫精神、制度优势、人类命运共同体、高质量发展。

  ——《南京大学马院院长胡大平:最具分量6大热词》

  伟大实践呼唤理论创新,纵观2020年,重大课题主要聚焦在以下领域:原创性贡献、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东南大学马院院长袁久红:最为重磅6大课题》

  “读书贵精不贵多”,我给大家推荐六本好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永远的恩格斯》《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大国追梦》《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通论》。

  ——《南京师范大学马院院长王刚:最感畅快6本好书》

  6篇文章为:姜辉《学习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年第6期),陈学明《将经典转化为自身内在的素质和底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年第6期),骆郁廷《论立场》(《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9期),侯惠勤《新时代的斗争精神:意识形态批判能力》(《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8期),沈壮海《人民的理论——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红旗文稿》2020年第24期),陈金龙《论制度自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互动关系》(《思想理论教育》2020年第1期)。

  ——《河海大学马院院长戴锐:最有收获6篇文章》

  2020年的学术论坛,具有显著的“抗疫”特色。上半年停摆,下半年纷至沓来;实体讲坛连接云端线上成为常态;学人问学、议论春秋,反倒是更为丰富多彩、“盛宴”不断。6个论坛分别为:“张闻天同志的生平、思想与光辉人格”学术研讨会,全国中共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位点会议, “中国现代史学会2020年年会暨近现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学术研讨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学术会议,首届全国航空航天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论坛,江苏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院院长王智:最显价值6场论坛》

  2020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中发挥了行动指南功能,同时也随着新的实践而不断创新发展,实现了新时代科学理论与生动实践的辩证互动和相辅相成,丰富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内涵。6大成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伟大抗疫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总结深圳特区宝贵经验,科学提炼伟大抗战精神和抗美援朝精神,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苏州大学马院院长田芝健:最是欣慰6大成果》

  回眸2020,一张张饱含深情与冀望的笑脸,给我们带去温暖与奋进的力量。这是无惧风险、救死扶伤的笑脸,是脱贫致富、携手同行的笑脸,是农业丰收、乡村振兴的笑脸,是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笑脸,是追逐梦想、勇于探索的笑脸,是社会祥和、国泰民安的笑脸。

  ——《6张笑脸穿透阴霾的“灿烂千阳”》 孙敏

  疫情下的2020,有“硬核”,有“温暖”,有“坚守”,也有“宁静”。1月30日,省委书记娄勤俭不打招呼检查疫情防控工作,被村口大爷拦下的镜头迅速登上热搜。时光荏苒,迎面而来的春节又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但这位“硬核大爷”让我们更加确信:寒冬终将过去,春天正在路上。

  ——《6帧镜头映画时光之廊的“冷暖悲欢”》 陈立民

  这一年,最让我们感动的词,当属逆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向着危险逆向前行,留下舍生忘死、义无反顾的感人身影,一举改变了“逆行”这个词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他们是“天使白”“橄榄绿”“公安蓝”“志愿红”,他们是最美逆行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这种“逆行精神”将被永远传递。

  ——《6大新语再叙不凡的“人间词话”》 袁媛

  钟南山,抗疫逆行者的代表。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疫情发生后,年过八旬的他第一时间奔赴一线,生动诠释“若有战、召必回”的责任与担当。不让逆行者孤单前行,一个个普通人挺身而出,在各自岗位上筑起防控疫情的“铜墙铁壁”,给予人们战胜疫情的信心。

  ——《6点萤光汇入梦想银河的“闪耀星辉”》 杨丽

  “每个人都了不起!”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深情礼赞。“了不起”是因为“不容易”。这一年,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科技创新捷报频传,对外开放再谱新篇……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正是无数向险而行、攻坚克难的普通人,创造了一个个不平凡的业绩。

  ——《6声话语直击人心的“澎湃力量”》 魏晓敏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每一年都会留下特别的文化记忆,唤醒了时光、温润了心灵。2020年,我们有宅家抗疫的苦中作乐,有“云端”相见的另辟蹊径,有荧屏“逐浪”的热热闹闹,有网络“嘴仗”的纷纷扰扰……繁芜如是,但有一样东西不曾流逝,那就是希望。

  ——《6个印迹镌刻蓬勃希望的“文化年轮”》 颜云霞

  为切实担负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历史使命,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中提出的系列重大课题,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评论理论部共同策划推出“践行嘱托开新局 智库专家面对面”融媒体系列访谈,今天推出第五期。

  主持人: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企业家座谈会上谈起张謇,称赞他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11月12日,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专程前往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介绍展陈。张謇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深刻启示?

  范从来:作为爱国企业家典范的张謇,留给我们的启示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的创新意识。我认为,企业家精神中,最关键的就是创新精神。企业家就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是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的创新者,其作用在于创造性地“破坏”市场的均衡。动态失衡是健康经济的“常态”,而企业家正是这一创新过程的组织者和“始作俑者”。

  张二震:张謇留给我们启示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有三点。第一,要有大格局、大情怀,才能成就大事业。第二,要有实干精神,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企业家爱国有多种形式,但是首先要办好一流的企业,踏踏实实,埋头苦干,心无旁骛,专注实业,才是企业家的本分。第三,要有创新精神,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企业家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

  ——《弘扬企业家精神,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量》 陈立民

标签: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